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贾平凹小说中人性抒写的哲学基础

2013-04-29张凤琼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1期

摘 要:对贾平凹小说中的人性抒写,评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贾平凹小说中的人性书写彰显着对“生活美的追求”,洋溢着“淳朴的美丽”;也有人认为,贾平凹小说沉迷于极端裸露、繁琐粗俗的欲望描写,乃至被当成“消极写作的典型文本”。20世纪,现代化的进程使人性与人类文明陷入了双重的尴尬的境地。面对人自主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危机,思想家们与文学家们执著于对人性的探索与重塑。因此,走进贾平凹的小说世界,探究贾平凹小说中的人性书写的哲学基础,正确解读贾平凹小说世界中的人性内涵,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创新价值。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 人性抒写 哲学基础

人性这一亘古话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文学家都做过不同程度的探讨。贾平凹是当代中国用故事来探索人性的作家之一,有人认为他小说中的人性抒写,彰显着对“生活美的追求”,洋溢着“淳朴的美丽”。也有人认为,沉迷于极端裸露、繁琐粗俗的欲望描写,乃至被当成“消极写作的典型文本”。因此最大限度地避免对贾平凹小说中人性误读,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这就很有必要从贾平凹小说中人性抒写的哲学基础谈起。

一、西方人性的哲学思考对贾平凹小说中人性探索的影响 什么是人性?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进化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就是人普遍拥有的一系列特征,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和行为举止。① 这样的观点把人性定义为可见的系统特征,但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人性的表现,而不是人性的本质。

1.西方人性探索的轮廓 在古希腊文学中,蕴涵着的原始形态“人”的观念,是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18世纪启蒙文学,在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时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张扬人的个性。这一时期的文学更着重表现人的天然本性是善和美的,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都是人性的污染物和罪恶的滋生地。在20世纪初期,文学批评理论的重点逐渐发生变化:从作家转移到了作品本身,重点关注作品的语言、语意、形式、结构等,把作品看做一个整体;再发展到把读者的理解结合起来。作家通过语言描述形成文学作品从而凝定了他所描绘的社会,作品显现的世界是“存在”的,无论读者怎样理解作品,作品中隐蔽的内涵是“在”的。

西方人真善美人性陷入困境,美好人性在迷失。随着现代性对世界的影响,因而产生了全球性的人性危机。

2.西方人性的哲学思考对贾平凹小说中人性抒写的影响 贾平凹认为:“中国的汉民族是一个大的民族,又

是一个困难的民族,长期的封建专制,形成了民族的政治情绪的潜意识。文学自然受其影响,便有了歌颂性的作品和揭露性的作品。”② 作品是武器或玉器,作者是战士或歌手,这是中国汉民族文学的特点。而西方,当然也有这两种形态的作品,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分析人性,鞭挞人性中的缺陷与丑恶,如贪婪、狠毒、嫉妒、吝啬、猥琐、卑怯等,故产生了许多杰作。愈是现代文学,愈是如此。贾平凹不止一次地说:“我的情结始终在现当代。我的出生和我的生存的环境决定了我的贫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③ 为此他明确表示,“我得改变文学观”,剖析人性成了他新的兴趣。

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在科技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贾平凹以小说的方式表达了对以故乡商州为中心的农民或者有农村生活背景的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体味他们在生活洪流中的身不由己。在贾平凹的小说世界中沉默即隐蔽的背后,正是贾平凹想追寻的本真:那就是彰显普通人的人性光辉与悲凉,期待着人性中的积极因素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

二、“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贾平凹小说创作影响 在中国,对人性的考察,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再版序》中这样认为:“中国的人性论是以人格为中心的探讨。人性论中所出现的抽象名词,不是以推理为根据,而是以先哲们在自己生命、生活中所体验的为依据。”④ 对于人性,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法则向下形成的人性善恶的道德总则,是中国人性观的主流。

