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3-04-29付淑凤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整合中存在教材的浓缩、删减和拼凑、课程涉及内容多,授课学时少、课程衔接障碍、教师能力不能满足课程整合等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职 课程整合 教材
高职课程以能力为本位,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进行了有机整合。如组织学、胚胎学和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1];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2];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病理学[3];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4]。但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不成熟,因此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解决方法。
1 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的浓缩、删减和拼凑
高职课程整合不是本科教材的浓缩,更不是内容的删减和拼凑。而病理学教材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开篇即讲紊乱而无体内正常调节介绍,学生在学习时理解困难;疾病学基础教材将病理生理学中水肿、酸碱平衡紊乱、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缺氧等删除,而病理生理学注重机制学研究,因此在讲解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综合性疾病时学生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这与近几年执业考试综合分析题量增多背道而驰;呼吸系统疾病中将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删除,使得学生不能充分了解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病例,削弱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1.2 课程涉及内容多,授课学时少
课时不足是高职授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整合后的课程。如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课时只有68学时,远远不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由于课时限制,每次课讲授内容多,学生在学习时来不及消化,存在接受疲劳现象;再者,由于学时限制,教师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正常人体结构中只安排了一次组织学实验,学生不能掌握组织镜下形态,导致学生课程结束几乎辨认不出组织,看不懂组织镜下结构。
1.3 课程整合中忽视前后课程的衔接
医学学习从基础课的正常的结构、形态、功能到临床课疾病状态的功能、形态变化是连续的,而课程整合中存在先后衔接障碍。如正常人体结构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病理学在第二学期开设,这将导致在学习病理知识时已将正常组织形态结构忘记,不能辨认组织,更看不懂病理变化。更严重者,一些专业未开设组织学相关课程,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时更是无从下手。
1.4 教师能力不能满足课程整合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讲一门课较多,而整合课程涉及课程多,因此教学的教师存在多讲自己精通的知识,而不太熟悉的知识少讲或不讲。如我们聘请的正常人体结构教师大多是讲授解剖学的教师,他们在解剖学上是专家,而在课程涉及的组织胚胎学上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导致学生注重学习解剖学知识,忽略了组织胚胎学知识的学习。
2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解决方法
2.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尤其是本校青年教师多教授几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研究课程间的联系与衔接。另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医院锻炼,了解医院相关专业的要求与发展,为以后的教学过程提供指导方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有用人才。
2.2 优化课程整合,注重课程衔接
试想我们能否将组织学和病理学整合[5]。学生先学习组织正常形态,而后紧接着学习病理变化,正常形态与病理变化对比学习,或许会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这个想法,我们对没有涉及组织学内容专业的学生在病理实验课前补充了组织学理论和实验学习,这些学生在观看病理切片时效果较上学期开设组织学的学生好。
2.3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课程内容多而复杂,课程整合课时少,因此我们无法在两三年时间内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教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授课过程中通过复习解剖学中学习的血液循环分析讲解心脏瓣膜疾病给学生灌输联系学习法;通过案例分析督促学生查资料自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检查、指导学生整理笔记提高学生的概况能力;通过联系生活中青春痘讲解炎症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肇华.正常人体结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田仁.正常人体功能.[M].西安:人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3]丁运良.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王志敏.疾病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鲜于丽,代凌云.医学高职高专开设《组织学与病理学》的设想[J].解剖学杂志,2011(34):862-863.
作者简介:付淑凤(1982-),女,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病理学、正常人体结构和疾病学基础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