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2013-04-29苏敏
苏敏
由于各种因素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扩大。面对素质层次悬殊的学生。采用同一教材,统一教法的传统方式来授课,很难充分发挥作为认知主体的所有学生的能动作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本文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可能性的不同水平,将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施教;及时反馈,分层评价、矫正、调节、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分层推进教学的一般模式是: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辅导分层。
一、划分学生层次,便于分层教学
分层推进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是对学生分层。分层依据是:根据学生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参照标准分层;另一方面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作为参考标准分层。按水平高低,一般分为A、B、C三个层次较为适宜,A层次的对他们要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B层次的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C层次的要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
二、确定分层目标,指导分层教学
每节课都根据学生的三个层次设计出与之相应的三类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低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识记和应用的水平,能直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中等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应用和分析的水平,能灵活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高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能达到分析和综合的水平,能综合地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课堂分层施教,落实分层教学
3.1概念、例题讲解层次化。
概念讲解要起点低,台阶小,逐步暴露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教师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了解学困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起点。要求入口易,人人能进;小台阶,个个能上;慢速度,全体参与。
例题讲解要低难度,渐变式,不断提高思维的深度。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层次设计层次题,各层次题要融为一体,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益,促使学生向更深的思维层次发展。
3.2课堂提问层次化。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课堂提问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因此,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回答。
3.3课堂练习、课内辅导层次化。
“对号分层练习法”和“模糊分层练习法”。所谓对号分层练习法就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分别设计出与不同层次相适应得题目,一次性投影展出,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做其相应层次的题目。而模糊分层练习法,就是设计一组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不指明各层学生应作的题目,只是规定每人应作的题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自选其中的部分,这种设计既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权,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显示出分层教学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课内辅导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学生板演、课堂练习等时间,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对优生着重在解题技巧上的点拨、引导,对学困生着重在基础知识上的辅导,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设计等级作业,进行多样批改
等级作业的设计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讨论题等。要求A组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选做题,B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全做、选做、或不做,进行灵活掌握。思考讨论题常常是一些不定论题、多解题、归类讨论题、探究数学规律题等,要求学生课下相互讨论,共同解答。作业批改要改变传统的方法,在批改上吸收作文的批语批改法,对那些作业中反映出来的独特思维过程,巧妙地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步骤严谨,书写工整等可加评语给以表扬鼓励,对那些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可用批语给予指正,希望以后改正。批改C组学生的作业时,应更全面,更仔细。
五、进行层次测验,实行分类评价
单元考试应分层检测、分层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各层次学生情况,设计三个层次试卷,或在同一试卷中设计必做题、选做题和拔尖题,对三个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测验,人人有题可考,使考试真正成为检查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
由于分层测试不能准确反映整体水平以及个体在整体中的情况,不能反映各层次学生间的真正差异,不利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整体的科学的评价,难以提供下学期教学的决策性信息。因此,在期末测试中应统一测试,整体评价。试题的难度应以中等层次的学生水平为准,用绝对评价的方法,对整体评价的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客观反映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数据来获得教学的整体信息。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高效的课堂应是优秀学生的舞台,也应是学困生的乐园。高效的课堂能高效的感化或转化数学学困生,有效的医治数学学困生失落的心灵,并能及时预防新的数学学困生的出现,使每个学生都带着学生中获得关爱和成功走向未来,走向社会,走向快乐的人生。
(作者单位:银川市二十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