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 文学坐镇

2013-04-29吴延生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淮安

摘 要: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存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是古老的大运河托起的一座城市。作为我国大型线型文化遗存,运河淮安段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分布的密集性、种类的复杂性、积淀的丰厚性而格外引人注目。文章从淮安运河文化遗存的特色彰显出发,切入淮安运河文学的魅力展示的视点,提出拉动旅游消费的深度思考的建议。以提示人们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运河文化的显型遗存的保护利用固然重要,隐型遗产才是运河文化的核心和精神价值之所在。而文学是这种价值的重要担当,它的研究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对发展旅游文化起到了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 淮安 运河遗存 运河文学 旅游资源开发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城头鼓劲惊鸟鹊,坝口帆开起白鸥。胯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愁。”这是明代诗人姚广孝在游览了淮安后所写下的《淮安览古》的诗句。这里说的淮安是东晋安帝义熙七年设置的山阳郡,南齐武帝永明七年置淮安县,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设置楚州,置山阳县。经唐五代到北宋虽屡易州郡名称,但山阳县的建制基本未变,大概皆为州郡之所。南宋理宗时改楚州,升为淮安州。明清两朝设淮安府,管辖山阳在内的九县二州(清河、盐城、安东、桃园、宿迁、睢宁、沭阳、赣榆县及邳、海二州)。民国初年,撤府置县,1914年改山阳县为淮安县,大部始属淮扬道。建国以后的1952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1987年淮安县升为县级市,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38座,淮安位列第13名。2001年为提升淮阴市的文化知名度,将开国总理周恩来出生的淮安县改名为楚州区,后又改为淮安区,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

秦代就置县的淮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下草湾古猿化石的出土和青莲岗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说明这是一块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而这文明主要是由“水”孕育的,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它北有骆马湖,南有白马湖、高邮湖,西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城市自北而南有盐河、淮河(废黄河)、里运河、外运河四水穿城,所以说淮安是漂在水上的土地。淮阴得名于淮水,有人说历史是从水路进入淮安的,淮河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大湖文化,共同衬托起淮安水文化的特征,尤其是大运河文化对淮安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说隋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流淌了一千三百余年的话,那么从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开凿邗沟沟通江淮(邗沟南起今扬州市的长江北岸,经高邮湖,至淮安城北末口,与淮河连接起来,借以运兵运粮),春秋运河则在淮安大地上流淌了两千五百多年。运河作为大型线型文化,宋元时期在淮安为避洪泽湖、淮河船行的艰难和危险,沿淮河右岸开凿了复线运河:沙河运河(楚州—淮阴)、洪泽运河(淮阴—洪泽镇)、龟山运河(洪泽镇—龟山镇)。清康熙二十五年河道总督靳辅采取“黄运分立、避黄济运”的方针,开挖了北至山东台儿庄、南到江苏淮安杨二庄的中运河。这就使得运河在淮安段呈多线甚至网状分布,远比其他地方复杂得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黄、淮、泗、运四水交汇处,在朝廷更迭特别是军事对抗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平时又是朝贡的重要通道,是历代南漕北运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里,更是漕政通乎七省的漕运总督驻节之地,黄河夺淮期间,又是治理河道总督府、淮北盐政驻节之所,出现了“漕、运、盐、榷”萃处一郡的独特局面,使淮安成为运河一线扬州、苏州、杭州相比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交通的发达、经济的兴盛、城市的繁荣,给运河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带来了异乎其他地方的文化遗存,其中运河文学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这样的方面切入,探讨淮安运河文化遗存包括运河文学遗产在呼应淮安市政府提出“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的目标上所能起的作用和影响。