1.“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的核心思想,是传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结晶,它表现了一种对大自然强烈的认同感、亲切感、回归感。崇尚自然,呵护自然的人,反对社会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侵蚀和异化,使人性不受戕害、不被异化,这是儒道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自然中的重要表征就是透过各种行为活动展现出人的某些不属于自然中其他所特有的一种本质,这种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2.“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贾平凹小说中人性抒写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贾平凹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曾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静虚村”,在《我心目中的小说》(2003年)一文中表明:“如果在分析人性中迷漫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意象氤氲,那正是我新的兴趣所在。”⑤

在贾平凹的早期创作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以人对自然的亲近以及自然人格化为主要特征的。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王愚、肖云儒在《生活美的追求—贾平凹创作漫评》中指出,贾平凹的特色在于“着重表现生活美和普通人的心灵美,提炼诗的意境”⑥,充分肯定贾平凹在“极左”论调盛行时能逆风而行,开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好头。

以《废都》为分水岭,贾平凹在他的小说世界中表达着对人性的变化甚至人性异化的高度关注;对现代文明中人性的变化、和谐自然环境的被破坏,给予了理性批判。贾平凹这种向远古和自然皈依、回归本源有积极的意义,但就像《土门》中的“我”最后回归到母亲的子宫里,只有那里才是真正的家园,只有在那里才能看到“神禾源”,则体现了贾平凹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自然完美人性找不到出路的困惑和消极退让。

三、贾平凹自然淳朴的人性观 贾平凹借鉴西方的现代意识与形式技巧,以人性为叙写的主线,从人生命活动的角度,关注当今中国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并用小说的方式耐心地表达出他的发现,形成了贾平凹创作的主体风格,也造就了贾平凹自然淳朴的乡村人性观。故乡商州的乡村涵养了贾平凹的性情,也使他找到了人生的哲理:崇拜反抗,崇拜野性,崇拜仁义,崇拜善良和美,并认为朴实和善良是美好人性本质的核心。

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受现代经济意识的冲击,自然淳朴的人性遭受到严峻的拷问。故乡对于贾平凹来说是亲切而又苦涩的。商州绝不是理想的社会范式,其自我封闭的愚昧状态需要现代文明的洗礼,封闭落后的以商州为代表的乡村文化终将会被历史淘汰,以工业文明为表征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商州的农业状态。

从《废都》到《白夜》再到《土门》,传统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的商州和传统官方文化积淀深厚又具有现代氛围的西京都不能安妥灵魂,商州和西京都不能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自然淳朴的人性与浮躁、激愤的情绪都受到拷问。《高老庄》开始,贾平凹的人性追求开始回乡,从农村走向城市又回到乡村的子路以归来者的眼光来重温老家的一切,发现了高老庄那些脏处,子路对高老庄深感失望,也表达出贾平凹对乡村自然人性作为救世良方的失望。

贾平凹小说世界中的人性书写,就是基于自然淳朴的人性视角,由讴歌淳朴到揭示人性的丑陋,表达了对个性自由与完美人格的追求,形成了贾平凹独特的人性书写之风格。

剖析贾平凹小说中的人性抒写的哲学基础,能让我们准确地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贾平凹的创作不仅代表他自己,他也是这个时代很大一部分作家的代表。贾平凹生长在中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三秦大地,这里虽然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经济还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当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付诸实施的时候,陕西的文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腾飞。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贾平凹、路遥、陈忠实、高建群等作家的创作日渐成熟,引发了中国文坛的极大轰动。在陕西作家群中,贾平凹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淫,其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审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屡屡引发文坛震动,被誉为文学陕军第二代领军人物。在传统人性的善恶标准受到严重挑战的情况下,对贾平凹的研究,有益于我们认识当代陕西文学以及中国当代文学。

① Buller, David J.(2005). Adapting Mind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Persistent Quest For Human Nature. MIT Press: 428.(戴维·J·布勒.顺应心灵:进化心理学与永恒追求的人性特征[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05:428.

②⑤ 雷达编. 贾平凹研究资料[G].济南:山东出版集团,

2006:26-30,30.

③ 贾平凹.《高老庄》后记,高老庄[M].深圳: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357.

④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⑥ 王愚,肖云儒.生活美的追求——贾平凹创作漫评[N].文艺报,1981,(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话语理解中他心语境与语义连贯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批号:12BYY122)的前期成果

作 者:张凤琼,硕士,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