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2013-04-29王新华
王新华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重视,如何实现数学课堂高效呢?下面谈谈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出色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现在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好奇心强,思维比较灵活。如果教师还是以传统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去讲课,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无法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出发,找到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讨论。面对数学枯燥的概念、难记的规律、复杂的实验,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学习探讨、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教师要找一些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资料,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养成自主独立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习惯,就会把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去学习。
例如在高中课本函数的奇偶性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问题导入启发、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给出两个函数y=x■和y=|x|的图像,讓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①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点吗?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自变量的函数值有怎样的规律?③这个规律是否对定义域内任意的自变量都成立呢?
这个部分我将解决问题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学习目的更明确,进而引出本节内容偶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本节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类比的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索研究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分析,探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和发散的思维方式,把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枯燥,让学生喜欢学。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按照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内容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况,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效的问题情境应符合以下要求:①符合学生的经验(生活的、数学学习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能反映数学的本质;③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能迅速引入主题。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以下策略。
1.引趣激趣策略。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有趣味感、新鲜感,能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如:教师可利用“刁尼秀斯之耳”的故事作为背景介绍椭圆的光学性质,这样可使学生带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好引用一些贴近人们生活的例子导入新课。如讲授“充要条件”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思维”,增强对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我设计了如下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的问题:请试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关系:①水滴石穿;②骄兵必败;③名师出高徒。
2.设置坡度策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而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激活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3.巧设悬念策略。教师应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设计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况,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诱发学生思维,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①现实性;②开放性;③发展性;④生成性。总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为学生营造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的学习氛围。
三、注意分层教学
教师只有一个,而学生则少则四五十个,多则七八十个。这么多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差异是不可能的。教师若不顾学生差异,课堂教学就没有层次,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不高,所以高中数学教师的授课一定要有针对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的重难点都给学生讲清楚。所以,我并不总是要求学生都百分之百认真。依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后进生能够学得懂,让优等生能够吃得饱,各取所需。当然,实际操作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矛盾的时候,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这时教师要坚持的原则就是为了大多数学生能学好数学。教师同样要注意班级学生内部的帮扶,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召集班上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组成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将他们与后进生结成学习对子。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浪潮。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优等生能体会成功的乐趣,后进生能感受到同学的关怀,而教师则能四两拨千斤,巧妙地提高全班同学的数学学习效率。
四、设计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题型
教师在重视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更应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应先启发引导学生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地去积极思维,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众多的解答方法中筛选出最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解决新问题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索、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新问题大多是陈述性新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题海战,缺少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功能。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计这类新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类新问题的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要么条件不很清楚,不很完备,需要搜索和补充;要么结论不是唯一,它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现成或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索、探索和探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