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生活走进课堂
2013-04-29蔡丽香
蔡丽香
摘 要: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生活实际 生活素材 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通过一年多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的体验成了联系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一、选取生活素材,有目的性地教学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虽然说新课程都配有丰富的图片,但这些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还是喜欢有血有肉的人物。教师要做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创设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景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把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
如教学《平安回家》这课,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篮球女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什么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而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教育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是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知行统一,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不少偏远山区农村的孩子不爱农村、也不爱劳动,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找一份工作,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之所以形成这种思想,有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热爱人民。劳动是最光荣的,任何一种成功都与勤奋分不开的。“天才出自勤奋”,不仅揭示了一个朴实的真理,还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发奋努力。只有勤奋开拓、敢于进取,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儿童热爱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离开儿童的生活实际,要引导儿童回顾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回味生活。
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日历里找“春分”这个节气,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哪里可以找到“春姑娘”,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爱护环境的。孩子们个个畅所欲言,非常高兴。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所学知识。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他们的生活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我们要灵活安排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我们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在课外时间,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秋天,收集图片、资料,自己动手画画,亲自拍照片,等等,让他们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了解到关于秋天的知识。
四、贴近生活,进行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创造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角色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模拟”、“创造特定的情境”等方式,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实效更高。
例如:教学六年级的《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课前我们先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调查: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生通过课前准备,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知道电话代替了以前的书信传递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快捷;通过网络,在家不出门,同样可以了解全球大事;通过聊天软件,可以与家人视频聊天,解除相隔千里的思念之苦;网上购物,可以很快买到自己想要的物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而感受到的。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比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社课程的首要特征。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尽量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活动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