一、淮安运河文化遗存的特色彰显

(一)分布集中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运河线路特别,漕运和水利尤其发达,导致淮安运河文化遗存呈群集化分布。洪泽湖边的龟山运河位于淮河之滨,三面石壁临湖,一面有羊肠小道与陆地相连,犹如一只巨龟,匍匐在淮河入洪泽湖的咽喉之处。龟山运河残存的钟楼亭阁,让人陷入联想的支祁井——支祁原是淮水水神,传说吴承恩《西游记》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就是以此为原型的。安淮禅寺透露的也正是当年淮安人希望淮水平安的信息,让人平生思古之幽情。明清年间,在洪泽湖大堤上建起了仁、义、礼、智、信五座简水坝,后在礼坝旧址上建有63个排水孔门的三河节制闸,为全国第二大闸。洪泽湖与一般湖泊先有湖后有堤是不同的,它是先有堤后有湖的,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一千八百多年的古堤也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古堤。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初为30里,始称高家堰,明万历年间将大堤延筑至蒋坝。至此形成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到洪泽蒋坝镇,全长67公里的大堤,并且在大堤的迎水坡用六万多块每块重千斤的条石,用糯米石灰浆砌成,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这座水上长城沿线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高良涧、青龙庵、饮马池、九龙湾、周桥大塘、乾隆御碑、滚水坝、黄罡寺、三河闸等。如今洪泽湖大堤作为汉到清的水利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被江苏省文物局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名单。

淮阴区的杨二庄,是漕运的产物。这里已成为苏北水利枢纽,因中运河延长到杨二庄,与淮沭新河、黄河、盐河、张福河五水交汇,形成了控水的闸群,主要有活动坝,是废黄河上的一座6孔水闸,西接运河,用以调节黄河水量。盐河闸建在盐河、里运河的汇合处,由12孔涵洞组成。淮涟闸南接运河,北连淮涟三干渠,建有一座6孔闸。淮阴闸最大,共有30孔,总长500米。闸西有淮沭船闸。在这样五水交汇的地方可谓闸群林立。

码头镇的古清水口水利枢纽工程遗址以陶闸村为中心。北界桂家塘北侧,东到杨庄活动坝,南到洪泽湖临堤与太平堆一线,西达中运河的越堤,面积在40平方公里左右。而每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至少4-5处运河文化遗存,此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19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80处,县级31处。

(二)种类繁多

运河水系在淮安呈复杂形态分布。水系在变,水道在变,水情在变,治水理念、治水方略也在变,导致了水工设施、管理机构也在变。仅嘉庆九年至道光七年的22年间,在清口黄淮交汇处区区一隅,就新筑、迁建、更名的有束清坝、拦河土坝、临清堰、二坝、草闸、盖黄坝、束水坝等工程。康熙三十八年至康熙四十年两年间,淮安府山阳县运口一地,河工、堤工、闸、坝均发生变化。运河的变迁,是自然水系变迁、灾害预防和应急反应的结果,是技术、材料更新的结果。这类众多变化带来了淮安运河文化遗存的复杂多样化,几乎涵盖了大运河本体遗产的全部类型。就河道而言,有越河、引河、减水河、U 型河、塘河等,河上的水闸有正闸、越闸、草闸、二斗门船闸、双金门闸、碍闸、泄水闸,还有现代的单线、复线、三线船闸和多种节制闸等。就堤坝而言,从功能上分,有顺水堤、纤堤、缕堤、遥堤、越堤、格堤、撑堤、圈堤、束水坝、钳口坝、拦水坝、挑水坝、减水坝、兜水坝、盖坝、活动坝等;从材料上分,则有土堤、石工堤、碎石堤、两合土堤、板工堤、块石坦坡堤、混凝土堤、草坝、柴石坝、钢筋混凝土坝等。此外还有转水墩、分水墩、木龙、泄水涵洞、引水涵洞、船塘等,以及祭祀各式各样河神、风神的祠庙、镇水铁牛等。民间还保存有多种夯、硪、缆、纤等筑堤、行船工具,以及包括巡河御碑在内的许多珍贵古碑。正因为如此,现代水利专家们盛赞淮安清口地区是中国古近代水利工程的“露天博物馆”。

(三)积淀丰厚

淮安人对运河有着一种眷恋的情结。这个情结源于运河给淮安积淀了令后人骄傲的文化财富。以洪泽湖大堤为例,不仅因为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很有文化价值,从石条形状的规则到咬合的严密,甚至一根针都难以插进去,值得建筑学家们做深入研究。在很多石块上有石刻图案,据统计有几十种之多,显得很神秘,至今也不能破译,值得语言学家、画家、美学家们做深入探讨,所以有人说洪泽湖的成湖过程和特点,本身就是文化,这是有道理的。为镇洪泽湖水患,古人铸铁牛以镇堤防浪,现存5只,均为同一形制。铁牛肩部铸有铭文:“维金克木蛟龙藏,维木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康熙辛己年午日铸。”铁牛是淮安水患的见证,铁牛镇锁水妖,寄托了古人降服水患的强烈愿望。特别是四句铭文体现我国古代五行相克相生的哲学思想,很富传统文化的意蕴。

