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为情动更辞发

2013-04-29方德云

新课程学习·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材

方德云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涵情资源能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主要用实例来说明这个有效教学途径。

关键词:涵情资源;写作情感;教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明确提出:小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写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用真心抒写生活真情的文章。教材中列举的作文题目中也有这样的引导,如:“嘿,我这个人”“我要说声谢谢你”“难忘师恩”“一件烦恼的事”“我想对你说”“一件后悔的事”“今天我真高兴”“我敬佩的一个人”等等,作文题目中的“嘿”“谢谢你”“难忘”“敬佩”“后悔”“真高兴”这些字眼儿,透露出了一种情态,一种深切的人文关爱和真挚情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题,必须调动自己内心的真切情感,描写真切细致的内容,抒写至真至诚的文字才能获得成功。所以,用真心抒写真情文章是所有师生应该追求的!

但是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却有人热衷于应试作文套路的指导训练,甚至出现作文“背多分”的现象。这些做法无视学生的写作需求和写作情感,造成学生情感麻木,出现格式化的、众口一腔的“标准写法”。透过这些格式化、机械化的“无情文”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张张有生气、有情感,爱思考而又略带稚气的孩童面孔,而是一个老成持重,表情呆板的“小老人”。

由此,我想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写作的技能技巧,更应该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唤起学生的内心真情,在教学中注入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从而用真心抒写生活真情。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注入情感教学,使学生用真实饱满的情感抒写至真至纯的文字呢?笔者处于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就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涵情资源,培养学生写作情感方面做了一些实践研究,旨在唤起作文真情,还学生以童年之本色。

一、挖掘四年级教材中的涵情资源

人教版教材按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主题进行归类编排,如“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以诚待人”“热爱生命”“执著的追求”……这些主题充满了生命活力和人生情感,提供了丰富的涵情资源。各单元文章中,有缅怀革命先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夜的工作》;有“渴望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有讲述“成长故事”的《乌塔》;有再现“多彩的童年生活”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有抒发“故乡情思”的《梅花魂》《小桥流水人家》;有展现“人贵有精神”的《落花生》;有“亲近自然”的《山中访友》;有“人间真情”的《她是我的朋友》;有“心灵沟通”的《将心比心》……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

这些“涵情”资源无不打动着读者、感召着读者、激励着读者。如,《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普罗米修斯》等英雄人物积极奋发,敢于斗争的执著精神感召着读者;《狼牙山五壮士》那英雄气概和那充满爱国激情的情怀无不激励着读者。还有“故乡情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小溪潺潺,杨柳依依垂水面,情调美丽而缠绵。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景无不使读者情动于中;《搭石》“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充满了诗情画意,无不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七月的天山》诸多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意象,令人浮想联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大自然的启示”“科技成就”的文章也无不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可感,寄情于美的形象之中,托物言情,情景融为一体等等。

这些资源都是滋养学生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是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打底”的精神食粮,我们教师应该也必须细心地把它们挖掘出来,以滋养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直至抒写出自己内心真实而美好的情感。

二、运用教材涵情资源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具体实践

1.运用教材中的涵情资源,“诵读”导读,怡情写情

我们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情感丰厚,意蕴深远,是反复诵读的好资源,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朗读,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蕴和情味,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怡情写情”的写作训练效果。

如,四年级下册的《触摸春天》是一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的抒情散文。文中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触摸,感受春天的气息,体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这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后抓住重点词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品读课文。如,利用对比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正因为她整天流连在花丛中,她对每一朵花都极其熟悉,她能够在花丛中自由地穿梭,她是如此的热爱春天,热爱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命的安静。神奇的灵性就是安静对生命的这种热爱。通过这么一读一比较,学生豁然开朗,理解了盲童捉住蝴蝶的过程。紧接着我又点名读捉蝴蝶的段落并配上音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这样学生很快在情感上与安静达到了共鸣。这时我又因势利导,让学生抒写片段,倾诉心中积蓄已久的情感。撷取学生习作片段共享:

