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无悔

2013-04-29孙海帆

优悦 2013年6期
关键词:青春片赵薇青春

孙海帆

在我们还青春年华时,正值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听到有关青春最多的句子是“青春无悔”。记得大学第一天,班主任宣布校规,其中现在还能记住的唯一一条就是:大学期间不准谈恋爱!并语重心长地教育大家要珍惜青春,无愧于青春,最后一句话:希望大家青春无悔。

可前年大学毕业30年同学聚会,我发现,绝大多数人还是对自己那段青春悔青了肠子,后悔的原因林林总总,归纳起来,主要还是后悔当时太遵守校规,没在大学轰轰烈烈地谈他几场恋爱,所以,赵薇导演热映影片《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很难勾起我们这一代人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可赵薇这部电影确实不是拍给我们这一代人看的,眼下的观众主体,是80、90后,对于80后的人来说,没在大学谈过恋爱的恐怕不是恐龙就是怪物,所以这部电影应该有个更为准确的名字,《致80后终将逝去的大学爱情》,从这点上来说,本片片名用青春显得帽子过大,名不副实。

本片冠以“青春”的名头,宣传说它是中国电影“青春片”的扛鼎之作,但并非如此。在80年代,中国也掀起过一阵拍青春片的热潮,当年王家乙导演的《小字辈》、史蜀君导演的《女大学生宿舍》、齐兴家导演的《街上流行红裙子》、黄蜀芹导演的《青春万岁》等一大批青春电影,以今天的话来说,都火得不行,电影院排大队,观影者如潮,票房高企。客观地说,那个时候的青春片大都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在这些电影中只有积极与消极,落后与先进,但总体上是充满热情和阳光,带有咀显的口号式的励志风格,以今天的眼光看,有些地方不免假大空,所以,它们可以定义为新时期第一波青春片。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青春电影带有很深的“灰色印记”,他们直面现实,反映青春的残酷,显然更为理性和具有更强的电影感,但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官方的“主流价值观”对接,于是这些电影被冠以一个神秘的名字“地下电影”。贾樟柯的一系列电影都是青春片,《站台》、《小武》、《任逍遥》等,和第一阶段那些青春片中那些大红脸蛋的俊男靓女主角相比,贾樟柯电影中的主角都是灰头土脸,贼眉鼠眼,其中最亮丽的明星但却长相平平的赵涛,最后成了贾樟柯的妻子。这些电影从未上映,它们和吕乐的《十三颗泡桐》、王小帅的《十七岁的自行车》,张扬的《昨天》,张元的《北京杂种》、娄烨的《苏州河》、《颐和园》,《春风沉醉的夜晚》等一批电影在地摊上和盗版音像店里表达着他们的青春宣言,从电影艺术角度来说,这些电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有价值的青春电影。

如今,在国产大片潮和台湾小清新电影后,《致青春》丢掉口号式的热血青春,拂去“地下电影”的灰色阴霾,接上“小清新”电影的新鲜口气,呼应电视剧的“怀旧之风”,拿来编剧李樯的“反类型”的故事,揉入自己幼稚的电影导演手法,给观众奉献了一部说不清道不白的“超级电影研究生毕业作品”。我认为除了票房大卖,《致青春》在电影文本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深入解读的价值。

严格地说,《致青春》算不上一部电影,甚至连单本电视剧都算不上,可以算是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叫做《青春课堂》。电影的前半段,导演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校园爱情的案例,一个叫郑微的独生女大学生,以“小燕子”般的折腾劲,去追求穷孩子陈孝正,围绕这根主线以所谓“全景展现”的方式,在概念的层面上表现了各种大学生人物,如同来自贵州的从~而终型的阮莞、在课余打工的假小子朱小北、怕人知道自己爱情前世的黎维娟(又是带有歧视性的让她说了河南话,是电影中唯一说过方言的角色)、热心肠却始终不敢表达爱情的老张、还有言二代许开阳,这些人物中,除了许开阳对郑微和陈孝正的爱情关系有着直接作用外,其他的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导演说了,自己并非想模仿台湾或者韩国的小清新爱情电影,大陆的青年人有自己的青春和青春片(大意),确实,《致青春》不同于韩国和台湾的青春片,但是编剧和导演明显受了台湾导演杨德昌电影的影响,企图像杨德昌一样,在一部电影中展现众多的人物关系和社会景象,可惜,赵薇不是杨德昌,她没能在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主线上有层次的去铺排和刻画人物,而是让他们各顾各的去表现自己,然后,在电影的下半段,对每个人的人生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如果说上半部电影在美工和道具的努力下,还多少再现了80年代大学生的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生活气息和明快的节奏,那么下半段则显得暮气沉沉,拖拖拉拉。下半部,导演竟像一个完全不会拍电影的孩子,将人物全部变成了生活哲人和爱情的导师,用抽象语句和类似格言的台词对自己在上半部的表现进行点评,上半部是实验爱情,下半部则是在分析、研究、总结爱情,似乎人都已到暮年,也似乎只有青春才有爱情,其实,爱情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不然今年迈克尔·哈内克的《爰》就不可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了。《致青春》到了最后,电视剧终于出现了,频频的闪回,看似是在交代剧情,其实在将上半部积累起来的情绪和电影感一点点的挥霍掉,电影也随之不断的减分。

有意思的是,美国大多数电影具有很强的未来感,比如灾难片、科幻片,即使拍个青春片还带上僵尸,如《暮光之城》系列,对待青春是如此的洒脱。而我们的影视作品这几年则“怀旧风”盛行,我们《温故1942》、《金陵十三钗》既沉重又沉痛,还有这部《致青春》。同为电影人,人家研究的是未来,而我们总在回首过去,《致青春》剧中的人物才30多岁,就沉溺在逝去的青春之中不能自拔,仿佛今后日子不要再过了,看不到未来的一点光亮。今年,本人有幸参加国内某微电影节的评选工作,看了数百部当下年轻人拍摄的微电影,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怀念自己的中学、大学时代。可以说,在所有的这些电影中,赵薇的这部《致青春》是完成度最高的,从这点上来说,《致青春》是当代大学生电影的代表作,问题是,这类电影大多数在观念上显得幼稚,而在电影手法上却老气横秋,从这点来说,赵薇这部《致青春》也是代表作。

猜你喜欢

青春片赵薇青春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赵薇:自己挣的是应得,他给的是惊喜
“大叔控”赵薇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
这个秋天,遇见“赵薇式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