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扇头唤起西园梦,好似熙春阁下看

2013-04-29嘉辰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团扇折扇扇面

嘉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禹舜时代,扇子也是中华传统生活世袭传承的重要物事。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扇子,是中华传统生活世袭传承的重要物事。“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扇。”——《古今注》所云,表明中国扇子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

然而让人难以料想的是,扇子的原始功能并非是今日“生风”取凉之用。相反,史学有证,远古时期的扇子,长柄缚羽,其名曰“翣”,是由侍者以手持之以给王家贵族遮尘“挡风”的“障屏”。而且到了殷周时代,这种遮蔽风尘的“障屏”又一度演变成为仪仗的饰物,帝王高官出行,都由这种“障屏”开路,以示其威。史籍载明,直至汉代,“翣”才完全成为夏令取凉之物——扇子。《方言》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翣,自关而西谓之扇。”《春秋繁露》也云:“以龙致雨,以扇逐暑。”《淮南子》则说:“夏日不披裘,冬日不用翣。”

中国古人对扇子的制作十分讲究,扇柄常用玉雕、牙雕、骨雕、紫檀雕之类比较贵重的东西做成;扇面则大量使用绢、罗、绸、纱、绫等丝织品为原料。

扇子的历史和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禹舜时代,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

扇子在古代别称“摇风”、“凉友”,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此时,扇子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不过,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篾等材质制成。隋至唐代,出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到了唐朝,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

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并逐渐延续至今而成为社会主流。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又分为杭扇、苏扇、宁扇等流派。

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扇的最高峰:苏州的扇子称为“香扇”,杭州的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记扇业则是“雅扇”的代表。王星记扇业的前身是杭州王星记扇庄,由王星斋夫妇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其时,杭州王星记扇子以它精湛的工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与浙江的丝绸、龙井的茶叶相提并论,并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

扇子的分类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可归纳为二大类:一是团扇(即是平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是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团扇

团扇的产生远早于折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又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罗扇”。更由于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

西汉时期,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

折扇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这或许是由于永乐时期明成祖的倡导。近代在明朝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可与上述记载相印证。

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麦扇、吴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认可。如果说折扇源于日本的话,此时已真正汉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又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并没有超出前代,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四大名扇

江苏檀香扇、广东火画扇、四川竹丝扇、浙江凌绢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

檀香扇

檀香扇,由摺扇沿化而来,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这一扇种多为妇女所用,所以特别小巧玲珑、华美精致,加上檀香木气味芬芳,一扇在手,香溢四座,盛夏酷暑颇有清心醒脑之效,苏州谚语说:“六月里扇仔檀香扇,再热也勿会打恶心。”夏令过后,藏入箱中,兼具防止虫蛀衣服的功用。檀香扇主要适合于妇女,作为美化等装饰之用,因而它的形式与结构富有装饰趣味。这种扇种虽出现与流行于近代,但很快被中外妇女所喜欢。

据说苏州作檀香扇的第一个作坊叫“张多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生产檀香扇,当时所制扇子式样类同一般摺扇。稍后,显有变化,在大骨上雕刻钟鼎、甲骨方以及博古、花鸟之类。

苏州檀香扇历史悠久、品类齐全,精湛的手工艺技艺蜚声海内外。

火画扇

火画扇制作精美,清秀典丽,永不褪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用一种特制的“火笔”(现用“电笔”)在葵扇上作画,故名“火画葵扇”。

据说火画扇始创于清代同治末年。当时,诗书画风较盛,新会有位著名画师叫陈晚,他将诗画剪贴于玻璃扇上,但不牢固,一经受潮便会脱落。又发展用墨汁或颜料直接把诗画画在扇上,但也容易褪色,后将画在扇面上的诗画用香火烙焦,以显示出诗画来。

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便开始使用铁笔在炉火里烧红,然后在扇面上烙诗画。到1914年前后,刘怡记扇寮加工火笔扇时,工艺又有所发展,方法是选用薄玻璃扇两柄,先将扇的脊骨和柄削去,然后合成一柄双面扇。这样,扇的两面均可用火笔作画。又把扇边用彩色丝绒缝制,逐步发展成为三脊和五脊火画扇,款色高雅,美观大方。