淮安运河文化的积淀更在于众多的遗存承载的坚强不屈的治河治水的精神。从大禹治水三下桐柏,三过家门不入,与淮水妖怪无支祁做殊死斗争,将水怪压在龟山之尾,到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字。数千年来,与洪水作斗争的可歌可泣的精神代代相传。在淮安人的著作中,许多是治水方面的,最早为宋代学者徐积的《治河说》,后人多宗其说。后来潘季驯《河防》、杨开沅《河道论》、许肇起《河防献曝》、邱文衣《河防说》《河道辑要》《导淮图说》、刘鹗《治河七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都凝聚着淮人高妙的智慧。

淮安运河文化广场的16个人物浮雕有7个是治水人。大量的治水碑刻,就是这种精神的佐证,洪泽湖大堤就是这种斗争精神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仁、义、礼、智、信五种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成了洪泽湖大堤五坝的名称。道德在治水事业中的具体化,就是人格力量,就是那种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那种顽强拼搏的坚定意志,那种勇于献身的崇高境界,那种默默奉献的平常之心,那种众志成城的凝聚之魂。洪泽湖古堰的人文经典将永载史册,启迪后人。

二、淮安运河文学遗产的魅力展示

(一)文学的传承性

淮安在运河中“南船北马”的地位,吸引了众多的过境作家来淮安生活、写作,使得淮安成为长篇小说的繁荣地。本土作家吴承恩是明代山阳人,他著有《西游记》,之后因之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据考证施耐庵也是淮安人(卒于楚州),为避祸,他带着弟子罗贯中到山阳城老友家隐居著书,完成传世著作《水浒传》,至今还留有施耐庵著书处小方壶斋遗址。而其弟子罗贯中亦博览山阳藏书,搜记下山阳若干谋略故事,加之自己的生活积累,创作出传世巨著《三国演义》。而过境作家刘鹗曾在山阳居住,创作出《老残游记》。明清有几大长篇巨著,大部分都与淮安有关,而这一切又都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的内在张力表明文学传统的基因代代相传。大运河无疑承担起了文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历史传承的重任,勾连起了古今文人的血脉相通。作为楚文化区淮安的现当代代表作家吴强、陈白尘、陈登科、袁鹰等或明或暗受到枚乘、鲍照、吴承恩、刘鹗等的影响。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与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渊源有自的淮安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淮安文化精神,它滋育着淮安的生命力、催生着淮安的凝聚力、激发着淮安的创造力、培植着淮安的竞争力。这是历史赐予淮安人的宝贵财富。

(二)文学的渗透性

从宏观文化学角度看,历史上江苏由于并非中华主流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对其渗化较之中原为浅,因此古往今来生于斯长于斯乃至过境文人墨客大多以审美诗性作为自己的生命色调与毕生追求,而对道家本位、官本位等传统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有所隔膜,不太热衷。这种文人身份的认同,对于地域文化对江苏作家的文化取向与审美选择不无影响,所以江苏文学总体呈现中和之美。但由于文化地缘诗学的介入,淮安运河文学作家的集体无意识,带来了对水的喜爱,对“水象”的追求,而“水象”对应的是淡泊、超脱、随和的个性气质。然而水有“惊涛拍岸”之水,对应的“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尚武精神;亦有“小桥流水”,对应的是“柔情似水”的优雅的品格。从中国文化区域的性格看,运河江苏段北以徐州为中心的区域明显受到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乃至燕赵文化的辐射,称之为“汉文化”区。汉文化性格表现为朴野、敦厚,表现在文学上的特征为眷恋土地,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反叛,当代以赵本夫为代表作家。中部是以淮安为中心的“楚文化”区,由于楚文化尚巫尚鬼,多神性和浪漫奇幻的色彩,在水的韧性的影响下,形成坚毅的文化性格以及忧国忧民的人格精神,表现在文学上的特征为大气、富于想象和夸张。古代作家吴承恩的创作就说明了这一点,当代以吴强、陈白尘为代表作家。南部从扬州到苏州是“吴文化”区,加之受越文化的影响,显得柔性雅慧,但也不乏精警风骨的一面。文学上的抒情特征明显,当代作家汪曾祺、高晓声、陆文夫为代表作家。淮安运河文学不仅对江苏运河文学乃至中国运河文学影响很大,在其内部对淮安文化的渗透无处不在,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等方面都有体现,在饮食(酒、茶、淮扬菜)、园林、建筑、交通等方面尤其显著。运河文学精神的内在张力在有些方面甚至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

