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英语教学
2013-04-29贾春蕊
贾春蕊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如何运用图式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研究英语视听课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应该体现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原则,帮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关键词: 图式理论 英语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一、引言
图式概念在心理学中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1932)提出了研究阅读心理的图式概念。根据他的研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以“先验图式”(Schemata)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的,这种“先验图式”很像是一个庞大的档案系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大脑中。大脑接收新的信息以后,便会设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即“图式”存储新的信息或者把它放入已有的同类图式中(张怀建,黄建滨,1995)。这样人们关于世界的认知的知识,便以这样的方式纵横交错,在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近年来,图示理论的发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语言及语言教学的观念。Widdowson(1983)认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人脑中的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它使知识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条不紊地储存于长期记忆中。当人们接受新的信息时,总会把它与已知的信息相联通,从而给认知提供依据,赋予信息以意义。对新输入的信息的编码、解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刘明东,1998:28)。图式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为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学教学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为英语教师提供了探索适合各种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新途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将“图式”理论引入阅读研究并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成果。本文旨在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探讨其在语言课堂上的应用及方法。
二、英语课堂信息交流的特点
根据图示理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以“先验图式”(Schema)的形式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的。人所掌握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头脑建立的图式就越多;图式越多,解读新的信息就越快。如果缺乏背景知识或不能恰当地运用背景知识,就不能成功地激活图式,理解和记忆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图式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结构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
1.结构图式:结构图式,即语篇的“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指语篇中构成篇章(text)或语篇(discourse)的底层结构(underlying structure)。不同的文章(如叙事、报道、描写、诗歌、说明、信件、议论等)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的主题(topic),命题(proposition)和其他信息连接程式各不相同,这便构成了文章的结构图式(structural schema),即“底层结构”(刘润清等译,1992:291)。
2.内容图式:内容图式是以文本内容以外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推理及互动为主要内容建立起来的各种内容的知识记忆。因为当图式各个成分没有出现在文中或话语中时,读者或听者就会自动指派缺省值(default values),即调用先存的有关知识,给图式的空当填补缺省值,从而顺当地理解全文。这些多方位的文本使得学生获取该类题材较为系统的内容图式,在主图式下建立起多个次图式(sub-schemata),形成有关这一题材的内容图式网络,使其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
3.文化图式:文化图式是指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它在语言理解、文本解读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目的语与本族语的文化差异,有时文化在理解文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策略图式:学习策略是指人们用以促进习得和保存信息的认知过程或可选性方法,是在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或转换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等。元认知是高层次的行为,是指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和控制过程,是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进行规划、监控或评估等。如为提高注意力、知识习得、知识保存而采取的一系列学习策略,如重复性、组织性、理解监察,等等。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新的信息以新的知识单位储存在大脑的语意网络中,大脑中新的知识单位与已有的图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知识单位在知识网络中的组织就决定了知识提取和信息效率。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考虑如何形成合理的语义网络,以利于已有的知识迅速地被激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把已有的母语知识与英语知识、旧知识与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统一的、兼容的、开放的知识系统,以此来保证语言知识的有效输入。学习者在接收到新知识的时候,往往对那些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不相符合的新信息感到困惑,这时候学习者需要敏锐地感悟目的语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及时获得反馈,形成完整的全面的知识。比如对某些标记度高的语言现象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好,而对标记现象有意识地练习,反过来又可以加速语言学习的进程。既然知识是以语义网络的形式保存在人的记忆里的,知识的储存提取和运用依赖其组织方式“图式”,那么信息的提取就决定于它在网络里是怎样组织的,如果知识的单位的相互连接比较合理,它就更容易被激活,引起联想的启动。
三、图式理论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及方法
