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2013-04-29陆玉春

考试周刊 2013年61期
关键词:渗透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美育

陆玉春

摘 要: 文章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展开论述,提出三条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激趣,感受美;二是品味词句,感悟美;三是比较形象,鉴赏美。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途径

美,就像真理一样,是和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息息相关的;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一个民族审美水平的高低,是这个民族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中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所在。因此,对他们进行审美基础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审美水平的根本,而要完成这项伟大和艰巨的任务,中学语文教学无疑承担重要责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一点一滴的美育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化学生的心灵。在今天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既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汇,又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既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又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我认为,这些可供审美的内容和形式既然是以教材为载体的,在教学时就必须研究和遵循学生对美的发现、追求乃至审美的过程和规律,启发和引导他们感受和体验,达到教学目的。

一、情感激趣,感受美

情感激趣,有赖于对具体审美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与审美体验,从而构建审美的心理结构,这就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首先,精心选择美的载体,教学时,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选择美感目标更集中的内容作为载体。例如,我在教学《蒹葭》时,首先用导语调动学生美的情感体验:

同学们,当你听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众口传唱的歌词时,是否依能稀记起那首因失眠而产生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当你将盛有剩饭的饭碗一推,耳边是否会响起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嘱?当你手捧取得高分的试卷,心中是否会涌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渗透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美感。今天,就让《蒹葭》这首诗,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1.大屏幕以薄雾中的水边芦苇为背景,展示《蒹葭》原文。2.请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3.选择背景音乐:先后播放现代小提琴曲《神秘花园》和广东音乐《步步高》,请学生选择一首作为配乐朗读的背景音乐。

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图画,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调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其次,渲染审美氛围,教师用精美亲切的感人语言,妙趣横生的人物,渲染景物;或者演示逼真的与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创设审美情境。

如教学《春》导入阶段,我对春天美景动情的描述,历代描绘春的佳句的朗读,使教室春意融融,学生仿佛沐浴在春光之中。教学《背影》时演示文章中所描绘的攀爬月台的情景,令学生热泪盈眶。这种情景,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的共鸣之中,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了陶冶,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作审美鉴赏。

二、品味词句,感悟美

精读、细读,即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句、段,加以认真推敲、鉴赏和评析,从而感悟作品的美。

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雪》时,为了让学生体悟江南的雪的温情与生机,首先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阅读体悟江南的雪,美在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展开想象与联想。在此基础上,出示课件,让学生轻声跟读。体悟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景的美艳与充满生机。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文章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要让读者读文生情,教师就要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采用美读激情法。叶圣陶创造了“美读法”,强调声音节奏美的感觉,设身处地地领会课文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说:“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是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感应及其彼此界限的消融,由朗诵的节奏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感美,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打开一扇门》时,考虑到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而主要通过阅读展开教学,首先自读,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大声朗读,初步体悟文章情感,而情感是一种审美的动力,它把主体(学生)、客体(教材)交融,产生共振,作用不可估量。其次,我通过范朗读,和学生共同讨论,通过声音塑造文学人物形象。注意重音、缓急,在朗读作品中体会形象,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这样朗读自然会流露真情,达到情理交融、声情并茂的程度。最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举手朗读。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情感,使情感得到了激化,从而获得了美的体悟。

三、比较形象,鉴赏美

有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文学作品中比较映衬,最能显示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可以对作品中形象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揭示本质属性,揭示关系与异同。结果必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美的陶冶。

如在前几年的教学中,每当我教学《曹刿论战》,都会将《曹辉论战》中的鲁庄公和《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评论人物,深刻理解,正是因为鲁庄公的不耻下问,知人善任心胸广阔,才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蔡桓公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落得了病入膏肓的下场。人物的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在比较中获得了鉴赏美的能力。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的”,以文章的内容、情节为中介,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必然是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引导得法,持之以恒,就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最终达到美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七—九年级语文教参.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猜你喜欢

渗透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德育渗透探析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美育教师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