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锤句的故事
2013-04-29郭玉芝
古人在作文、作诗时,很讲究炼字锤句。如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并不是一开始就用了“绿”字,而是用了“到”“满”之类的动词,他自己都不满意,最后才想到了这个“绿”字,结果让这句诗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传说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一天和他的妹妹苏小妹,还有诗人黄庭坚一起谈诗。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一个字作‘腰,就是一联好诗了。你们说说,该加什么字?”
苏东坡略加思索,就说:“加‘摇字和‘映字为好,那就是‘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听后,并不满意。
苏东坡又说:“那就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还是说不好。
黄庭坚看苏东坡两次加字都被否定,没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连忙催促苏小妹,叫她加两个字。
苏小妹细细琢磨后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黄二人听了连声称赞。“扶”字形象生动,使风人格化了;“失”字表现出月色下的朦胧景象,深化了诗的意境。
这种炼字锤句的习惯一直影响到了今天。据说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时,一次上课,他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让学生选词填空:
“小山(
)翠,细柳(
)青”。
学生都争先恐后填写,有的填“小山(苍)翠,细柳(碧)青”,有的填“小山(带)翠,细柳(露)青”,还有的填“小山(出)翠,细柳(泛)青”……
大家看看,都觉得不太满意。朱自清先生翻开《聊斋志异·西湖主》,给大家看了看这篇小说中的原文,是“小山耸翠,细柳摇青”。
大家细细品味,都觉得一个“耸”字,写出了小山苍翠的浓密和随着山势高低的层次;一个“摇”字,描绘了细柳随风摆动的姿态,真是把景物写活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一不是语言艺术的精品。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在锤炼语言上狠下工夫。
(郭玉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