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短篇小说的精神分析解读

2013-04-29邬锐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无意识精神分析

邬锐

摘 要: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短篇小说几部代表作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这位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在无意识和客体关系的领域中对人性深刻而细致的挖掘。

关键词: 无意识 客体关系 精神分析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是加拿大著名女小说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近年来跻身于世界优秀的作家之列。近五十年的不辍笔耕使阿特伍德成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并且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第一流的文学奖项,她曾经获得过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英联邦文学奖、法国政府文学艺术勋章等,2000年以长篇小说《盲刺客》摘得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布克奖。

近年来,这位全能女作家的短篇小说也像长篇小说和诗歌一样日渐引起了许多专家的重视。德国著名评论家赫尔穆特·邦海姆(Helmut Bonheim)甚至称她的短篇小说是“加拿大文学在海外最活跃的大使”。从某些方面来说,短篇小说比起长篇更考验作者的精炼与扩展之间的平衡能力,而且短篇小说的创造性留白可以打开更大的艺术空间,从而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看似是长篇的预备练习,但细细探究下来其实是自成一体,语言之精炼,构思之巧妙,实在有“凫胫虽短,续之则忧”之感。她的短篇小说中人物关系的前世今生如暗夜闪电般清晰而短暂,令人掩卷长思。

小说从来就不会缺少对人性具体而微的剖析,而优秀的小说却往往是从与常人不同的视角来挖掘人性的不同维度。阿特伍德也是如此,《盲刺客》中劳拉和艾丽丝之间的关系就充满了复杂而扣人心弦的不确定。而这种对人性多维度的把握不仅需要作家自身的生活经验,而且往往求助于对人性研究的科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人类历史上对人性研究进行得最为系统和全面的领域,虽然它的创立者——奥地利医生和文学家弗洛伊德一开始是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但发展至今它已不再仅是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甚至认为,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精神分析对它们都是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无意识和客体关系)来对阿特伍德最成功的短篇小说集《荒原指南》进行解读。

一、意识和无意识

在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中,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无意识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也就是不会被意识到)的内容,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不被社会认可的欲望、乱伦的想法和恐惧等。就像宇宙当中绝大部分物质是看不见的一样,无意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暗物质”,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弗洛伊德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冰山理论”:人的整个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仅仅是可以被意识到的一小部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无法被意识到,但对意识却可以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法国著名哲学家拉康认为无意识具有语言一样的结构,无意识空间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空间。《真实蠢故事》就是一篇描写意识和无意识相互影响和缠绕的出色作品,其内在的无意识空间如梦如幻、变化多端。《真实蠢故事》的叙述视角来自于乔安,一个在学生时代不太起眼的姑娘。成年后的乔安企图拼接出一段刻骨铭心的野营经历,却发现困难重重。虽然她是一个理性的姑娘,但她一直想揭开另一位女孩罗奈特“未婚先孕”的秘密。青春期的“无意识”变成了历尽沧桑后的“意识”,一度以为自己喜欢上了罗奈特的男朋友达斯,但其实她的潜意识中只是自己想变成罗奈特,“她想要的是罗奈特拥有的东西:那种放弃自己的力量,毫无保留,不需要任何理由。正是那种虚弱,那种倾倒,那种纵欲的无知。”这种潜意识的力量使她在许多年后找到了罗奈特,发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事实。“冰山下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浮出水面,乔安除了感叹世事无常,也惋惜自己错过了青春中惨烈而珍贵的体验。这时故事也戛然而止,惊心动魄归于平静,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正如阿特伍德所言:“就好像划了一条线,线的那一边是过去,更黑暗,却又比现在更明亮强烈。”《死于风景之畔》也是一篇将意识和无意识的边界混淆的魔幻作品。它一样是取材于野外露营,或许只有在那种与世隔绝的境地才能真正打通意识与无意识的通道吧,露西是路易斯营地里最好的朋友,她们无话不谈,彼此就像变成了对方,但路易斯当时居然没有察觉露西从自己濒临破碎的家庭中带来的内心的强烈冲突。也许是自杀,也许是意外,露西竟然在一次露营活动中猝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路易斯只记得她最后要跳下山涧的戏言。之后的路易斯就一直收集着似曾相识的风景画,垂垂老矣的路易斯看着满屋的风景画,“她太累了,就好像自己不是过着一种生活,而是两种:一种是她自己的生活,而另一种生活,像影子一般笼罩着她,隐藏着自己不被她发现——如果露西没有踏上小径,消失在时间之中,会发生什么呢?”路易斯的无意识就像这些风景画中盘根错节的树丛背后的死尸,让她害怕又感慨。

