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中华情》 将“中国制造”进行到底
2013-04-29赵丹
赵丹
今年已经度过十周岁“生日”的《中华情》栏目,或许在许多国内电视观众印象中并没有像“好声音”、“好歌手”、“好梦想”,那样的“如火如荼”、“起伏跌宕”。但是,《中华情》栏目在全球华人,以及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眼中却是一档具有“中国烙印”的栏目。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华情》栏目创办于2003年1月,是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侨联和广电总局联合发起,以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要服务对象、面向全球推出的大型演唱会和综合文艺晚会。在过去十年中《中华情》创造了许多个让中国电视领域为之骄傲的成绩,《中华情》团队连续七年承担了2004年至2010年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现场直播的“中秋晚会”,创造了“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电视表现手法,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美国获得国际金像奖。当国内众多文艺节目争先恐后去“复制”国外精品节目形式的时候,《中华情》独创的“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却成为了全球电视领域推敲琢磨的对象。
说到《中华情》就不能不提这档栏目的“缔造者”——《中华情》总导演、制片人,郭霁红。从创办栏目之初,郭霁红就定下了“中国创造”的栏目核心价值,“在全球华人,尤其是国外电视观众眼中,中国的电视节目是缺乏创造力的,大部分节目形式都是所谓的借鉴、模仿之后的‘中国造模式,《中华情》作为一档在全球范围播出的节目,就是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形式展现给全球观众,我就是坚持要做‘中国创造,现在‘全息山水景观这个品牌已经立起来了,我们可以向国外输出价值观,让国外也来模仿我们的节目形态。”国内电视领域的竞争,近年来愈发的惨烈,当众多电视人每天抠着收视率想点子做节目的时候,《中华情》却在国际电视观众面前大谈原创性和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显摆,节目收视率与节目原创性看似鱼与熊掌的关系,其实二者可以兼得。
独家专访 CCTV4《中华情》总导演、制片人
郭霁红
郭霁红:现任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主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情”系列节目以及中秋晚会、元旦晚会的总导演、制片人。
郭霁红曾参与创办《天涯共此时》、《欢聚一堂》栏目;创办《中华情》及《诗意中华情》栏目并担任《诗意中华情》栏目的主持;2009年成功举办首届《海峡论坛》。多次荣获国家级电视文艺奖项的一等奖及特等奖。连续六年成功执导了中央电视台通过CCTV1、CCTV4、CCTV9向全世界现场直播的央视中秋晚会,以及央视元旦晚会(2005年、2008年、2009年),以强烈的视觉艺术感和唯美大气的个人风格,开创了“全息景观晚会”的电视导演手法,成为目前央视最具实力和品质的电视导演之一,用时尚现代的创作手法开创了电视文艺对海外宣传的新格局,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被媒体誉为“新生代电视文艺导演的先锋派代表人物”。
电视指南:《中华情》作为一个外宣节目,相对于同类型文艺节目的竞争力或者说区别在哪?
郭霁红:外宣的文艺节目肯定要改变现有状态,要有艺术的宣传,尤其是文艺节目,这不光是说在嘴上,而且从全方位的改变外宣的状态。比如我们的主持人,从语速、语态上面也跟咱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他们刻意将语调放下来,平稳地以一种叙述的状态,而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宣传,拔好几个高度去朗诵。我们主持人脱离了政治化的语境,但是不代表我们没有价值观念,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使命。
电视指南:节目的反响如何?
郭霁红:收视率非常好,节目刚出来台湾电视台就主动要节目过去播,《中华情》我们一录就是三期,因为毕竟是实景录制。(多久录一期?)那会还没固定,一年大概做7到8期,2005年彻底变栏目之后就是一周一期。(据说从7月开始要转向室内录制了?)对,7月份马上要录制10多期今年的重头戏,在我们新台2000平米的演播室录制。从室外到室内,是一个挺大的转变,我们大的中秋晚会等于是我们的旗舰节目,品牌节目,都是依托当地的山水自然景观的大创作,现在进了演播室之后,要考虑到室内的因素,舞美、灯光这些。
电视指南:你开创了“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电视导演手法,当时是怎么想到这样的创意的?
郭霁红:我觉得山水景观的创作过程要比演播室创作过程起伏生动许多。演播室可以说我们的春晚已经做到非常极致了,但是室外的创作空间是无穷的。比如在厦门岛的拍摄,我们的拍摄整个以厦门岛为中心,在船上开始拍,从台湾海峡一直往我们的主会场走,然后直升飞机航拍,我们在台湾也有分会场拍摄,一共18个机位追这艘船,海陆空的拍摄,这也是我们整个技术方面最复杂的一场。
电视指南:制作大型节目都离不开人员与设备,你是如何把握这核心要素的?
