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时明月曾照我

2013-04-29温左琴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解读

温左琴

摘 要:究竟有没有一种解读方式可以直达读者的心灵?我们能不能放下所有的成见,就直接从文本出发,主动用一种更接近现代人、年轻人的思维方式,通过梳理、还原文本的情感线索,努力理清诗人的心路历程,以便打通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春江花月夜》前半篇的所有描绘都是诗人心灵的困顿、聚焦、选择与沉淀。而后半篇所谓人生图像的勾勒,男女离愁别恨的抒写更不仅仅是代言,同样投注了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选择,并且从心路历程而言与上半篇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解读 心路历程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一、文学读本的理性研究与感性生发孰轻孰重?

1. 问题的提出

对于长期执教于第一线的高校老师,这种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笑话。理论水平不只是衡量高校教师能力高下的一个硬性指标,更是他们的看家本领。教师虽会赏识甚至鼓励学生的感性抒发,可又有哪位教师愿意自己低下身段来做这样的尝试。因为很清楚,教师之所以这样做,是深知学生能力有限,是主动降低标准,不得已。可教师自己若也做出这种退而求其次的事,不只是同行会贻笑大方,就是教师自己也会心有不甘。理论研究可是教师多年来的心血结晶,是教师能够站在讲台上从容潇洒地指导学生的心理保证。若是放下它,不是主动缴械,就是自甘沦落。教师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虽然孰重孰轻、何去何从这样的问题、困惑时常会伴随教师一生,可真能走出这一步的教师少之又少。

但是,现实又如何呢?专业学生虽然也有同样的迷惑,但他们认为教师这样一种讲解是高屋建瓴,理所当然,他们只能埋怨自己能力不够,水平有限。其中少数几个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学生就会痛下决心,努力提高。可真等到他们自己也皓首穷经,也能像教师那样鼓捣出几篇论文来,像教师那样站在讲台上指导学生时,新的悲哀又不时出现。因为他们不只要面对学生的困惑,还得正面自己内心的迷茫:离开了那套系统的操作规则,标准的专业术语,他们自己也经常不懂得该怎么来教授文本!难道自己真的失语了?若是有一天需要他们去教授非专业学生时,这种问题就更为严重。教师曲高和寡,学生高山仰止,所以,我们的专业教师不到万不得已很少有人愿意去做这样的尝试。

我们手头有太多的指导阅读、指导教学的权威本子,可面对特定读者、特定教师时,它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不只是读者茫然,就是我们许多教师也心知肚明,不然大家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与精力自己备课,自己再编一本新的本子出来。注意,是编,不是写,那么多的注释引用就是证明。“百家讲坛”栏目红了、火了,有的教师嗤之以鼻,认为那不是做学问的样子;有的教师报以宽容,那是面对普通读者、大众,可以尝试。这究竟是文学的悲哀,还是教师的悲哀?可受众明明是无辜的,他们不止需要教师做出专业的指导,更希望这种美的东西是可以亲近的,能够对他们现实的生活有所启发、有所帮助。这样的诉求若是得不到满足,也就难怪他们面对文学读本、面对大学讲堂时望而却步,渐行渐远。

2. 《春江花月夜》的解读面临同样的困境

《春江花月夜》的经典性毋庸置疑,它的美、它的好,即便不是专业读者也能多少感知,也就不用说一千多年来文人、学者们的深度剖析,那是足以让一般的读者心服口服而无所适从。不是夸大其词,过多的解释往往让读者在它面前迷失,不仅无从把握文本,就连自己最初走近它的那点美感直觉也被磨灭。因为这所有的研究唯一的缺失,就是面对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时,人们总是试图证明它的美,而没有自己真心地投入,似乎那种完美已经具有神性,任何说三道四都是亵渎。结果是,面对它,专家学者们津津乐道、自说自的,普通读者却是自轻自贱,逃之夭夭。也难怪,今日心浮气躁的读者怎么能有耐心分享专家老爷们的高见!那完全是两个世界,您又有什么权利要求我关注您的关注!长此,经典即便不会被放逐到爪哇岛去,也必将被束之高阁。

3. 你可从《春江花月夜》中读到你自己?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解读方式可以直达读者的心灵?我们能不能放下所有的成见,就直接从文本出发,主动用一种更接近现代人、年轻人的思维方式,通过梳理、还原文本的情感线索,努力理清诗人的心路历程,以便打通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自己,能够现实地指引读者直面同样的人生困惑并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很明显,后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不只是读者的阅读初衷,更是文本的本质所在。一切文本本就是作者自我心理的投射,诗歌更以明心见性为要。特别像《春江花月夜》这样成熟的文本若不能体现作者整个的情感选择与人格活动,如何能够真正打动读者?读者又怎么会主动亲近它呢?就此,指导者在这里唯一的任务就是牵线搭桥,文本的美与好可交给读者自己去感知。

二、《春江花月夜》何不这样读?

