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理,勿乱闯“禁区”
2013-04-29吕斌
吕斌
目前许多人都认识到吃中药及中成药,是为了防病治病,然而在中药调理治疗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禁区”,人们不应随便乱“闯”,否则不仅会影响药效的发挥,而且还可能会弄巧成拙。
忌口需个性化 从药性来看,如果是服用清内热的中药,平常就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牛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假如是服温性中药治“寒症”,就应禁食生冷食物。从病性来看,慢性病服药忌生冷,而热性病治疗期间则忌辛辣、油腻;在伤风感冒之时,不应该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而在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之时,则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那些哮喘、过敏性皮炎患者少吃“发物”,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慎喝隔夜中药 许多中药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及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在煎煮之时这些成分大部分会溶解在汤药汁里。所以,一般的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隔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还会导致药液发馊变质,从而引起肚胀、腹泻的情况。
送药喝水有讲究 很多人认为,在服药时用白开水最好,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像服用止泻药应配小米汤,因为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对胃肠的刺激;服用补肾药应配淡盐水,因为咸味可以入肾,故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金锁固精丸、安神丸等适用盐水(2克盐溶于100毫升温水中);服用养胃药应配大枣汤,因为大枣能补脾胃、益气生精。因此脾胃、产后虚弱的人,都可以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人参健脾丸、归脾丸等);而服用风寒药应配生姜汤,治疗风寒感冒、寒性胃痛、腹泻腹痛的药方,可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生姜煎水取汤,用于送服藿香正气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等。
过苦不宜加红糖 因为红糖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铁、钙等元素,一旦与中药里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结合后,就会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从而影响药效。倘若你想降低汤药的苦味,不妨适量加些白糖。因为白糖的纯度较高,其性质稳定,一般不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此外,由于人的味蕾敏感度与温度也有关,温热的中药会让人感觉不那么苦。
夏季也能吃中药 有种说法是“夏吃中药会涮膘”,其实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夏季气候燥热,容易出现头昏、口干、乏力、尿黄、精力不充沛等症状。此时,宜用清热药物。故此南方地区都盛行夏季吃苦药,以苦味败火,这完全符合中医五味学说。因此夏季有病,不仅可以吃中药,而且若吃得对,还将对健康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