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辅专业”体系建设探讨

2013-04-29崔彦斌

摘要:随着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零件结构形状趋于复杂,加工设备数控化的普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简称“计辅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现就高职院校构建符合计辅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体系建设探讨如下。

关键词:CAD/CAM 计辅专业 专业体系建设

1 计辅专业现存主要问题

1.1 本专业从开办至今,多数年份未完成年招80名计划的任务。每年就业招聘会上很少有单位指明招收计辅专业的学生,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推荐自己,出现招生和就业两难境地。

1.2 专业体系建设不够明确,专业缺乏特色,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计辅专业应是以现代化的计算机作为平台,熟练使用机械设计和制造相关专业软件,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作。然而现计辅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数控专业却区别不大,甚至相同。

1.3 课程内容过时陈旧,与当今先进制造技术不能适应。仍以传统的加工工艺和方法作为教材主要的内容,传统的加工内容和方法所占篇幅太大。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最好能零距离上岗,而我们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与企业沟通,存在单方面的行为,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愿望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明显落后当今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无法学到先进的制造技术方法,难以适应企业岗位发展要求。

1.4 实践环节薄弱,上机课时偏少,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所学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编程等专业知识与软件不能有效对接,所学相关软件与当今实际生产不能有效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无法掌握相关软件在机械设计和制造中的全过程应用,只是通过软件完成实体建模继而生成数控加工程序,无法直接与数控机床对接,缺乏全过程了解和认识《CAD/CAM》软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 对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必须全面掌握《CAD/CAM》相关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深入企业接受锻炼,丰富生产实践经验,达到真正意义“双师型”教师素质,能联系企业现行的生产实际,独立指导学生应用相关软件完成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机械零件设计制造。

2.2 突显计辅专业特色。以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熟练运用《CAD/CAM》软件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作,因此应以《CAD/CAM》课程应用能力作为主线,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作为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色。

2.3 以企业典型实际生产案例,开展一体化教学。选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典型零件,应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设计和制造,使学生完全掌握从实体建模到运动的分析、自动编程、实体加工全过程技术应用,有条件让学生到真正意义的企业生产实际中去,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现从学生到职工身份的转换,逐步积累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CAD/CAM)在生产实际中的全面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建立选修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和发展空间。计辅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相关软件容量很大,如Pro/E,UG,SoldWorks,CATIA 等,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只能开设其中一到两门常用课程,造成学生掌握的相关软件与企业现行使用的软件不一致,就业后不能熟练使用企业所使用的软件,无法实现零距离对接,甚至因此被企业拒接。因此根据企业的需求,重点开设一到两门常用三维软件课程,其他三维软件作为选修课程安排向学生介绍,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学院机房向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并将选修课程也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同时也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岗位技能。

2.5 完善计辅专业实训条件。建立满足要求的实训室,使机房与数控机床联网,相关软件生成的数控程序能驱动数控机床工作,完成对零件的加工,使学生熟练掌握CAD/CAM软件应用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选用企业典型生产实例,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CAD/CAM》软件应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效果,并在全国3D大赛中获得好的名次。因此有必要不断探索计辅专业体系建设,以适应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晓峰.经典案例在《CAD/CAM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2.5.

[2]汪莉,庄泽宣.职业指导思想及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2011.9.

[3]崔彦斌.“高职计辅专业”考试,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