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之妙
2013-04-29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或是疑问:为什么记忆里那么好吃的食物,现在有机会尝试后却怎么也找不回当时的曼妙滋味了?有人说这是物是人非,但事实上这种感受与当事人童年时的食材之新鲜,更与当时没有激素什么的培育,更没有现代饲料什么的养殖大有关系。
走了这么多地方, 吃了那么多饭店,品了那么多佳肴,我是知道的——食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材的好坏和新鲜与否。好的餐厅是绝对不会为了贪一点儿小钱在食材的采购上做花样的。
越是新鲜、越是原始的食材,做法越是简单,好的厨师追求的就是要让食材的原味得以体现。在餐馆里,越是重口味的菜肴就越是可以玩猫腻。
食材带来的改变
小时候有了吃不洁贝类食物引发腹泻的经历后, 我一直对在外面吃贝类食物很排斥,有幸的是因此避免了上世纪上海的一次甲肝大流行,不幸的是也因此错过了在马赛旅游时最是新鲜、最是美味的牡蛎宴。
N年后的一次外滩某酒家宴会上,有一道菜是生吃牡蛎,就2个,一个产自淡水,一个来自海水,前者小点,后者大点,餐厅的工作人员特地上来和我说两者全部是进口的。那天不知怎么了,从不吃牡蛎的我突然就想动它们了,挤了柠檬水在上面,拿起,慢慢吸入嘴中,一刹那的美妙真的令人难忘!远胜过后来上来的那些鹅肝啊牛排啊什么的菜肴。那一刻,我是有多么的后悔当年在马赛时拒绝友人发出的品尝牡蛎的邀约,后悔拒绝感受文豪莫泊桑的体验,虽然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里关于牡蛎的描述在我学生时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去农村踏青的时候, 我们有机会吃上真正的农家菜,那么土的做法,那么简单的佐料,偏偏又那么香、那么鲜,不是食材之功劳是什么?!有一年春节,朋友拖来四分之一头猪,那可真是头肥猪,皮下白花花的肥肉厚厚一层。他关照我说这是让下属的家里人在农村用粮食饲养的,没有用任何添加剂,一定要我自己留着吃。某一天我把它拿出来煮肉汤,居然香飘几个楼层。瞬时,儿时的记忆又回来了。
有位朋友在上海的淮海路上开了一家海鲜火锅,他是个讲究之人,一切食材的采购抓得紧,对食材的新鲜和原味的追求已到极致,所以那里一餐下来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味蕾能感受到那些食物的新鲜和天然,贵一点又有何妨?
最最麻烦的是在时下的中国,要找到这些原生态的食材是愈发困难了。所以越来越多的有实力之士去某处弄一处地,自己开垦、自己种菜、自己养殖,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可以附带送送亲朋好友,借此联络感情。更多没条件的人,就摆弄一下小阳台、小露台甚至小花园,种点盆栽小菜什么的,成果嘛,打打牙祭还是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