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2013-04-29王伺伟等
王伺伟等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心臟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2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分别在发病0~3小时、4~6小时内检测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 mass)的含量,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FABP在发病0~3小时内诊断的灵敏度78.57%,特异性96.32%,准确度85.34%,均高于cTnI和CK-MBma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发病4~6小时内诊断的灵敏度100%,特异性91.87%,准确度96.89%,显著高于CK-MB和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早期AMI的诊断。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肌肌钙蛋白I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自开展静脉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等心肌再灌注治疗以来,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心肌再灌注治疗的最隹时间窗为胸痛出现后6小时以内。因此早期诊断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在一些非典型胸痛的患者中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在诊断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心脏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近期提出的重要心脏标志物,本文旨在探讨H-FABP检测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AMI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5~76岁。AMI的诊断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项标准中的两项:①有缺血性胸痛病史;②心电图符合AMI的动态演变;③血清心脏标志物符合AMI的动态变化。排除心肌疾病、肺动脉栓塞、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选择同期正常对照30例为体检健康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8±5.3岁,其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均正常。所有入选者按发病时间分为两组,其中发病0~3小时内AMI组14例,健康对照组16例;发病4~6小时,AMI组18例,健康对照组14例。
方法:所有入选的疑似AMI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刻采肘静脉血5ml,分别检测cTnI、CK-MB mass和H-FABP水平。健康体检者采肘静脉血2ml,立即检测H-FABP水平。H-FABP cTnI CK-MBmass快速检测均采用瑞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利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血浆H–FABP cTnI CK-MBmass水平,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判断标准:H-FABP≥10.0ng/L为阳性;cTnI>0.04ng/ml为阳性;CK-MB>6ng/L为阳性。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0~3小时各检测指标的比较:H-FABP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均高于cTnI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6小时各检测指标的比较:H-FABP,其灵敏度高于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心肌损伤是由炎症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心肌细胞发生水肿等病理改变,进而引起一系列心功能异常的病理过程而许多心脏疾病的早期,尚无临床表现时就己经发生心肌损伤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较大影响心肌损伤标志物是由于缺血、感染、损伤等原因引起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或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而出现于血液中。反映心肌受损情况的生物化学指标FABP自1972年发现以来,已有小肠型(I-FABP)、心型(H-FABP)、肝脏型(L-FABP)、肾脏型(K-FABP)等不同的类型。不同型FABP的序列有较大的同源性[1],其中H-FABP是一种特异地大量存在于心肌组织中的可溶性细胞质蛋白,约占心脏全部可溶性蛋白的4%~8%,人H-FABP由1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能与长链脂肪酸、视黄酸、某些有机阴离子等疏水性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使脂肪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为心肌收缩提供能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