(三)文学的多样性

淮安运河文学囊括了文学所有的形式,比如西汉枚乘、枚皋的辞赋;东汉陈琳的诗歌,南朝鲍照、鲍令晖的诗、文、赋,宋代张耒的诗词;明清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刘鹗的章回小说;当代吴强、陈登科等的小说;清代女作家邱心如的弹词;现代陈白尘的小说、戏剧;当代袁鹰的儿童文学、散文;当代罗怀臻的淮剧、京剧,等等。有些文学样式是由淮安作家独创的,比如枚乘创立的“七体”。可见淮安运河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特别的贡献。在多元发展中,又以小说成就更高,这是由于水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更富于水的灵性和水的意境的阔大及其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建构,于不知不觉中“水”成了一些小说的背景,对“水”的描写甚至超越背景功能而成为整篇小说结构的中心。

三、拉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潜在思考

(一)凸出运河文化遗存的引领作用

1.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存在的问题

运河给淮安带来了众多的文化遗存,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烙上时代的印记,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遗憾的是,多年前,淮安人身在宝山不惜宝,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保护、利用运河文化遗存对旅游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的意识,导致淮安古迹遗存保护不到位,损毁现象严重,有的毁于古代战火,有的毁于“文革”时期,这都不是后人所能苛责的。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在城市改造、开发利益与文物古迹保护发生矛盾时,结果有不少古代遗存,如清代交通御道第一驿站的王营青口驿站遗址,现已成为阳光小区;清江浦老城区已面目全非,等等,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由于保护意识缺乏,很多遗址周边环境都较差,对遗存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那么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谈不上了。

2.淮安运河文化遗存利用具有的作用

①名水活力的招引

水是万物之源,水生万物,当然也生文化。人们对水的亲近与敬畏,衍生了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淮安是漂在水上的土地(前文已述),境内到处都有水文化的印记,尤其是四条名河穿城而过,这在全国很少城市具有这样的特点。因为“水”,这里号称交通要冲、“七省咽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给淮安带来繁荣,被誉为“壮丽东南第一州”,四方辐辏、人文荟萃,留下无数名人歌咏淮安水文化风景的优秀作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因为“水”,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淮安常处战争前沿,魏晋南北朝、南宋南北对峙时,淮河“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历史上淮河流域五大军事重镇,淮安就占了三个:淮阴、泗口、盱眙。战争给淮安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淮安境内成了兵马走廊。战争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战争给淮安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水是洪涝灾害的根源,淮安处于四水交汇,历来水患不绝,尤其是南宋以来黄河夺泗、夺淮,肆虐了七百余年,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各个朝代都在导淮治黄,尤其是明末清初,黄河泥沙将湖床及清口以下入海通道淤高,汛期洪水不能入海,经常淹没洪泽以下州县。当局便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措施,加高加固洪泽湖拦水大坝高家堰,以提高湖水水位冲刷下游泥沙。水位越高,湖面水域越大,洪泽湖就成了浩渺大湖,原来各湖塘和淮河古道尽没于湖水之中。天然湖泊变成了人工大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悬湖”,湖底部高出东部大平原有4—8米。高达9米的洪泽湖东大堤围水,历史上多次决口,洪水给淮安带来了灾难。治水就成了淮安人民与灾害斗争的重要内容,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许多水文化遗存。因为“水”,才有淮安的千古沧桑。水文化是淮安最富特色的文化,水文化遗存是淮安最富底蕴的遗存,名水之源呈现出悠长的历史文化的文脉,是淮安旅游景点群集开发绝好的条件。

