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贯制学生教育方式的初探
2013-04-29安晓红张磊
安晓红 张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五年一贯制学生教育的现状,并总结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经验,结合相关教育理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学生;经验总结;教育方式
【作者简介】安晓红(1966-),女,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张磊(1985-)男,陕西渭南,新疆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助教。
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学业期满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此学历为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证书注明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字样。颁发就业报到证。
一、相关理论介绍
(一)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有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二、经验总结及教育方式初探
根据近三年来,我校担任过五年一贯制班级班主任的介绍,此类学生入学年龄在15-16岁之间,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起点较低,行为习惯方面与升入高中的学生对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五年一贯制学生也有明显的优点,如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较之其他层次的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关于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关注的内容之一。担任过五年一贯制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的老师总结了一些经验。例如,注重第一次班会、制定详细的班规、定期与家长和学生座谈等等。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对五年一贯制学生教育方式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性格特征。根据经验五年一贯制学生中50%的家庭不完整,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有的是因为孤儿。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及早掌握。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在新生报到时利用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和家长认真填写自己的信息,如家庭联系电话,家长工作单位及电话,这些可以帮助教育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了解学生情况。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分组谈话掌握学生情况,这种办法做好在与学生建立一定的信任之后进行,当然也很必要。教育者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在每学期进行2次谈话,主要内容包括解决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困惑,对学生近期学习提出建议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关注和帮助。
(二)严格制度,成为权威
根据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经验,五年一贯制学生中多数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不断,例如上课不带课本、宿舍卫生差等等。教育者需要做的是花大量时间认识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严格的班级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教育者自身一定能够保证自身的权威角色,这就需要奖罚分明,这对教育者的要求非常高。
(三)注重学生的转折点,运用情感的交流
当班主任在五年一贯制学生中具有权威者的身份后,要在学生成长到一定年龄时给予及时的情感交流,班主任会发现当学生自身的问题发生变化时,那么就证明学生需要班主任给予情感方面的关注了。这时的教育需要班主任由权威者变成学生的朋友,根据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给予学生情感的支持。
(四)发挥班主任是集体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要行使自己的特权,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同时班主任还要运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班主任在领导班集体的方式上最好运用“民主集中型”的管理方式。工作中抓住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在班级中成立3-5人的“成长小组”每学期与小组成员座谈2-3次;二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定期开展培养团队意识、沟通意识的活动和座谈会,建立可靠地班干部;三是协调运用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进行家访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育家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对于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只有教育能够塑造人,作为教育者有责任为每一名学生负责,始终将教育作为神圣的事业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引导,使之成为一个人。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陈桂生.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