1. 一点新的思考

就《春江花月夜》而言,前半篇若仅仅理解为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刻画,哪怕就是意境的营造,我都觉得是唐突了诗人,误解了文本。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出那所有的描绘都是诗人心灵的困顿、聚焦、选择与沉淀。因为,“心外无物”,我们怎么可能要求诗人会对他没有感受到的事物用心描摹呢?而后半篇所谓人生图像的勾勒,男女离愁别恨的抒写更不仅仅是代言,肯定同样投注了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选择,并且从心路历程而言与上半篇完全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是诗人迷茫中的反思、觉醒。若上半篇侧重于诗人对大自然的被动感应,那么下半篇就是诗人明了自我真正所需之后所做出的主动选择和臣服。有伤感、更有达观、和解,我们明显感觉一夜之间诗人真的成熟了,也更有担当了。一句话,《春江花月夜》何不这样解读?

2. 那时明月曾照我

那是我们年少时所做的一个梦!那是你我密无人察的一段私情!那是我对你深刻的爱恋!那更是我在滚滚红尘中、穿破重重迷雾,寻找你、也觅得心灵皈依的一个契机!仿佛是天意,那日,远离亲人、爱人的我,仍在舟车劳顿中,日暮途穷时,终于停了下来,就在长江边随意驻扎。多年的分别、漂泊,我不止模糊了你的容颜,我甚至忘了我还爱着你!日日奔走在人生的旅程上,日日周旋在陌生的人群中,我是真的寂寞了,我亦真的倦怠了!我不知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离开家、离开你时,我热望中的一切大都已经破灭,即便偶不展现在眼前的也不曾给我带来太多的欣喜,我原已耗尽了我所有的生命热情!我如今是身心俱疲,辛苦挣扎于人生的途程,我不知我的生命该归往何处?尘世中太多的牵绊,我又该如何放下?

神思恍惚中,我独自游走到江水边。我突然发现今晚的江水特别浩荡,一浪涌过一浪、一波高过一波!今晚的江水似乎又特别阔远,感觉中已经和大海连成一体。难道我漂泊在外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到了吗?想象中,江水上游的冰雪定然在不断地消融,那刚刚获得生命的江水正稀里哗啦、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人生的旅程,也奔向大海。我来不及再做他想,已看到一轮明月随着那不断涌起的潮水生起,那熠熠清辉洒在奔流不息的江波上,更见灿烂明艳!如此,哪一处春江不在它的朗照之下!那江水曲曲弯弯绕过春之原野,滋润着花草树木,一切都生机勃勃!然而,此刻,当月光同样照在花林上时,感觉中那白日争奇斗艳、芳香撩人的奇花异木就像笼上一层薄薄的水雾,迷迷蒙蒙,不只辨不出颜色,就连那气味似乎都荡然无存!此刻是如此的幽静、空茫,甚至连空气中的水汽都不觉得它在飞舞,沙洲上,偌大的一片白沙似乎也不再存在。只觉得江天一色,没有任何尘杂,在那长天渺茫处,高悬着一轮明月,是那样地皎洁、明亮,又是那样地孤傲、安详!我的心中充满了渴慕、期盼,我不由得追问:今日明月照着我,可江畔是何人初见月?江月又是何年初照人?然而,没有答案,我亦只能这样自慰自安:多年以后,即便我真已被扰攘的红尘所湮没,我当不会忘记,那时明月曾照我!而像我一样能够看到月亮的人肯定自古就有,以后也会有之。那么,即便我的存在是短暂易逝的,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就此而言,我们人类可不就与那年年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得以永恒吗?

