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改革面临四难
2013-04-29叶檀
叶檀
铁道路改革终于提上议程,这个垄断经济最难攻克的堡垒,显示出松动的迹象。
对铁道部改革不可抱太大期望,按照实际情况步步推进才是务实之举,否则,清末的保路运动就是前车之鉴。
铁道部之所以成为垄断经济的最后堡垒,难以推进政企分开的根本改革,首要原因是其定位、发展方向不明确。
将铁道部改革成没有庞大利益的监管部门是第一步,只有排除利益,对企业效率才能管控到位。将各地铁路局改组成真正的企业,是第二步,只有对企业进行绩效考核,才能改变人浮于事、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
铁道部改革面临四难,必须靠市场化与金融创新来解决。
第一,资金难。中国从2004年开始的高铁建设热潮,强有力的铁道部成为必须品,否则,动车多次提速与高铁速度不可能实现。但高铁热伴随着让人无法忽略的负面效应,资产膨胀、效率低下、贪腐盛行。铁道部资产从5000亿元膨胀到目前的4.3万亿元,截至2012年三季度,负债将近2.67万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61.9%,同期铁道部的资产收益率低下,税后亏损85.41亿元。随着刘志军案发,铁道部的天价宣传片、天价而低效的购票系统一一曝光,使人们对铁道部某些官员办大事之余的贪腐提出尖锐质疑。任何改革都面对着高负债这一巨大挑战。通过市场化控制成本,方能标本兼治。
第二,人员难。铁道部拥有上百万的职工,任何改革都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
以往的小改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2000年铁道部曾有过一次企业剥离,当时与铁道部脱钩的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总公司属下,共有33个铁路工厂、4个研究所、24万之众的造车产业大军,总资产达268.9亿元。与机车、车辆生产企业一起告别铁道部系统的还有:承包业务遍布海外的中国土木建筑集团公司;当年由铁道兵部队整建制转业组建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辖10个建筑工程局);由5个老牌工程局、4个专业局(大桥局、隧道局、建厂局、电气化局)组成的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总公司等。离开铁路的职工总数达71万多人,全国铁路职工总人数由320万人,一下子缩减到248万多人。
上述共72万人离开铁道部门,以保守的每人3000月薪计,则一年节省开支达到259亿元,这还不算上各种福利。根据公开数据,到2006年底,全路职工总数210万人,其中干部345006人,占职工总数的16.34%,以此计算,一年减少的开支在400亿左右。
第三,接入难。接入价格、清结算系统如何得到有效运转。比如,从北京开往上海的车,虽然北京得到卖票或货运的收入,但对旅客或货主提供完整的服务要使用沿线路局的线路和服务,如何合理补偿这些路局提供的服务?在铁道部强势控制之下,统一清结算,各铁路局听命于上,用一个统一的系数進行结算即可,反正肉烂在了一口锅里。但改革之后,如果各铁路运行单位成为独立核算的企业,行政命令下的统一清结算就难以为继。各铁路局在精算后的讨价还价,是解决接入价格的途径。
第四,调度难。铁路网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垄断地位,运力紧张时,调动一个车皮就相当于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无怪乎,铁道部的总调度长一职被高度关注。对调度的监管,将是重中之重。
种种浮尘无法遮蔽一个现实,任由铁道部这样一个缺乏监管的、封闭的独立王国存在,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将是巨大的打击。政企分开是必然的改革思路。
无论何种举措,铁道部改革如果能够达成以下目标,可视作改革成功:垄断收益得到随时、切实的监管,内部人浮于事、苦乐不均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建设过程中贪腐事件被监管体制有效扼制,民间资金不再害怕进入无底洞的铁路部门,分清公益与市场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