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微知著

2013-04-29郑敏

考试周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感叹号课堂教学效率标点符号

郑敏

摘 要: 文章从教学《傅雷家书两则》的实例入手,论述了感叹号在这堂课中起到的重要引导作用,以说明文本中标点的数量、特殊用法和含义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为文本解读另辟蹊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标点符号 感叹号 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比较两封信的区别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出发点,更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一般我们都会从傅聪当时的境遇、傅雷写信的目的及用哪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这三方面加以引导和分析。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前两方面的区别通过仔细阅读都能很快地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学生举手踊跃,教学进程顺利,课堂氛围较好。但当分析到第三方面区别时,“热闹”的教室突然就安静下来,学生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紧锁眉头,不敢直视我的眼睛,生怕被我叫到,回答不出而“丢人现眼”。课堂一时陷入了僵局。之后,无论是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还是寻找关键词句,学生始终都无法体悟到这两则风格的区别——和风细雨、款款相慰的鼓励和满怀欣喜、激情洋溢的勉励。到最后,不得不由我自己揭晓答案,而此时的学生已被我过多且反复的引导“折磨”得头晕脑涨,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热情也消失殆尽。没有学生的配合,我的上课激情也逐渐减退,以致后来沦为我的单口相声表演。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是不尽如人意。下课铃响后,我“灰溜溜”地“逃”出了教室。

课后总结中,我对这一制约课堂进程,影响课堂效率的“瓶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这两封信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在第二封信中,作者用了很多在第一封信中没有出现的感叹号。在第一封信中,句子结尾多用句号,句号一般表示客观陈述或比较舒缓的语气,可见,在第一封信中,傅雷是用一种比较理性的方式,慢慢地劝慰自己的儿子。在第二封信中,句子结尾的句号则多用感叹号代替。感叹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一封千余字的信中,多达二十二个感叹号,傅雷在自己儿子取得成功时的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标点符号入手来分析两封信的不同风格应该会比较容易,我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欣喜不已。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的揣测还需要课堂的验证。

再次上这篇课文时,在分析不同风格的环节上,课堂同样陷入了当初的僵局。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预想的标点符号角度进行引导。首先,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来找找看,两封信分别用了哪些标点符号?”沉默的教室里立刻有了窸窸窣窣的翻书声,嘴快的学生马上大声地说出了答案。接着,我就让学生说说两封信在使用标点符号上的不同之处,有了上一个问题的铺垫,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当让学生数数用了多少个感叹号并从标点的作用思考为什么用那么多的感叹号时,课堂先前的沉闷气氛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讨论声,连平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的几个同学也埋着头“使劲”地数,很快就有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得到了答案。

有些同学甚至还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如,第一封信中,傅雷为什么不用感叹号,要用如此平静的语气慢慢地劝慰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关心儿子,不着急吗?当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孩子,傅雷才明白对于处于低谷期的儿子,强烈的指责固然会刺激儿子已经脆弱的神经,过分的关切和担忧,又何尝不是加重儿子的负担,使他觉得愧对自己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和风细雨般的讲理和鼓励也许比满目皆是的感叹号来得更为合适。这更能让身处异乡的儿子感受到父亲的爱和家人的支持,从而平稳地度过这段精神消沉的时期。又如,在第二封信中,感叹号除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欣喜外,还有自豪之情、期许之情、爱国之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体现了傅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爱国之情跃然纸上。更有同学对此句中的省略号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有人认为,此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说明描写扬子江和黄河的诗句很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也有人认为,此处省略号是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因为,信写到这里,傅雷的欣喜之情、自豪之情、期许之情、爱国之情都已经交汇在一起,平凡的文字已经无法表达出他的百感交集,故用省略号表示,这不但让儿子感同身受,而且让其他的读者觉得意味深长。

一个小小的感叹号,竟然引出了这么多的剖析与感悟,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这堂课中,这个感叹号不正发挥了支点的作用吗?它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学生思维活跃,不仅全面理解了课文,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悟,课堂效率可见一斑。

郭沫若先生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鲁迅先生也曾为标点符号索要稿费,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将用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标点符号在文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以上成功的例子和文化先哲的启示,我在备课时,总是更加留意文本中的标点符号。我发现,除了文本中出现大量的同一种标点(如以上《傅雷家书两则》的例子)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以外,一些标点的特殊用法和含义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标点符号一般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点号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停顿和语气。根据停顿的长短和语气的不同,我们要选择不同的点号。点号中的感叹号除了放在感叹句和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外,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用法,就是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外,也用感叹号。如在《孙权劝学》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过翻译我们知道,这句话应该是反问句。教学中很多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反问句怎么能用感叹号呢?了解感叹号这一特殊用法后,这个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孙权这种刚柔并济的劝说艺术。

标号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在文本中,一些标号常常会有不同的含义,最为常见的就是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以省略号为例:鲁迅先生在《故乡》这篇文章的人物语言中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号,这对于理解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催化剂作用。文章主要人物闰土的语言中,前后共出现了十四次省略号。少年闰土有四次,都出现在话语结尾,表示引文或列举的省略,用来说明少年闰土有说不完的话,表现了他说话的滔滔不绝,对生活充满热情。剩下的十次都出现在中年闰土的话语中,其中四次出现在话语的中间,说明说话断断续续,明显體现了中年闰土的麻木和迟疑。还有六次都出现在话语的结尾,这与少年闰土中出现在结尾的四次截然不同,这六个表现了闰土有很多话想说,却最终什么也没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他欲言又止的样子,展现了他既惦念儿时的情谊,又深受封建礼教影响,教导他不可以和“老爷”随便聊天的矛盾心理。这样仔细一比较,闰土的变化过程就很深刻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变化的原因和理解文章的主题。而把以上这些付诸课堂实践,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语文课堂,我们反对浮夸的形式主义和漫无边际的拓展,提倡回归课本,文本细读。那么,我们在关注字、词、句的同时,对于标点符号是否也应该刮目相看呢?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如何让标点符号充分发挥其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标点符号用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2]冯广艺.标点符号的一种特殊用法.语文建设,1991,4.

猜你喜欢

感叹号课堂教学效率标点符号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感叹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措施
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例谈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完美!】
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