火画扇的扇柄也有多种多样的装饰,有用竹制的,也有用象牙或藤条缠柄的。并用胶片作夹,明角作钉。其中的象牙火画扇,装饰华丽、名贵,是欣赏收藏的扇中精品,富豪之家多用之为互相馈赠的礼物,产品扬名中外。

竹丝扇

四川用贡竹编扇,晶莹光亮,宛如纨绢,驰名中外。竹编扇选取当地山坡上的优质黄竹,须于每年秋分、白露后不久砍取,清水浸渍,选取色泽好且无斑纹的竹子,刨去青皮,劈成篾条,细剖细磨至透明的程度,再根据设计图稿慢慢编成。一把扇上要排列编织数百根、上千根极其纤细的经丝、纬丝。竹编扇能用竹丝编出八大山人的山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齐白石画的花鸟。扇面由起初的编万字、菊花、四方花、八角槐、满天星、福禄寿喜、松柏长青等传统图案,后发展至编织各种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名画临摹。

清光绪年间,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贡市)的制扇艺人龚爵五编成细篾竹丝扇,扇面上有“福禄寿喜”等字形或“喜鹊闹梅”图,深受人们的喜爱。光绪未年,四川“劝业道”周孝怀主张振兴百业,在全省评选优质手工艺品,龚爵五编的竹丝团扇和成都卤漆、梁平竹帘一起获奖。龚爵五的儿子龚雨璋进一步把名家画稿织入竹丝扇。据说一位巨商拿来一幅张大千画的仕女图,要求在画中人手执的纨扇扇面上隐现仕女秀美的脸蛋,龚雨璋呕心沥血反覆试验,终于编成,从此竹编扇闻名遐迩。

綾绢扇

绫绢扇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通草贴花等作扇面装饰,并装有流苏,贵重的配有宝石扇坠。边框及柄以竹制,扇面用洁白的丝娟,画上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等。早期多为圆形,后来有长圆、扁圆、梅花、葵花、海棠等样式,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自汉代至北宋是纨扇的盛行时期。古代的绢宫扇大多制作精细,装饰华美,“团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圆、腰圆、六角之形,皆请名人书画其上,名曰‘团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就绢宫扇的造型而言,以圆似明月的居多,但其它形状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叶形、梧桐叶形等等,其中海棠形、马蹄形、梅花形,是除圆形之外较常见的。我国的刺绣,在宋代已非常精妙。绢宫扇的扇面上常绣有花鸟、鱼虫、山水,也有绣人物、佛像的。

扇子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扇最堪称道的,是它的文化内涵。中国古扇在中华文化长期的熏陶下,形成了世界独有的“扇文化”,反过来,“扇文化”又成为中华瑰丽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中国古扇是艺术的载体,古人以在扇面上提诗绘画为乐、为雅。三国时谋士杨修曾因给曹操画扇,深得青睐。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曾给卖六角竹扇的老妇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助其“以求百钱可也”,留下佳话。明代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多传趣闻。清人在扇面作画上最为擅长,出现了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画扇高手。迄今,有许多史上画扇佳作传存于世,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都属国宝级文物。

扇子还被古人用以表现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潇洒倜傥的风度。杜牧则以“轻罗小扇扑流萤”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令》“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以诙谐的情绪描写了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而“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的民谣,则借助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憎面目,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

扇子也常常被古人用于“暗示”的功能。诸葛亮扇不离手,其扇子寓意着大智大慧。济公手摇的扇子,代表着救世济人的无边法力。孔尚任《桃花扇》里的“宫扇一柄”,则显然是情意的象征……

中国古扇蕴藏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文学艺术中。中国古典文学有许多以扇子为题材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桃花扇》外,《沉香扇》、《芭蕉扇》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扇戏”。其他,像《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等小说故事,更是多不胜举。

(编辑 刘小苏)

猜你喜欢

团扇折扇扇面
清 程邃 行书双进酒词扇面
南宋 吴皇后 行书题青山白云图团扇
南宋 杨妹子 楷书瀹雪凝酥七绝诗团扇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雷家民作品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扇面等式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会变的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