万物既都有情,那么,江边的月亮千万年来她都在守候、等待什么人呢?我只看到长江不断地送走东流水,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那么,在生命的洪流中,我究竟该抓住点什么呢?何处又是我的归程?

我突然想起像我这样漂泊不定的游子,在那离别的时刻为什么是那样的哀愁!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牵挂、如此系恋呢?青枫浦一别,一叶扁舟载我在人生的激流中独自飘荡,留下的是明月楼上你那无尽的相思。那么,今晚又有多少人上演着同样的人生悲剧?可怜楼上那月儿徘徊不定,它在抚慰我那亲爱的人吗?我的你无心妆容,妆镜台前不见你的身影,妆镜台里却是月的垂询。这月光似乎无所不在,它不断地撩拨着相思的人,我亲爱的你是那样的无助、悲哀!你想赶走这恼人的月亮,可是玉户帘中,你无处遁迹,索性就去庭院里、就去江水边捣洗衣服吧!但那月儿仍然不依不饶地追随着你,捣衣砧上拂了还来。此时此刻,我们俩相思、相望,却无法相聚、相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愿自己变成一片月光,流照、安慰千里外的你。

我仰望长天,却看到一只孤飞的大雁,大雁它不是擅长传书达信吗?它能否为我传递消息?可我看到的是什么呢?飞得最高的大雁竟也飞不出眼前的这片月光!就像此刻的我,还是算了吧!或者另作它想。低头沉吟时,却又发现鱼儿在江流中雀跃。鱼传尺素,或许可让鱼儿带去我的相思。但那鱼儿跃来跃去,不过也只是泛起了点点波纹,江面很快又归沉寂。为什么它们都像我,被自己身处的环境束缚、限制。那我,究竟该怎么办呢?

昨夜明明地我梦到那怒放的花儿落了,却落在幽静的闲潭,无人知晓,春要去了,远游的人儿为什么还不归家?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春天,更有我的青春、我的爱恋啊!那月儿再美、再有情,它却也是不断地向江潭落下。斜斜的月亮此刻已被浓浓的海雾遮蔽,碣石潇湘天各一方,你我之间还有无限的路要走。但我既已明白、既已觉悟,我将无惧这些,只要出发,我总能找到归家的路,总能见到相思的你。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知我、爱我、信我、托我;也只有我懂你、惜你、守你、护你啊!今天晚上,像我这样幡然醒悟的究竟有几个人?又有几个人能够乘着这月亮踏上归程?我眼前所见到的是落月摇情、满树生辉。我感觉自己重新充满了活力,充满了能量,也充满了可能。因为我的爱你,我也同样爱上了这整个世界!也许,生命本该如此。

3. 读后余响

《春江花月夜》中,春、江、花、月、夜这世间最美好的五种景物,因缘际会聚到一起,被诗人一一捕捉、感知,共同形成了诗人心中、笔下那清明、澄澈的宇宙。面对大自然的美,诗人猝不及防又惊叹不已,当所有的情感点聚焦于寰宇中那一轮高悬的明月亮时,诗人情不自禁地做出了终古的思考:究竟人类与明月、与大自然、与外在世界的情感互动开始于什么时候?人类怎样才能真正觉悟、活出自我呢?每个人心中都有最美的期待、最真的幻想,就像此刻照亮你我的明月,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任由自己在物欲的世界中沉沦以致毁灭呢?《春江花月夜》中的每样景物,都是我们惯常所见,但为什么在作者笔下成为美的极致?为什么单单触发诗人们的这种感慨?《春江花月夜》的心路历程,难道不契合我们每颗凡俗的心?我们的内心深处谁又没有这样隐秘的追求、热恋?那轮明月不正是我们所有最美感情、最真幻想的投射。的确,面对大自然的美,外在世界的美,我们不是没有发现,而是无感,更没有顿悟。我们何时才能真正意识到:世间万物无分贵贱、休戚相关;相生相发、生生不息,无论你我都有无与伦比的存在价值,爱与美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孤独是生命的常态。面对自我,我们可以孤独、可以迷茫,但不可以颓废、放弃,因为每个生命的圆满都必须自个完成。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寂寞中、孤独中,积蓄力量,生命何其有幸,我们总能找到一个契机,再次勃发出我们的生命力。因为,我们坚信,生命中总会有一轮明月把我们照亮。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解读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