人在关东
2013-04-29刘一政
刘一政
因东北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关东。据资料考证, 过去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
从1949年到现在,爷爷带领一家人抛别故土栖霞, 投奔吉林靖宇已经整整60多个年头了。寻根的心愿,同年龄一样与日俱增。当我打开栖霞市蛇窝泊镇网页才知道,蛇窝泊是由过去三个乡合并为一的镇。面对九十几个行政村的电话号码,我有些茫然。
小时候,在父亲与山东老家亲人书信来往的过程中,只记住了“蛇窝泊公社西凰跳大队”这个地址。近30年间,因爷爷、父亲相继去世,并受当年信息传递方式制约,作为后生的我们,几乎与山东老家失去了联系。拨通西凰跳村委会的电话,村干部告诉我,这里没有刘姓,全村是林姓。
2012年11月15日早,通过叔辈姑姑与远在淄博的亲属取得联系,获得一个准确线索,老家亲人在大帽顶村。为认证线索的可靠性,我立刻查阅了父亲生前所有的记事本及简历表。在一本发黄的笔记里,找到了1965年12月19日的记载:1950年旧历三月十九,因老家山东省登州府栖霞县连家庄乡大帽顶村遭受严重的冰雹自然灾害,由先期到东北的四叔刘喜贵介绍,同父母来到东北白江河村。通过这个记事本,我还知道了西凰跳村原来是奶奶林春芳的娘家。
当日上午,我拨通了大帽顶村村委会的电话,接电话的恰巧是村党支部刘书记。我把寻亲的想法与掌握的零星线索讲后,他当即告诉我:我们村家谱里有“刘喜财”这个名字!这个人去了东北再就没有回来。当我提供叔叔辈分的名字可能有叫刘建田的时候,刘支书笑着说,确有此人,他还是我们的村委会委员,并答应我马上去他家联系。
当晚,好心的刘支书与我再次通了电话,告诉我亲人找到了,且堂叔的父亲就是我爷爷的亲叔辈哥们。在他的帮助下,我与远在老家大帽顶村的堂叔通了话。隔断60年,一个闯关东人的后生终于听到了老家亲人的声音,堂弟通过网络还传来了亲人的全家福。
16日上午10时08分,通过视频,我见到了79岁的山东本家爷爷刘喜俊、83岁的隋桂英奶奶和56岁的堂叔刘建田。重逢久别的亲人, 让我激动不已。
当我传过去我爷爷、奶奶老照片的时候,视频那端的老家爷爷眼角闪着泪花,指着显示屏动情地对堂叔说:“我16岁那年春天,去海阳火车站送去东北的咱家人就是他们!”。
从关里到关外,35岁的爷爷、33岁的奶奶带着8岁的父亲辗转来到白江河村后,面对陌生的土地、贫困的家园,他们始终保持勤劳厚道、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记得爷爷还在的时候,酒到兴致,总会唱上几段抗战时期在山东栖霞出民工、抬担架时学唱的支前民谣。现在想来,那是爷爷思念老家的真情流露。
“闯关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孕育出一种人类所共有的拼搏进取、乐于奉献的创业精神。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爷爷在吉林省靖宇县白江河村担任了二十多年的生产大队长。他带领乡亲发展生产,改造良田,架桥铺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赖;父亲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成为村里第一个考入县师范学校且毕业后主动回村执教的年轻人,他使更多的山里孩子走出了大山。凭着执着,饱经风霜的前辈们在异乡的黑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换来了人生的艳阳天。
胶东半岛腹地的老家蛇窝泊镇,位于栖霞、莱阳、海阳三市(县)交界,在改革开放30年间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山东省中心镇。人杰地灵,气候宜人,水果飘香的老家有着150多年种植苹果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已经成为“中国苹果之乡”的重要集散地。
党的富民政策给那里的人们带来新的福祉。听堂弟介绍,堂叔家住着宽敞明亮的5间砖瓦房,仅苹果园一项年收入就超过3万元,日子过得很殷实。攀谈中,堂叔一再叮嘱,早些回去看看富裕了的老家。我忽然感觉,在老家人眼里,当年出来闯关东的这一支血脉,一直在他们心中漂泊……
(作者单位:靖宇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