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微量蛋白尿形成与血管及肾小球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
2013-04-29田蕾等
田蕾等
摘 要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变化与高血压伴发血管内皮损伤及肾小球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收治高血压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与门诊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尿mALB、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血肌酐值等与血管内皮和肾小球结构改变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两组病例血肌酐、尿酸与血压增高情况无相关性。研究组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IgG显著降低,提示研究组存在肾小球损害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LB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肾脏功能损伤情况,还可反映心血管疾病存在的风险和伴发的血管内皮损伤,可以直接提示肾血管的损伤程度,成为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微量蛋白尿 血管损伤 肾小球损害
随着高血压患者的逐年递增,临床治疗也对高血压最终导致的靶器官损害予以高度重视,高血压病终末期最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就是肾功能衰竭,因此,早期观测肾脏功能变化的指标可以减少靶器官损害率目前微量白蛋白检测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检测指标,成为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的精细指标之一[1]。本实验主要观察尿mALB、β2微球蛋白(β2-MG)等检测指标的变化与肾小球损伤及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诊断均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46~77岁,平均50.5±12.5岁;病程3~32年,平均21.5±3.5年。收集门诊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45~77岁,平均51.5±10.4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无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及心力衰竭等严重慢性基础疾病。
资料采集项目:①所有入选病例入院均记录吸烟、饮酒及其他不良生活嗜好,采集工作环境及生活史;②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患者血压,3次/日,分别于清晨6:00、中午2:00、晚上11:00记录3个时间段的血压值,并计算每天平均动脉血压(mmHg)。采集所有病例静脉血3~5ml,采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酐(Scr)、尿酸(UA);③收集24小时尿量,采用分析仪进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验,分别测定尿mALB、β2微球蛋白(β2-MG)、尿转铁蛋白(TRU)、尿免疫球蛋白IgG(IGU)。
统计学处理: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完成。血压、肌酐、尿酸及尿蛋白等数据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血压、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值关系:研究组与实验组对比发现血肌酐、尿酸与血压增高情况无相关性。见表1。
血管内皮及肾小球组织损害相关性:研究组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IgG显著降低,提示研究组存在肾小球损害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微量白蛋白尿在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损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尤其与合并肾脏早期损害的筛查工作中显示出突出的参考价值[2]。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或持续增高,首先影响肾脏循环血量,破坏肾脏代谢机制[3]。同样,肾脏功能损害相关指标的检测,也可以用于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工作提出参考意见。因此,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不仅成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指标,还成为有效防止高血压造成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措施[4]。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尿中的白蛋白含量高于正常范围(30~300mg/24小时)[5],一般的实验室检查难以发现如此细微的病理学改变,尤其是处于亚临床状态(即超出正常范围但检测为阴性)的患者,更加难以观测微量白蛋白变化与疾病的相关性[6]。蛋白尿的形成包括很多因素,其中以血压升高的影响较为突出,尤其是肾小球的压力增高时,损伤肾小球组织结构,导致肾小球虑过功能异常,肾小球内渗透压增大,加剧白蛋白的渗出。同时,血压持久处于较高状态还会加重肾小球的硬化,从而是系膜细胞极易积聚和堆积在肾小球内,导致内膜增厚。
研究发现,很多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检测微量白蛋白表现出与发病率和致死率正相关性。当机体存在内皮功能障碍时,导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外渗,在肾脏中表现尤为突出,同时血管内皮损伤也会导致血栓形成,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临床医生需根据各项危险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案,减少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