读着安静抓蝴蝶的样子时,我想起在乡下水田里捉蝌蚪的情景来。来到水田里,我两脚岔开,弯着腰,低着头,两只小手轻轻摸进水里,瞄准一只小蝌蚪悄悄地靠近它,双手悄然合拢,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捉住了一只小蝌蚪。我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接着,我又使用这种方法抓,捉了几只,可有时也不灵,小蝌蚪如幽灵般逃走了。哎,这个淘气鬼就爱和我捉迷藏,让我绞尽脑汁,也拿它无可奈何。我仍旧不泄气,改进攻略,和它斗智斗勇,这期间的快乐,只有亲自捉过蝌蚪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安静能捉住蝴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那是她对生命的热爱。这份热爱也许只有她才最清楚。现在通过朗读学习我似乎真正明白了她对生命的热爱。

透过学生的这一段抒怀文字,我似乎看到了一张有生气、有情感、有思想的又略带有一些稚嫩的脸,这就是诵读怡情写情的力量。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吟咏诵读确实有这样的功效!我们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让诵读与写作实现无缝对接,逐步提升“怡情写情”的能力。

2.运用教材中的涵情资源,“设问”导读,溢情写情

“成长故事”单元中的《乌塔》,讲述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文中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故事比较简单,在授课时,我极力关注情感的诱导,尽量设问讨论:“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怎么理解?“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互动中,加深情感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时教材中的情感如“春风潜入夜”似的植入学生的心中,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课后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就此文抒写读后感,此时的学生已蓄积了情感,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妙言佳句: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生活过得优裕、免受苦难,过分溺爱和呵护,使孩子失去生存的能力,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你想过孩子离开你以后怎样生存下去吗?家长们,请给孩子自由,还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吧!”

“从现在开始,我要向乌塔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窗户、拖地板、洗碗筷……我们要克服自己的依赖思想,像乌塔那样有自强、自立、自信、自理,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我们在同一个世界,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乌塔却是一个能生活自理的女孩,她不花父母一分钱,用自己的汗水来挣钱。跟乌塔比起来,我的路还有很长,我还在后面慢腾腾地走,而乌塔却已经遥遥领先了。她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这些感怀毫无粉饰的语言,是教师关注文中情感的诱导,尽量设问讨论,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共同脉动之后,从学生内心真切情感中流淌出来的语言,它们自然真实感人,催人奋发。

3.运用教材中的涵情资源,“仿写”实践,移情写情

如,在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单元中的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它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语言真挚,感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并且结构简单,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是学生仿写的好范文。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师生共同交流,此时学生的心情随着文中的情绪氛围起伏不定,产生强烈的心与心的撞击。在迸发出最大的情感效应之时,我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情动之处”——“仿一仿”。这样一批情真意切的学生作品就又新鲜出炉了:

枝繁叶茂的树林,

原本是动物们的游乐场,

可是飕飕的子弹呼啸而过

破坏了它们欢乐的场面,

这究竟是为什么?

高耸的楼房,

原本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可是轰炸机的狂炸

让房屋瞬间化为乌有,

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然,除了“情动之处”——“仿一仿”的训练方法,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涵情资源进行“续写”“扩写”“缩写”和“改写”训练,如对于教材中的情感空白之处——“续一续”,简约抒情之处——“扩一扩”,浓墨抒情之处——“缩一缩”,诗歌散文抒情——“改一改”。

其实,教师运用教材中的涵情资源,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过程就是作文教学中“导读导写”的过程。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涵情资源,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内化写作的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这样“情动而辞发”的文章必定是至情至性的,情真意切的,决不再是矫情造作、无病呻吟的无情文了。

总之,人人都是血肉之躯,故文章也不是无情物。运用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涵情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打开源头之活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做个热心的“有情人”,就一定能抒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和人间温馨的“有情文”!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万安县芙蓉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模因论对开发对外汉语教材的启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