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教你养生之道
2013-04-29
苏东坡口腔养生法
古人云:百物养生,莫先口齿。可见口腔保健在养生中的重要性。专家指出,对口腔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是龋齿和牙周病。
我国传统中医推崇的叩齿吞津养生法,在口腔保健方面有很好的功效。俗话说“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有这个习惯,他曾说“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
方法为:全身放松,口目微闭,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地互相叩击,铿锵有声,一般以36次为佳。之后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吞津。在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可搅动36次。
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而是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叩击和搅动的力度和次数,可根据自己牙齿的健康程度而定。
【专家提示】每天坚持上述动作,不但能按摩齿龈,促进牙周血液循环,强壮牙齿,减少龋齿的发生,而且对提高听力、预防耳鸣都有一定作用。
此外,还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起到减少皱纹、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
钱学森妙语化冷场
1955年10月,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第二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就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知道依靠他一人的能力很难干出什么成绩,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才能攻坚克难。因此,遇到困难时,他就组织大家开会讨论,以期找到破解问题的最佳途径。
可是,因为他的名气太大,又是领导,同志们对他非常尊重,每次研讨问题,大家都客客气气的,以他说的为准,谁也不提任何意见,导致开会时总是出现冷场的局面,钱学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打破这一沉闷的局面呢?一天晚上,他无意中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一个传统的相声段子,钱学森笑过之后,突然受到了启发,他想到了一个应对冷场的巧妙的办法。
第二天开会,钱学森就按他的办法行事了。一段开场白过后,他说:“我上个月,到农村去了一趟,帮助一个农民上树去摘土豆……”钱学森故意把话说错了,而且错得离奇,自己还装得一本正经的。当场就有人笑了起来,有人主动站起来发言:“钱所长,您恐怕讲得不对吧?土豆是生长在地下的,怎么跑到树上去了?”
听到终于有人说话,钱学森说:“谢谢大家!总算有不同意见了。”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钱学森的用意,从此,会议气氛活跃了,大家也敢于和钱学森争论问题了。(据《老年生活报》)
鲁迅教你养生之道
鲁迅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深受大家喜爱,在写作的同时,鲁迅先生也很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不少也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鲁迅一直都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例如篆刻,鲁迅喜欢篆刻,虽然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便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还有猜谜语,孩提之时,鲁迅的祖母常教他猜谜语,事隔30年后,鲁迅还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常幽默地用“谜语”来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
鲁迅还有很好的生活情趣,他一生喜爱花木,即使没有地方栽种,也会在书桌上摆放植物。少年时鲁迅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包括《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晚年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鲁迅还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爱看绍兴的戏文,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迅还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新戏。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不仅看,而且多有评论,甚至有一次自告奋勇在戏中扮演了角色。
同时鲁迅还是绘画的天赋,鲁迅童年时就喜欢绘画,三十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那幅“君无常”的画像就是他在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至今仍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