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听、说、读、写、译。国外语言学界及英语教学的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背景知识或不能恰当地运用背景知识,就不能成功地激活图式,学习进程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对语言的解码过程中应该成功地激活脑海中相关的图式以求得正确的理解。因此,对于语言知识单位必须合理地组织、保存在大脑语义网络中,以便能够很容易地被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图式,而且要使语言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快速有效,形成语言能力,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我们使用的语言是音、形、意的结合体,听、读与说、写分别属于接受语言和产出语言的方式,也是综合运用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规则知识和如何使用语言达到特定交际目的的知识,而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能力的各成分间也相互作用。这就要求在选材方面达到“大量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或相关的”这几方面的要求。通过完整的英语学习体系,通过活泼有趣的课文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把他们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放在有意义的课文当中,所学到的英语再不是零碎、片断的,而是有意义的,相互有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使其语言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逐步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介绍故事,教师用几句话介绍课文,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所发生的事情,而不需要去猜测。(2)了解情景,学生可以通过看插图了解课文中所发生的事情。(3)训练学生带着目标作听力训练,可以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寻找答案,即教师为学生确立一个具体的听力训练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学生会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听课文的录音。(4)教师朗读课文,在不停顿的情况下让学生静听整篇课文。(5)根據课文问答。尽量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从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不做任何准备得去听,很快他们就会适应了英语的语音,并能够理解他们听到的内容。(6)重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否理解课文的意思,直到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可听懂。(7)朗读,可以让学生扮演对话中的角色,大声朗读,从中可了解到学生能否准确地读出他听到的英语。比如,教学“Tired and Thirsty”一课时,先介绍课文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孩子们走累了,又很渴,妈妈买了冰淇淋”的情景。然后读全篇课文,以“Why do the children thank their Mum?”作为听力目标,听完以后马上进行回答。回答了问题以后,再接着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课文提问和回答问题。此后,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进入情景,扮演出对话重的角色,大声朗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当堂课就能够把课文背诵下来。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每次得到一些信息,都在有意义的表述中运用这些知识。渐渐地,他们就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已掌握的知识,而不是在某一时刻得到一大堆无法消化的信息。所有的语言知识都是在有意义的上下文中学习的,不再孤立地死记硬背单词,而是在兴趣盎然的上下文中,记住课文中的情景,记住主要的句型,记住词汇的用法,对它的形、声、义建立起丰富的联想。假如单靠一音一节,一字一句地模仿和记忆,就如一盘散珠,没有穿线,拎不起来。
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对一定语境中相关信息判断、取舍等。各种知识、心理生理过程与语言使用环境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英语课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充分理解语言意义的前提下,引导学习者注意目标语言知识和语言的使用,围绕主题进行有效的输入,然后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相互诱发、补充,使这些语言活动交织在一起,构成活生生的语言运用整体。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英语学习始终贯穿着“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两种认知方式。学习者需要对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组合、归并和概括。只有使学生较好地意识和了解语言学习的方式和过程,才能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学习者应学会运用整体性的学习策略,既要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又要注重学习意义的理解,综合、立体的学习策略要比孤立、单一的学习策略更为有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图式是英语教学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环节,同时,要把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策略联系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图式理论对英语视听教学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自觉地将该理论与外语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无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会大有裨益。只要我们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和理解,从认知的角度深刻地研究语言输入和言语实践,就能真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正如那不断在空中结网的蜘蛛,学习者可以在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中,不断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arrell,P.L.& Eisterhold.Schema theory and ESL.Reading pedagogy.”In M.H.Long and J.C.Richards(eds.)Methology in TESOL:A book of Reading.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7.
[3]Richards,J.,J.Platt & H.Weber.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4]OMalley,J.& 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Schank,R.C.& R.Abelson.Scripts,Goals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7.
[6]Widdows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7]刘明东:图示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8]刘润清等译.朗漫语言学词典[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290-292.
[9]桂诗春.认知与外语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10]桂诗春.认知与语言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11]张怀建,黄建滨.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J].外语界,1995,4.
[12]黄若妤.Anderson的ACT认知模型与外语学习,[J].外语教学,2002,6.
[13]李清华,孔文.Bachman交际测试理论评述,[J].外语教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