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反思
2013-04-29黄保玲
黄保玲
【摘要】我国高中语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有社会大氛围的原因,也有网络媒体的冲击所致;有教育体制引发,也有教师语文教学的原因。笔者认为,改革社会及当前教育体制很难,纵然现在一直提倡教育改革,但是很难一步到位。教师只有且身利行,顺势诱导,从教学某些方面着手,尝试高中语文教学的改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有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比较突出。高中学生在对待语文学习上,重外语,轻母语,用在外语上学习时间通常是母语学习时间的三倍还多,母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反而“热外轻内”的情况普遍存在;重考卷解析,轻语文基本知识学习;对我国文学名著很少去看,甚至没有完整读过一部长篇的名著作品,而浏览网络信息反而成为主流阅读对象;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有些问题是由于国家现有教育体制的原因形成的,也有是社会大环境所造成的,也有的是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来讲,笔者认为,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一、我国社会大氛围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经济转型市场化带来经济发展成为硬道理,国民读书习惯反而被“只有金钱才有一切”的硬道理所干扰,于是,一切向“钱”看,导致国民对读书生活方式有所淡薄,教育子女是为了多挣钱,或考上大学或名牌大学,而书店、报纸杂志成为人们可有可无的附带品,重物质生活轻视精神方面的内在丰富造成了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严重偏向,由于高考指挥棒依旧成为主要学习指南,并且很强势,所谓的提倡素质教育仅是上层教育决策的空头口号,这些不仅仅存在于高中阶段,只是与小学、初中相比,高考更强化一些。学生一切顺从于高考这根轴线,看试卷搞高考演习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的日常化。不是学生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教师不勤奋,问题是学生们没有读书的时间和空间了。这样的结果造成教师累,学生忙,高招考上名额多少成为衡量教师教学好坏的标准。
二、网络媒体的冲击
从互联网在国内由少数人接触到平民化阅览,从网文到博客,从微博到微信,无不透示着信息网络的强大。甚至在公交车上有的学生也眼不离网,争分夺秒在看,但在基本网民中,学生成为网络里的一个大军。母语好坏无所谓,网文错别字连篇都成为神马浮云,只要能懂就行。基本语法有的都没有掌握,如同的、地、得错用都很常见,由于在中学阶段语文学习没有掌握好基本功,到了大学甚至错别字经常出现也是见怪不怪。网络改变了同学们看书习惯,读微小说、看微电影、写微博或微信等,零碎化,快捷简便,更是中学生喜欢的原因。不做深层次的思考,甚至在虚拟中宣泄自己的喜乐忧愁。殊不知,快餐文化是营养失衡的,长期依赖会使人精神贫血缺钙。
三、我国中学教育体制的原因
说到我国教育体制,有许多人都清楚,从小学开始,学生都在读口算卡、跟着试卷来学习,教辅书每一学期每一部课程都有几本,到了高中,学生又在被动中学习,从来都是在现有教学模式中打转转,在此学期中,压力大,要学的甚至是更全面的,语文作为母语,大多认为可以一笔带过,属于易学不难的课程,加之普遍存在的节假日补课,又进一步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有个国外统计表明,70%的美国人认为英语是中国的母语,因为中国的中学大学更重视英语教学。
四、教师语文教学的问题
现在中学语文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即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作为教师,高考率是目标,作为学生,能考出好分数才是目的。于是,以每年高考所需要的内容为主线,老师和学生大多清楚,作为语文高考,大多高考试卷里真正出在教材里的并不多,尤其是占很大分数的作文题,更不会在已有的高中课本里。因此,教材学习成辅读对象,猜题搞试卷分析成为教师完成当天教学目标后的一个业余课题。从高一还不是很明显,但到了高二,这种情况都在日渐强化。学生死背书,教师忙完课上,忙课下,找资料,加班加点搞辅导。上课也不厌其烦地讲考纲考点,解题思路。若问,考纲考点解题思路是学问吗,是知识吗,老师们可管不了这么多。反正高考要考,我们就要教。这里又涉及高考是否按语文的学科特点来设计考题的问题了。我国高考作文究竟能不能只考作文。课程设置繁杂,挤占了学母语的时空,留给语文的时空已经很少了。但我觉得还不够。作文分比重还要加大或者干脆只考作文。林语堂、胡适等早就说过应试之学不是学问。
因此,高中语文要改变这种局面,眼下是很困难,只要这种以一次试卷分高低的高考机制存在,高中语文教学也好,其他课程教学也罢,都不可能改变现有这种常态,而有一些可以在局部进行相应变革,这就是主动权在教师方面和学校方面。
其一,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语文教师要注意:不要“满堂灌”。二是不要浪费时间:随意冗长繁琐地导入;随意支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随意提无准备的“问题”;随意开展作用不大的“小组讨论”;随意地“临场发挥”。
其二,教师应当有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在不同语文课前要优化准备,课前需精心准备,充分有效的备课。比如: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和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其次是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如《离骚》一文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在课前对文中字词进行充分的预习。同时,针对所教语文课内容的不同,学会随机应变的课堂有效设计。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突破点是其中所深藏的人文精神;张洁的《拣麦穗》的突破点是依依顺顺,小火柿子。优化时间安排,创建学习型课堂。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使人终身受益。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学。在学习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学会记笔记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
其三,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比如:“我是我所教班里的中等生”。因为语文学科的全面素养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差异是较大的,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是十分明显的,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此外,鉴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方面必须尊重主体需要,着眼教学过程。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我需要à我爱学à我也行à我理解”的学习体验。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而指导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必须让学生明确“我需要学习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要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知识与能力是个积累、激活、重组与释放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的可能。所以说要能够认识和理解教材、课堂教学、教师行为、自己与同学等方面的内容、特征以及关系。
其四,注重学生语文课程素养的培养。针对现在的学生缺少一种课程素养的问题,教师必须从中高考题的具体分析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本质问题,从而把握语文素养的知识、思维、文化、情志与个性的全面培养。①知识除了明确的、静止不变的知识之外,更应该关注第二类知识,正如朱小曼教授所说:“知识有明确的知识,知识也有缄默的知识;有静止的知识,也有以不断编码活化的知识,是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的知识。它只能在做事的过程中去学习,还有很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还有很多是智慧型的知识。那些知识并不是在老师既定的传授过程中就能够学会的,它需要做事,它需要回到生活,它需要丰富的感受,才能去把握那些知识。尤其是那种智慧性的知识,它更需要回到生活,它需要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才可能掌握,才可能获得那些变成属于自己所有的知识,即个人化的知识,具有智慧性质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每节课都给学生以语言实践的机会。②中学语文教学是思维教学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它包括了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如阅读科学类文章,必须借以掌握和提升逻辑思维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掌握和提升形象思维的方法。③语文学习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传承与发展。既要尊重传统、继承优秀传统,又要关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④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与发展,引导学生具有丰富、健康的情感和文雅、高品位的追求。⑤个性贯穿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发展、发挥自己的个性。
总之,语文学习的提高,光靠听讲是不行的,必须勤于动脑、动口、动手,必须得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结合。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 李斐然.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N].中国青年报,2012-02-08:(09).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