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自旅行

2013-04-29御垣行者

行游天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日志长城旅行

御垣行者

一个人,自己抉择,自己判断,自己感知,自己回味,自己思想……

独自旅行往往被认为是孤独和寂寞的,于是人们更热衷呼朋唤友、组团结伴。孰不知独自旅行所获得的体验才更接近于旅行所要达到的效果。当你经历过,哪怕只经历过一次,你就会喜欢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

我的第一次独自旅行是个偶然。事先约好的同伴爽约,我只好一个人开始漫长的长城之旅。那已是我第三次走在长城上,之前都是与人结伴同行。独自在长城走了七天,一顶孤独的账篷面对无尽的黑夜,对着景色失神成了每天做得最多的事。从河北遵化的马兰峪出发,往东沿长城经过龙井关、罗文峪、洪山口等地一直到潘家口水库。一个人游览完潘家口水下长城,结束了这次偶然的旅程,却开始了另一个十年的独自旅行。从那以后,我便迷上了长城,沿着这条地球上异常明显的痕迹,进行着我的追溯之旅。

马兰峪西邻清东陵,据说现在的居民大多是守陵人的后裔。这里的长城破损严重,当地老百姓告诉我,大清皇帝认为长城破坏了清东陵的风水,便发动官兵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也有种说法是长城挡住了满族人的入关,为此满族人特别忌讳长城,于是就大量地拆掉长城。一个人行走,封闭了对外交流的语言,反而更注重内在的思索,用心与外物的交流。马兰峪长城的历史给我很大触动,那次回来就写了一篇题为《不修长城的王朝》的日志。以拆长城为切入,讲清朝不重视防御型的长城修筑,而注重避暑山庄、“口北三厅”这些无形长城的构建。清朝重视思想大统,这种自信大气开放的治国方略值得肯定。

如果说独自旅行是寂寞的,那么这种寂寞更多是化为平时忽略的内心的深层思考。一个人面对黑暗而生发的恐惧,使我想起人对未知的恐惧,一只灯光所照之处,恐惧便不复存在。

寂寞使思考更深刻,也驱散了内心早已根深蒂固的冷漠,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山里人鲜见外面人,常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和质朴,而一个人行走久了,与人交流的渴望也愈渐强烈。坐下来问问庄稼收成,聊聊家常,甚至是国家大事,充满着人间的温情。遵化长城边,一位大哥和老母亲相守,开荒种果树,临走时他的老母亲在我的行囊里装满了栗子、大枣和花生,成了我后来几天最主要的能量补充。在一个叫地厚的小村庄,一位老大妈端出一大盘萝卜丝饺子,一个足有一两重,我喝了足足两大搪瓷茶缸的冷水,一口气吃下了七个。在沙窝店村的李大哥家的热炕上,一家人给我讲长城上发生的故事,第二天李大哥起早骑摩托车送我到长城脚下……

那次回来写了一万多字的日志,与其说是对长城的记录,倒不如说是思想在独自行走中绽放的花,这些花玲珑剔透,可感可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情绪都在长城上,常常梦中醒来,恍惚身在长城。

经过了第一次的独自行旅,我一直利用长假一人上路。往东走到了山海关,往西出张家口进入山西,直至陕西,还有未来要走的甘肃……这样一走,不知不觉已逾十年。十年中,长城给我感触最多,思索长城、研究长城渐渐成了内心的追求。我痴迷于长城纵横十万里的跨越,沉醉在上下五千年的求索。面对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屹立的墙,我感慨:一块砖石只给敌人微弱的打击/而亿万块石头/筑起一个民族的钢铁脊梁……倒下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可以重新站起/团结成墙。

旅行,是为了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进行暂时逃避或是补充能量。工作枯燥而辛苦,此外还有周而复始的迎来送往,生命不是消耗在电脑文件里,就是浪费在觥筹交错间。暂时逃出现实之界,旅行成为对身体的一种锻练、对心情的一种释放,是一种积极改善现状的行为方式。特别是独自旅行,提高自己的独立判断、选择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毅力、耐力和面对困难的坚韧度,也摒弃自闭,变得自信开放,更是对人格的一种完善和修正。这些都会转化为更好工作、享受生活的源动力。

每次回来把照片和日志上发到论坛,都引来许多同好,大家一起切磋交流。不少人向往这种羁旅生活,我的形象也被人加进幻想中。有朋友在帖子上问我,行者是否是长发,短衫,仗剑,天涯。我回答:发短不及束,衫长未过膝。长杖如持剑,天涯任我行。

猜你喜欢

日志长城旅行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扶贫日志
守护长城
游学日志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一种基于粗集和SVM的Web日志挖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