②名人伟力的导引

水文化孕育了淮安绵长的历史,浸润这块土地,可谓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名人,也有从运河两岸走出在异乡“建功”的文化名人,也包括过境或来淮生活定居的文化名人。如一代大军事家韩信,一代帝王朱元璋,一代著名小说大师吴承恩,一代开国总理周恩来,等等。这些都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这些名人以及名人故里、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名人祠堂、名人陵墓、名人游踪、名人题刻等都是淮安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既丰富多彩,又极富品味,是开发淮安旅游的闪光点,对游人具有极大的导引作用。

在淮河的入湖口,矗立着一座石壁陡峭的高地,这就是被人们称作湖上小蓬莱的“老子山”。山顶上屹立着琉璃闪光的湖光览胜“凤凰亭”,亭下是“安淮古寺”和“大王圣殿”,垛堞式的院墙上,黄色佛旗在湖风中飘扬。悬崖上,一条悬梯式的台阶从山巅挂下,阶梯下有一处香烟缭绕的岩洞,是老子修炼的神仙洞,又叫老君洞。先秦的老子在此修仙炼丹,山中有安淮寺、水神和老君洞,是融佛、道、神于一山的风景名胜区。

管鲍分金述义的故事,说的是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拟任鲍叔牙为上卿,而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以代之。管仲帮助齐桓公推行一系列改革,齐国因而富强起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相传管、鲍年轻时合伙经商于淮河之畔,分金之时,鲍叔牙说:“你家贫穷,因多得;我家富有,当少得。”再加上其他一些事,管仲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二人遂结为生死之交。后人为纪念他们,在他们分金之处建管鲍分金亭。“管镇”和“鲍集”的地名沿用至今。

朱元璋的祖父辈生活在江苏盱眙洪泽湖边。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将其高祖、曾祖、祖父三代遗骸和衣冠合建成陵,依照其父传下来的祖父的遗训,在泗州城北13里的杨家墩,大兴土木,建造祖陵寝宫与其父的凤阳皇陵形成两处地宫式的格局,被称为明代第一陵。康熙年间,明祖陵与泗州城一起被洪水淹没,在洪泽湖底沉睡了三百余年。20世纪80年代重见天日,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祖陵还以“水下皇陵”的传奇色彩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韩信的一饭之恩不忘漂母情,抗金英雄梁红玉巾帼不让须眉,近代抗英英雄关天培等,为淮安的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当代一代伟人开国总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周恩来不仅是淮安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国内有三十多处与他有关的纪念地。周恩来在国外的影响也很大,日本为他塑起岚山诗碑、朝鲜为他建立了铜像,法国在他当年投身革命的地方塑起了铜牌。他被世界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伟人之一。

③名城张力的牵引

新石器时期淮河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莲岗文化,留存下的古朴的石器、陶器……或许就象征着淮安文化的源头。商周时期,这里是古徐国的属地,属徐文化圈。秦时置县。两千多年来在运河水的浸润之下,这块土地托起了神奇,这座城市书写了传奇。当年的南船北马留住了逝去的岁月,而今有容乃大,焕发了当下的青春。四水穿城的含蓄凸显了水的韧性,陶冶了淮安人的柔韧的文化性格,也发酵了城市的张力,酝酿了淮安不屈不挠的文化品格。这正是淮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的厚重和文化氛围浓重牵引的魅力吧。

