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3-04-29张梅芝
张梅芝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要实现“用教材教”,就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拓展延伸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生动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要适时适度,适合学生学情,实现“三个对接”,即与生活对接、与学生知识“缺口”对接、与学生阅读写作习惯对接。
一、与生活对接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大语文”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语文教学不能与世隔绝,而应与生活密切联系,与生活实现“无缝对接”。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斑羚精神,我链接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其中一段是“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然后我让学生也为“最感动自己的斑羚”写颁奖词,学生兴趣盎然。这一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而在教学《新闻两则》时,我选取了两则新闻,一则是关于奥运会,一则是关于“神舟九号”升空,学生也展示了自己搜集的新闻,有的学生还进行了精彩的评论。
语文课向生活延伸,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散文时,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说出、写出、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端午的鸭蛋》《春酒》等散文时,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的资料,然后进行演讲、朗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议论文时,可以让学生就社会上某些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这个舞台上永远的主角。
二、与学生的知识“缺口”对接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时会因为某方面知识的缺乏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如果我们拓展一些相关知识,会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生知识的缺口会因为文本的不同而不同,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预设,又要能对课堂上生成的“缺口”进行应对。
学生的知识“缺口”主要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某些词句的特殊含义等。教学《春酒》一文时,文章最后一句“可是让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让人费解,因为学生对琦君的生平了解不多,所以大多数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思乡之情。这时,我拓展了琦君的生平经历,尤其是琦君自述情怀的一句“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根呢?”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再读这句话时悟到了一种寻根的民族情结。
另外,有很多课文是需要向学生拓展写作背景的,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主题所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学生了解了这一特殊的写作背景之后,再来读文本,就比较容易理解鲁迅在当时唤醒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了,也更加能够理解鲁迅所赞美的“中国的脊梁”的深刻含义,对于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怀也有了很好的理解。
此外,对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风,有的学生理解也不到位,例如对于苏轼,学生认为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却不知道他也写过“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作品。在教学苏轼的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学生在鉴赏了他的豪放词之后,我拓展了他的另外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于苏轼的认识也就更加全面深刻了。
三、与学生的阅读写作习惯对接
语文教学归根到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既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又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阵地。
阅读作为拓展延伸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给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任务。如果课文是节选文,不妨推荐学生去读读原文,如学完《杨修之死》,可以推荐学生去读《三国演义》原著;在学完某一作者的一篇作品后,也不妨推荐他的其他作品让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和课文相同题材或相同主题的文章,丰富阅读量,从而悟出一些写作的道理来。这样的拓展,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是和课本有些联系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兴趣。坚持这样做,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写作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课重要的一环,文本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生动、鲜活、高水平的“例子”,用好文本练习写作,需要教师具备独到的眼光、正确引导和把握恰当的时机。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可以进行续写、改写、仿写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一段描写有钱太太吃牡蛎的文字,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并给他们规定了一个有趣的情景,要求学生描写一个性格粗鲁的人到饭店吃面条的情景,学生写得非常成功,把这个人的动作、神态、语言都写活了。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出接下来的情景。学生写出了不同的结局,而且都合情合理。还有的文章,我让学生或变换人称,或变换体裁,对原文进行改写,这样也收到了很好的练笔效果。
总之,拓展延伸能够很好地沟通课内外,让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三个对接”有效连接了课本和生活,学生和生活,学生和课本,学生和作者,学生和老师,实现了多重“对话”,实现了语文课堂的高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