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廉·狄恩·豪威尔斯的作品所展现的道德观

2013-04-29冯红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道德观人性冲突

冯红

摘 要:威廉·狄恩·豪威尔斯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反映现实与人性。在人物的刻画上,他巧妙地运用了自相矛盾的手法,有意制造细节上的冲突,其真实的目的是避免呈现给读者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的形象,旨在从普通人的经历中挖掘出高贵的闪光点。

关键词:豪威尔斯 道德观 人性 冲突

一、不完美的道德楷模

威廉·狄恩·豪威尔斯(1837-1920)是美国现实主义的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小说《赛拉斯·拉帕姆的发迹》(1885)是他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晚期美国现实主義小说的典范。小说以一曲人性之美的复调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普遍性的、现实主义的道德观。只有通过倾听每一位人物的声音,将叙述者的判断视为复调的一部分,并参与到其中,读者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有意引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以避免读者将任何单一人物或者阶层的观点当作毫无争议的道德规范。豪威尔斯并不想让他的读者永久性地同意任何一个人物的观点。①

题目也许表明了故事之初的赛拉斯并非道德高尚。第一章以赛拉斯接受记者巴特利·哈伯德的采访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巴特利的人物形象起到了极大地衬托的作用,他可以在最初引出小说后来渐渐发展形成的道德核心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不稳定的因素。作者恰恰利用了他让读者避免将赛拉斯定位为一个完美的人。读者通过第一章建立了某种感觉:作者会让赛拉斯及其代表的劳动阶层成为道德楷模。阅读了第一章之后,整个小说的叙事的张力集中在一个核心问题上——赛拉斯面临的最重要的道德考验是他是否应该在隐瞒不报的情况下,将毫无价值的厂子卖给别的买主,以避免最终倒闭的结果。赛拉斯的诚信度在动摇。同样来自劳动阶层的妻子珀西斯是道德的楷模吗?当读到赛拉斯“充满焦虑地偷看了妻子一眼,他在她那没有得到任何的帮助……”②的情节时,作者已经巧妙地让读者明白了,尽管赛拉斯不完美,但是没有妻子的建议赛拉斯已经有能力做出有道德的决定了。笔者认为,作者是在有意地留给读者许多需要思考的伦理和哲学问题。威廉·R·曼耐芮指出:“豪威尔斯没有任何意愿想要将赛拉斯塑造为一个圣人。”③作者想要塑造一系列的吸引读者的人物形象,希望他的小说能够使读者形成对不同人物及其社会状况自己的判断。

二、细节上的矛盾与冲突

豪威尔斯巧妙地运用了自相矛盾的人物对话、场景描述以及叙述者的态度等细节,人为地制造了许多冲突点,以引领读者最终接受他要表达的道德观。普兰斯认为“凡叙述,无论是口述还是笔述,是叙述真事还是神话,是讲述故事还是描述一系列有连贯性的简单动作,不但必须以(至少一位)叙述者而且以(至少一位)叙述接受者为先决条件,叙述接受者即叙述者与之对话的人”④。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在该小说中被作者巧妙地把玩于股掌之中,他利用对叙述者在文中的评价与判断以及叙述接受者身份上的有意变化影响着文本之外的真实读者对小说人物的判断,实现作者意欲表达的一种普遍主义的道德观。