④名“吃”诱力的吸引

如果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一方食物醉一方人。何以用“醉”呢?我以为美酒醉人,美食更醉人。因为美食是一个地方长期以来人们审美心理、民俗心理等在文化层面的透视,所以饮食是一种“活”的文化形态。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享用美食,是“吃”文化,是“品”文化。所以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吃文化的注重,即以现当代为例,周作人写了《知堂谈吃》、梁实秋写过《雅舍谈吃》、汪曾祺写过《四方食事》等等,无不说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积淀而成的消费审美。每一种著名菜系都是以其乡土原料为主体而形成的地方菜品,因而地理环境对菜系的形成影响很大。它首先源自食材出产的环境,淮扬菜就得之以地利。淮安河湖相连、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因此淡水鱼鳖虾蟹,四季干鲜果蔬,著名的调味品众多。因材施艺,四季有别,特别擅长烹制鱼虾水产,在烹制上讲究保持本味,追求清淡而鲜嫩,又讲究刀工、配色和造型。名菜有软兜长鱼、朱桥烩甲鱼、蒋坝鱼圆、盱眙十三香龙虾、文楼蟹黄汤包、淮城蒲菜、洪泽湖大闸蟹、洪泽湖大银鱼、八宝桂鱼等等。其中淮北鱼在《尚书·禹贡》中就有“淮夷滨珠暨鱼”的记载。夏商周三代已成贡品。宋代苏东坡在一首诗中写道:“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明……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在中国四大菜系中,淮扬菜自成体系。所谓菜系是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的各种风味、流派,只有那些品类齐全、特色鲜明,在海内外具有较高声望的系列化菜种,才可以称得上菜系。淮扬菜因而和鲁菜、川菜、粤菜齐名(顾伟列《中国文化》,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版;另,鲁峰《中国旅游地理》,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八大菜系:鲁、川、淮扬、粤、湘、徽、浙、闽)。在旅游活动的游购娱吃住行的六要素中,淮安的淮扬菜对旅游消费者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在游览淮安运河文化遗存时,感悟到淮安历史的厚重和深沉;在欣赏淮上旖旎风景时,感受到淮上自然景观的细腻与美好;在品尝淮菜风味时,体验到淮菜的独特和曼妙,尤其是当一道美食上来时,服务员温文尔雅地解说每一道菜的来历乃至特色时,消费者会更加有兴趣。这在根本上还是得自于淮安的水。所以说淮安人对运河的情结实际上是对“水”的情结。这里的人们早晨一壶茶,皮包水;晚上泡个澡,水包皮。人们的行为举止乃至生活的一个小细节都于水中融合,又于水中沉淀。

(二)重视运河文学遗产的坐镇影响

1.淮安运河文学遗产弘扬显露的不足

淮安运河独特的时空定位决定了淮安运河文学遗产的丰富多样,而且代不乏人。走进文学史的本土作家,如秦汉的枚乘、枚皋,魏晋南北朝的陈琳、鲍照、鲍令晖,唐代的吉中孚、赵嘏,宋代的张耒,明代的吴承恩,清代的邱心如,现当代的陈白尘、吴强、陈登科、袁鹰;也应包括那些未走进文学史的作家们,如清代戏剧家黄均宰,清代著名诗论家潘德舆等;还应包括那些入籍的作家,如宝应人仲云鸾嫁于山阳潘氏,她是明末清初江淮一带的著名女诗人,有《保世楼集》行世;还包括一些过居作家,如《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本是丹徒人,长于淮安、葬于淮安;还应包括一大批过境咏淮作家,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刘长卿、韩愈、罗隐、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米芾、苏东坡、秦观、陆游、杨万里、文天祥、罗贯中、袁枚、曹雪芹、吴伟业、姚鼐,等等。从现行情况看,对走入文学史的名作家多有研究,

但对未走入文学史的作家们缺乏研究,对一大批过境作家的咏淮作品缺乏梳理和研究。事实上,这一大批作家的咏淮之作是淮安运河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淮安运河文学遗产开掘呈现的影响

①编辑咏淮作品集,加大宣传力度

运河兴起了淮安,养育了淮安人民,也养育了一代代作家,更是以其深沉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作家、作者来到淮安饱览淮上风光、生活、写作,如上文列到的一长串姓名。在运河水的灵性的滋润下,生于斯长于斯乃至过境的文人墨客,大多以审美诗性作为自己的生命色调与毕生追求,似乎有了集体无意识对水的喜爱、对运河水象、大湖水象的关注。反哺给运河淮安以饱含激情的诗词咏赞,其中咏运河之作的就有四百多首,如姚鼐《淮上有怀》等。清朝阮葵生的笔记散文《茶余客话》搜集和记载了淮上风情、故土掌故和儒林雅事轶闻。清人黄均宰写有戏曲《比玉楼传奇》、笔记小说《金壶七墨》等。如此众多的作品散落在文学园林的角角落落。在淮安的一些县区,在旅游网上点到个别作家描写特定景点的一些作品,显然是“诸侯割据”,而缺乏“大一统”的思想。建议将浩瀚众多的咏淮作品以诗词、文赋、小说、戏剧等分门别类,以丛书的方式编辑出版,扩大影响,让读者通过系统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淮安,了解运河风光,了解淮上风情,产生亲临现场游览的欲望。因为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娱乐活动。当今旅游活动不仅仅是观光娱乐,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文化进行比较欣赏,体会当地文化的精髓和旅游的重要内容。淮安历史悠久,运河文学积淀深厚,在旅游资源中,文学作品和旅游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机地结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渗透到自然景观中,形成旅游资源的灵魂,将自然景观的特色点化,使文、景相映成趣。每一种景观都有美的因素,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写作技巧,把奇特的自然之美和熟视无睹的美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在旅游活动中很快契合到景观的美点,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优秀的作品在于创造美好的意境刺激读者产生强烈的旅游动机,促进旅游决策的形成。

