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构师生的课堂意识
2013-04-29王娟
王娟
摘 要:课堂意识时常被教师忽视,这是导致师生之间不能产生默契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构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意识,这是教学之根本。
关键词:课堂意识;教师;学生;教学根本
最近几年,在职高代综合课程班语文中感触颇多。由于所教平行班级学生的水平相差较大,同一问题在水平较好的班级中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而在另一个班级中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课堂上总闹得心情不愉快,牢骚满腹。后来我看了一个类似的美国小学课程教学趣事后,明白了问题之所在。这则趣事是这样的:一天,在数学课上,数学老师问一个名叫乔治的小男孩:“如果桌上有4颗葡萄,你姐姐拿去1颗,还有几颗?”小乔治想了想之后,认真回答:“老师,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是冬天,没有葡萄啊。”老师进一步启发他:“假如说现在不是冬天,你姐姐真拿去了1颗,那还有几颗呢?”小乔治很真诚地回答说:“没有了,因为我有两个姐姐,他们会全吃光的。”老师再一次问他:“如果你吃了1颗,那还有几颗?”小乔治很快地回答说:“1颗不剩!因为我经常会把所有的葡萄吃光。”
由此,我也想到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答非所问或者保持沉默,是不是因为我们做教师的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因为自己的认识和经验等“前见”遮蔽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正确判断与估计,结果师生达不成共识。这种课堂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那么,如何树立教师学生的课堂意识?我想通过几个教学实例来谈一谈。
教例:魏书生老师来我市所上的示范课《硕鼠》片段。上课伊始,魏老师先让学生上黑板写下本节课要做的三件事。在介绍《诗经》时他是这样做的:(1)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上有关《诗经》的信息(学生看教师边提示)。(2)请合上书本,畅所欲言,向别人介绍《诗经》,过会我想来提问一下,如果记住了,别人会说这孩子有点学问。(学生都七嘴八舌地回答)。魏老师鼓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不喜欢说就写,好吗?”写完老师看过后说:“你看这字多漂亮,看来你很优秀。”对课文进行理解时是这样做的:提出问题:诗有叙事诗、抒情诗、讽刺诗。本文是讽刺诗,硕鼠指什么?这首诗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现在请你们做我的老师,帮我解答这些问题。(学生们不由地去看书、讨论、积极思考、寻找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谈自己的理解。)师评价:“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接着,在介绍完时代背景后询问:“你们是不是特想知道这首诗。”生答:“想。”师:“好,那咱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诗,先商量一下,咱们是齐读,还是分组比赛读。有三处易犯的错误,是先解决了再读还是读了后再解决。”学生:“比赛读,先读再解决。”……
一堂课如行云流水,师生间的交流那么默契自然。这是魏老师多年的经验和高超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了强烈的课堂意识,这在教学中相当重要。从这一教例中我体会到了树立课堂意识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我认为要树立课堂意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课堂意识的形成来自于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及崇高的事业心。魏老师可以说是都具备了这些素质。但这也应是想在教育教学上有所成就的教师们努力的。“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课堂,心中有课本”,这是教师应做到的。
第二,教师除了精通专业知识外,还要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生命所需的重要场所。
第三,教师除了要掌握课堂技能外,还要注重自身文化修养和人品内涵的培养,并亲近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和谐融洽地生活在一起。魏老师的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从学生方面来看,又该如何唤醒学生的意识?我认为学生的课堂意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从中得到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是建构知识、发展自我最直接的内驱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认识到课堂活动是自己的生命,是生活的一种生存状态。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对话。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主构建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
例如,本人在讲《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讲到不食“嗟来之食”这个例子时,大多同学都认为要“舍生取义”,有个别同学就在小声嘀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让他们起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他说:“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忍辱负重,为的是给后人留下一部真实记载历史的巨著。无产阶级文化主将鲁迅先生,在受到敌人通缉时,不也躲到租界去了吗?难道他们是贪生怕死,不守节义吗?”我没有否定他,而是表扬他善于思考。但马上就有人举屈原的例子以及一些革命烈士的义举进行反驳。
最后,我提醒他们:不管是司马迁、鲁迅,还是屈原及那些殉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为了“伸张正义”。当我们习惯于在课堂中以“求同思维”来设计教学时,如能有意识地进行一点“求异思维”的训练,则往往能事半功倍,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异”必须是来自学生思想实际的。这样的“异”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课堂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它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去追求、去努力。无论学生还是教师,一旦拥有了课堂意识,就会使我们的教学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张集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