二、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于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物品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像,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形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形态的关系。客体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但他仅止于人类心理的对象,而没有深入挖掘其中涉及的人际网络。后来的英国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和温尼克特(Winnicott)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客体关系理论,它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早期养育体验对后来心理发展的影响。《毛团》和《叔叔们》是客体关系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极好应用。《毛团》中的凯特出身于贫寒的单亲家庭,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爬到了某新锐时尚杂志的设计总监,但在这个奋斗过程中与总经理吉拉德的婚外恋却一直是她心头挥之不去的痛,外表独立刚强而内心自卑依赖的她分不清对他到底是职场的利用还是情感的需要,在一次囊肿手术之后她开始审视这个问题,却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陷入到过去的阴影中难以自拔。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外在的客体不断地逼迫她做出反应,但她对过去自卑经历的逃离反而离内在的自我越来越远,而凯特唯一付诸过情感的爱人吉拉德却对之一窍不通,甚至想摆脱她看似纠缠的求助。凯特一气之下将手术中取出的囊肿进行了精美的包装,并快递到了吉拉德妻子的生日晚会上。这个多余而令人生厌的囊肿实际上象征着她对自己的内在感觉,最后她终于把它抛给了别人,而不是深藏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中。如果说《毛团》的内在空间处于隐喻的层次,那么《叔叔们》则把这种内在客体展现到了前台。苏珊娜的父亲二战时阵亡,她和母亲全靠父亲兄弟的无私照顾,叔叔们的情意让苏珊娜的童年交杂着困惑和温暖,她渴望父爱,但又害怕父亲从照片里走出来,虽然叔叔们都能够给予她一些慰藉,但总是难以靠得很近。苏珊娜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报社,也许是对叔叔们关系的某种依恋,她与一位有些才气但人际关系困难的胖男人成了好朋友,她无视周围同事异样的眼光,她的真诚甚至让这个男人以为她别有所图。苏珊娜像《毛团》中的凯特一样靠着努力成为了电台著名的主持人,但原来的朋友却将她当年的友谊变成了向媒体爆料的资本,把她描绘成一心想踩着别人肩膀向上爬的卑鄙小人。在受到情感和职业上的双重打击之后,苏珊娜依稀看到叔叔们又像小时候那样聚在狭小的房间里,但这次她看到了他们的言不由衷。“野蛮又过时,一个爱卖弄显摆的丫头,一个让人讨厌的小孩,是不是叔叔们对她一直的看法。”阿特温德将这两位职业女性的困惑置于过去的外在客体空间对现在的内在客体空间的影响之中。

三、结语

阿特伍德1959年就读于多伦多大学期间曾得到过一代文学理论大师诺思洛普·弗莱的亲炙,因此她的作品充满了结构化的思路,并将日常经验提炼升华到一种形而上的层次,不仅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悠长,而且对看似平凡的事物处理得独到而深刻。作为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大多是独立意识很强的女性。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从此类女性的个性发展轨迹中往往可以挖掘出深刻的家庭和社会根源。阿特伍德的创作意识毋庸置疑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明显影响,因此对其作品的精神分析解读也具有非常有效的诠释作用。

?譹?訛 Coral Ann Howells编: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garet Atwood,剑桥大学2006年3月版,第145页。

?譺?訛 Allan Bloom编: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Margaret Atwood,英福贝斯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120页。

?譻?訛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7页。

?譼?訛?譽?訛?譾?訛?譿?訛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荒野指南》,邹殳葳、王子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23页,第25页,第145页,第178页。

参考文献:

[1] Coral Ann Howells编.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garet Atwood [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3

[2] Allan Bloom编.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Margaret Atwood [M].英福贝斯出版社,2008.2.

[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荒野指南[M].邹殳葳、王子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

[5] 吉尔·萨夫、大卫·萨夫.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M].施琪嘉、邬晓艳译.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

猜你喜欢

无意识精神分析
无意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中被遮蔽的维度
压抑、替代与发生
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漂泊中的追梦人
浅析中国文化工业时代的粉丝现象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