②编写淮安文学史,拓展宣传深度

扬州与淮安运河历史最长,因吴王夫差凿邗沟,但淮安运河的线路复杂(如前文所述),及其治水工程是扬州无法比拟的。因此,淮安运河文学的起源、发展,也就复杂、深厚得多,出了叫响世界的文学大师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刘鹗的《老残游记》;一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文学作家,如《汉书·枚乘传》《三国志·陈琳传》等,在正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人。枚乘《七发》开了一代赋体,在文学史上得享大名。其子枚皋更是与司马相如并称,有“枚速马迟”之誉。当代的吴强更以《红日》开创了军事文学的新天地。如此多的重量级大师,周围吸附着一大批在文学史上贡献不等的作者、作家们,完全是一本厚重的地方文学史。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苏州那样将地方文学史做系统的研究呢?江苏教育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由范培松编写的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四卷本,洋洋洒洒,厚重如砖,对宣传苏州文化、拉动旅游消费的确做出了重要贡献。淮安的运河文学不管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样式上、名气上比苏州要好,为什么苏州能走在我们的前面,而淮安研究得不够深入?这是怎样的差距呀!我以为,淮安运河文学史可以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为第一卷,隋唐至元为第二卷,明清为第三卷,现当代为第四卷。这样,可为淮安旅游文化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契机,因为研究文学作品的活动也能形成旅游资源。如上海大观园,曾举办过几届红楼梦文化旅游艺术节,无论观赏、娱乐、礼仪表演,还是旅游产品的设计,都与红楼梦紧密相连,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淮安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金湖荷花节、盱眙龙虾节都搞得不错,能否举办西游记旅游文化节、陈白尘戏剧艺术节来开发淮安的旅游资源呢?

③拍摄作家专题片,放大宣传亮度

淮安运河文学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名声大、品位高。作家人才辈出,大部分都是走进文学史的作家。他们凭借其文学创作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国内著名文化名人。可以从作家入手,根据他们的成长环境、写作阅历、情感经历、文学成就等方面,结合作家的故居和遗迹这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深挖内涵,拍成专题片或者传记片,如著名杂剧《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为塑造窦娥的形象,曾专程到楚州采访过,后来剧中所写的窦娥的身世和巷内曾住过的窦娥的身世极其相仿,再者,剧中的窦天章道白中说得一清二楚:“俺流落在这楚州居住。”楚州即后来的淮安。现今淮安区的一条东西向的巷子挂有地名牌:窦娥巷。可根据这一则资料将关汉卿在淮安的经历及写作经历拍成短故事片。

还可从作家为人处事上做文章,拍出故事片,如被杜甫称为“俊逸鲍参军”的鲍照,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影响很大。其创作敢于揭露社会不平现象,抒发贫士失意的愤慨,他的《拟行路难》诗、《大雷岸与妹书》文、《芜城赋》赋等,都绝佳。因而和颜延之、谢灵运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其妹鲍令晖是一代女文学家。通过对兄妹故事的挖掘拍成故事片会对今人有颇多启发。

著名书法家、诗人米芾所作的《都梁十景》之一:“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北宋哲宗绍圣四年,书画家米芾赴任涟水知军,由国都汴京(今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奇秀的南山,诗兴勃发,并大书“第一山”三个大字。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米芾守涟两年,多惠政,期满归,临行前,他将笔墨在池内洗净,以示清白。涟水人民为纪念他,将他平素洗墨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米公一生喜好观览山川之胜。晚年过镇江,因喜欢其山水胜景而定居下来。综合米芾在江苏盱眙第一山,涟水任职、晚年定居镇江的生活经历,拍成故事片,并浓墨重彩地把淮河岸边第一山的风景、涟水的风光反映出来,让游客既了解米芾在淮的足迹、为政,又可让游客饱览淮上优美的景致。这种一石二鸟的效应,足矣!