从第一章开始,读者就可以看到叙述者常常对赛拉斯加以损毁,总是将他定位为语言不雅、举止粗俗的形象。阿琳·杨指出:“叙述者似乎特别有兴趣显露赛拉斯缺少文化修养和文雅品味的特点。”⑤ 叙述者称赛拉斯自以为“漂亮”的佛蒙特州的家是“丑陋的”,并且暗中表明这座房子恰恰是因为刷了一层拉帕姆家的涂料以及阳台式的走廊而变得更加难看。⑥ 当赛拉斯如数家珍般地因第一次使用他的涂料而感到喜气洋洋之际,叙述者却以对赛拉斯的外省的发音的评论来终止这一喜庆的时刻。⑦ 这样的描述使真实的读者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将叙述者的判断视为作者的判断。显然,叙述者的这种口吻是带有崇尚上流社会的审美和品味的倾向性的,流露出对上层社会的教养、审美、句法和发音的欣赏之情。读者不禁要问:叙述者的趋炎附势是否与作者如出一辙?如果,读者认为这就是作者的真实意图,那将是错误的。作者此时想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将叙述者所崇尚的上层社会的价值观视为权威性的,并且的确希望这一点会让读者与赛拉斯之间产生距离,但是作者却巧妙地将自己与叙述者的判断分离开来。当读者进一步阅读时,就会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使其叙述者的判断复杂化的原因。因为叙述者充当了作者的工具,但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的代言人。种种迹象表明作者有意拉开他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事实表明叙述者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展现一种崇尚上层社会的价值观的倾向性。例如,叙述者通过安娜·科里——布罗姆菲尔德妻子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布罗姆菲尔德的生活状况,“三年前,安娜已经嫁给了罗马富裕的青年画师,他说的远比画的要好得多……在那里他一直继续夸夸其谈着,一事无成”⑧。这种反讽的穿透力,使读者很难确定叙述者到底支持哪一方。因此,读者进一步得出结论:作者并不希望读者不经过仔细的思考就接纳叙述者的带有阶层倾向性的判断。叙述者的判断不代表作者。他们之间的距离可以从叙述者在小说早期的判断与读者在文本其他部分得到的信息之间的自相矛盾之处暗示给读者。第24章,赛拉斯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他将自己的新家与同样时尚的波士顿邻居的家做了如下对比:“他想,整个街道上也没有一个这样的房屋的正面……如此精美和谐的房屋令他着迷……那些过分修饰的房屋的正面给人一种喧闹感和自以为是的感觉。”⑨叙述者明显地将赛拉斯描绘为一个具备相当审美品味的人。这一判断与叙述者之前的判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目的是让读者意识到叙述者对赛拉斯和珀西斯的判断并不是完全可靠的。笔者认为作者是在利用叙述者的判断影响读者的判断。读者应该能够注意到,当赛拉斯的道德水准受到了考验和证明时,叙述者的态度变得温和了许多,也极大地减少了倾向于上层社会而歧视赛拉斯代表的下层社会的话语。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叙述者对赛拉斯一家人的恶言恶语多数集中于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在小说前半部分的意图是想向读者介绍一个虚构的小说世界,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道德英雄。叙述者与作者之间时而出现的观点上的差距是一种写作技巧上的有意之举。叙述者就是作者用来吸引当时19世纪代表上层社会价值观的部分读者的工具,同时利用叙述者获得读者的信任,引领读者相信叙述者讲述的赛拉斯的故事场景就是读者自己的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豪威尔斯所要表达的道德观带有普遍的、现实主义的风格。作家应该负有传递人性美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然而道德模范不是圣人,是来自于大众的普通人。他们不那么完美,但却是真实可信的。■

① John Seelye, “The Hole in Howells / The Lapse in Silas Lapham,” in New Essays on The Rise of Silas Lapham, ed. Donald E. Pease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1), pp. 55-56.

②⑥⑦⑧⑨ Howells, The Rise of Silas Lapham in William Dean Howells: Novels 1875—1886 (New York: Literary Classics, 1982), pp.1167-1168, p865-866,p867,p948,p1151

③ William R. Manierre II,“The Rise of Silas Lapham: Retrospective Discussion as Dramatic Technique,” College English, 23 (February 1962), p361, pp.166-68.

④ 胡亚敏:《叙述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⑤ Arlene Young, “The Triumph of Irony in The Rise of Silas Lapham,” 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 20 (Spring 1992), p45.

作 者:冯 红,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基础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语言哲学、翻译理论研究。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道德观人性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逼近人性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功能与人性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