郭霁红:人员方面,我们这么多年来多场次的演出,培养了一个很好的直播团队,这个一定要有固定,不能有太大的变动,基本上我们各部门的人员都有了一个磨合配合的默契。《中华情》因为是对全球播出,它要有一个国际水准,2003年我们全部节目就都是高清录制,包括灯光、舞美都是当时国内最顶极的,设计师也是邀请的。《中华情》在中央电视台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国际品牌,首先我们是对外的唯一原创节目,而且是现场原创节目,中央台只有四套对海外播出,所以《中华情》在全台也是唯一对全球原创的。
电视指南:对于音乐选秀类节目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均引进国外节目形式,对此你如何评价?
郭霁红:选秀类节目,国内现在涌现了不少,一方面我们要说它的好处,就是中国现在也追寻这个国际的惯例,也尊重知识版权,都去正经买了版权回来做,这是一个好的方面,也说明我们中国电视现在有实力,看见好的就拿,但是还有一方面,就是一窝蜂的去引进国外的东西。我觉得怎么样跟本土化的文化相结合,不要只学到皮毛,而且有些东西不一定适合中国,所以这个还是要有一个本土化的改造,这个改造中间的核心精髓还是要做出来,要是只学皮毛,精髓没有做出来,也容易雷同化。当然咱们也不能批判人家,一堆好声音,在老外看来不管你是哪个卫视,你都是中国,这方面雷同化和没有经过本土化改造,不能是皇帝的新衣,穿上就觉得挺好的,得注重内涵方面。另外,像我们长期做对外工作的,经常会有中国人尊严的这个考虑,我们不要老是让人家小看我们,好像我们中国人老是没有创造力,为什么人家国外对我评价是“接触创造的时候”,就这一句话,我就非常的感动,是对我所做一切的最大认可。
电视指南:这也正是你一直坚持“中国制造”的原因之一?
郭霁红:因为国外的一些艺术家的创造力确实太丰富了,咱们不说别的,在工业方面,Made in china,不是你中国创造出来的,你仅仅是生产工厂,我设计好,款式什么的都定好了,你给我生产就行了,从来都是这种状况,那么你什么时候能改变为这个品牌是中国创造的,我拥有知识版权,我的东西然后你学我,这样才会体现你的价值观,什么时候能输出你的价值观了,真的文化就立起来了。过去人家说殖民,现在咱们千万别变成了文化殖民地。当然其他很多卫视他们都取得了好的一面,我作为一个国际频道,我是不可以copy,不可以去买版权的,因为我本身是全球播出的,国内观众只是能够看到,以为全国四套也是覆盖的,但是我的目标观众是海外,我不能把国外的东西买回来了,然后我再去贩给海外,别人都能干,但我不能干这事。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一个有中国人尊严的人,我都不干这事,反正四套不能干这事。我就是坚持要做“中国创造”而不是“中国造”,我不是一个加工厂。而且我们也确实赢得了国际的认可和尊重,我觉得很好啊,当然我们也很便利,本身我们就是中英文双语的,欣赏起来也没有障碍。当然我们创作的概念也是非常国际化,老外都说这么复杂的直播,他们都很难操作,确实佩服。你这是直播,再加上我们中间的实质的核心内容,是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自己的价值观,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在我节目里的概念渗透,我不是说在嘴上,而且这样做也获得了国际的认可,我们正在照这个既定走下去。
电视指南:国内电视节目缺乏原创性,唱歌火了大家都做唱歌的节目,跳水火了大家都做跳水的节目,节目内容和节目收视就像一把双刃剑,你会选择怎样使用这把武器?
郭霁红:内容和收视率也不全是双刃剑,就像前面我说的,《中华情》有个节目单元是诗词朗诵,诗词那是多枯燥的东西,那得多有水准的人才能静下心来看,这样一种节目表现形式居然能够跟大型歌会的收视率不相上下。它能达到这个效果,并不是说收视率高,内容就一定没有文化内涵了。不是的,我自己实践就不是这样的,还是要费心找到一个切入的适合的点,观众又喜欢的,收视率又还好的,这个就是比较困难,是要费很大的心思来做,想办法吸引大家的注意来看,这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中华情》目前收视率在自办节目里除了新闻外是唯一的第一名,这是我们创造的奇迹。
电视指南:你作为一名多次获得国际大奖的电视制作人,怎样看待中国电视节目与国际化的接轨?
郭霁红:从一开始就必须是国际化的,我们目标观众也是海外的华人华侨和能听得懂中文或者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这是因为我们的目标观众决定的。在节目内容上,我们比较注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这个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当然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是我们要对外宣传的。一定要给它插上华丽的翅膀,它才能飞得远 ,我如果做得很枯燥很难看,你再好的理念和价值观,你都传播不出去。所以从硬件和技术的配置,到我们所有采取的艺术手段,都得是我们掌握了全球现今最新的技术和理念之后,形式上的包装加上我的内容,我们就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