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脂肪液化治疗方法探讨
2013-04-29王俊
王俊
摘 要 目的:探讨切口浅部组织感染闭合引流对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抽取12例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脂肪液化患者,行不拆除切口缝线,采取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治疗,对疗效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愈合时间9~16天,平均12.4±2.1天。结论: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脂肪液化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瘢痕小等优点。
关键词 浅部组织感染 脂肪液化 手术后并发症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是指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②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③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①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②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③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1]。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
资料与方法
2003~2012年收治各种浅部组织感染、脂肪液化患者12例,行不拆除切口缝线,采取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治疗,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8~75岁,平均48岁。手术原因包括:腹部刀刺伤1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2例、外伤性肠穿孔1例、胆道术后4例、结肠癌1例、坏疽性阑尾炎2例、弥漫性腹膜炎1例,10例患者术后4~8天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压痛和发热,切口敷料见脓血性渗液,撑开切口可见脓血性分泌物溢出。2例患者拆线出院后发生。
治疗方法:不拆除切口缝线,采取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治疗。从切口感染部分最下方或溢液处撑开切口少许,放置负压引流球管,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澄清,以丝线固定于原切口缝线,无菌纱布覆盖切口,保持引流管远端的负压球始终处于负压状态,保证分泌物能及时、完全进入引流球内。检查引流液的量及性质,视切口情况决定放置天数,逐步退管,直至引流管退出切口外,切口愈合,拆除缝线。
讨 论
切口感染在腹腔污染或感染的手术后患者中较多见,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吸烟、肥胖、并存远处感染等,特别以高龄、并存远处感染为高风险因素。切口感染除患者自身客观原因外,还与手术操作有关,缝合切口时止血不彻底、残留死腔是一个重要原因。感染的病原菌多来自患者皮肤、黏膜或术中进入空腔脏器等内源性途径。切口感染一般出现在手术后4~8天;患者多有发热,切口触痛、发红;切口敷料见脓血性渗液,撑开切口可见脓性液溢出;分泌物培养有细菌生长。切口感染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费用。传统的清创、引流、换药等处理方法治疗时间长、切口愈合慢、患者痛苦较大。有报道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切口脂肪液化和腹部切口感染,效果明显[2,3]。对该方法略作改进,采用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将切口分泌物及时引流入负压球,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洁净,能明显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当然,临床操作中应该加强无菌观念,术中仔细操作,减少副损伤,加强手术前后的处理,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才是避免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2001年11月29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规定.
2 刘明.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治疗切口脂肪液化30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509.
3 潘可,刘国清,吴艾华,等.负压抽吸在腹部感染切口治療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