④拍摄影视剧作品,提升宣传热度

在拍摄作家专题片的同时,聚焦作家的重要作品,拍摄影视剧,提升宣传的热度。因为影视剧的覆盖面极广、传播速度极快、宣传效果极好。吴承恩是一代著名小说大师,其代表作《西游记》被译成多国文字,拍成的电视剧反响强烈。1957年出版的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日》,反映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由弱到强、由防守到进攻并且取得胜利的历史进程,被拍成电影,影响很大。总的来说,这些影视剧与淮安运河文学的总体成就相比,太不成比例了,而可挖掘的素材很多。如今官场小说铺天盖地,刘鹗的《老残游记》为什么不能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呢,其以古讽今的审美效应不是比当今的官场小说好多了吗?陈白尘虽为戏剧大师,但早期写了一大批小说,如长篇小说就有好几部:《漩涡》《罪恶的花》《一个狂浪的女子》《归来》,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中短篇小说,如《歧路》《泥腿子》等等,尤其是《漩涡》描写20世纪20到30年代的校园生活,如果拍成影视剧,既挖掘了作品的内涵,又彰显了运河文学的魅力,为什么不去拍呢?难道不比《大话西游》之类有价值么?

⑤辐射作品景源地,扩大宣传广度

历代淮安作家以其不同的特殊经历和文化阅历,以其不同的特别视域和心理视角,不仅写出了他们对故土或者踏上这片热土的眷恋和赞美,而且写出了他们经历地的别一番风景。尤其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经文学作品对事件进行描写、评点,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使这些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人文内涵得以发扬光大,吸引人们前去游览。如山东的孟良崮,崮是四周陡峭、顶上较平的山。孟良崮本是汶河附近的一座小山,很平常,景物的外在表现力难以寻觅到独特的美感,但是因吴强《红日》小说反映的解放战争时期东线山东战场的战斗,通过从涟水战役、莱芜战役,特别是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以张灵甫为首的74师,取得辉煌胜利的生动描写,艺术地再现了我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游人寻绎的是当年战争的生动场景,所以这样的旅游景观因文学而出名。剧作家罗怀臻的淮剧《西楚霸王》艺术地再现了项羽起兵、楚汉之争、兵败垓下的悲剧人生。读者自然会想到项羽出生地宿迁的楚文化,以及刘邦出生地沛县的汉文化,尤其是项羽兵败的垓下。它位于今安徽灵璧县垓下村一带,是两千多年前楚汉决战的战场遗址,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又因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壮美动人的故事均出于此,垓下对游人也就极富魅力。

另外,《西游记》与连云港的花果山,《老残游记》与济南的大明湖,《水浒传》与山东水泊梁山,陈白尘《金田村》与南京,陈登科《风雷》与淮海战场的徐州,袁鹰《井岗翠竹》与井冈山,都梁的《大崩溃》与曹操旧城许昌,罗怀臻《西楚霸王》与古垓下等等,不一一细说。因为作家作品写到的景源地,不仅扩大了景源地的影响,让很多游人向往这些地方,另一方面对景源地的很多读者,得知描写他们家乡的是淮安作者,也会对作家的出生地、故居、故乡等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做出心向之、脚动之的旅游决策。这是双赢的事。

综上所述,淮安因运河而兴起,因水而滋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运河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品质,作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确证了人的存在,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培育和滋养了人,是人创造了运河文化的丰富多彩、斑斓璀璨。运河文化遗存不仅凝聚着历代运河人的心血智慧,而且奉献给运河人博大深沉的资源;不仅是物质的赐予,更在于运河水培育了运河儿女的水文化性格。反过来,淮安运河儿女又用心地讴歌母亲河的哺育之恩,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运河文学遗产极大地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开掘这种精神资源,相较于显形的文化遗存,更具深层、潜质、蕴含,对于读者、游客更具魅力,又因文学作品易于流传,对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拉动旅游消费、发展地方经济,会带来宣传和广告的作用,值得做深入的探讨、深刻的领悟、深度的挖掘。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2年江苏省社科研究文化精品课题“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助推旅游文化发展之研究”(项目号:12SWB-007)的项目成果,项目负责人:吴延生

作 者:吴延生,江苏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淮安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淮安的惠济祠与妈祖文化
天下水工看淮安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