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病”可以夏来治

2013-04-29

健康必读 2013年7期
关键词:经络鼻炎过敏性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利用夏季阳气盛而阴气伏藏,人体阳气也越升越旺,阴寒之气易于解除之机,给予温养的中药汤剂内服,配合温热性的中药敷贴、或艾灸(药熨)人体相应穴位,天人合击,抑阴扶阳,调整阴阳平衡,增强病人抗病能力,灭“冬病”于萌芽状态,体现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

“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冬病”为何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冰水果,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了。

冬病夏治方法多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冬病夏治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无论内服还是外治,均起到鼓舞正气,祛除宿邪、痰饮、淤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针对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的药物扶助人体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达到治本的目的。冬病夏治特别适宜于以下病症:

内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体虚易感冒、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各种关节炎;

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

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咽异感症(梅核气)、体虚鼻炎发作者;

其它:肢体麻木痹痛、寒湿腰腿痛、肩周炎、冻疮、面瘫、中风偏瘫、各种关节炎。

冬病夏治有5个常用方法:

穴位贴敷

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达到治疗目的。中医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的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艾灸

以艾叶为原料,做成艾绒、艾柱和艾条,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贴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条是用实火祛除身体里的湿寒之气,属于劲道比较足的疗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议用艾条,否则内火加外火就会虚耗人体的津液。

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

割治

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节正中割开一个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该方法对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医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

常见冬病的夏治法

哮 喘

洋洋从小就患上了支气管哮喘,每年冬天都犯病,犯病时让人感觉他气喘不上来,并伴有严重咳嗽,而且食欲不振,寻医问药五六年,治疗效果都不好。在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后,原先很频繁的咳喘发作明显减少了,呼吸也变顺畅。

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变异性炎症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约有1.5亿人患有此病,其中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不少家长都误以为只要小孩长大了哮喘就可以自然痊愈,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治疗,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其实,成人哮喘患者大多是幼年患病。由于小孩大多病情较为单纯,加上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正是治疗哮喘的最好时机,只要坚持治疗,不少患儿到青春期后都可以痊愈,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诱发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

哮喘的“冬病夏治”疗法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理疗等多种中医方法。

◆ 中药内服法

哮喘的冬病夏治以补肺健脾、健脾益肾、温肾壮阳、化痰活血、温经通络为治则,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如补肺汤、生脉散、二陈汤、六君子汤等,也可选用中成药,如玉屏风散、生脉饮、金匮肾气丸、冬虫夏草制剂等。

◆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咳喘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是选择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做成贴敷制剂,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

因为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口服用药,与口服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临床上应用穴位敷贴来治疗儿童哮喘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据报道,有效率约为80%~90%。

敷贴的穴位一般取定喘、肺俞、脾俞等背部穴位。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补益肺气;敷脾俞可调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敷贴时间依患者的耐受度为限,一般每次2~3小时,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时间。

◆ 非药物疗法

冬病夏治哮喘除了内服和药物外敷治疗外,还有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1次,共15次。拔罐疗法取膻中和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次捏脊10遍,每日1次,连续30日。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应能力选用。

冻 疮

小美是个爱漂亮的姑娘,可是每到冬季就有个烦恼困扰她:手上的冻疮。尽管她的保护工作已做得够好,比如带手套,比如及时地抹上护手霜,可是手上的冻疮却还是年复一年。在医生的建议下,她采用了冬病夏治疗法,今年冬天第一次手上冻疮没有复发。

冻疮是冬季的常见病之一,在气温10℃以下的湿冷环境中易发生。初起损害为局部性红斑或暗红带紫色肿块,触之冰凉,有痒感,受热后痒感加剧。重者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或白色浆液,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自觉疼痛。冻疮如果在夏天就积极防治,当年冬天即可见效。

◆治疗方式:

1、选用成熟的紫皮独头蒜,剥去外皮,捣碎成泥,在阳光下曝晒至温热,将蒜泥薄薄地涂在冬天易冻伤的部位。每日涂3~5次,连续5~7天。

2、取干红辣椒5~7只,加水煮沸成辣椒汤,待水不烫时泡洗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1次,连用5天。

3、取鲜芝麻叶在生过冻疮的皮肤上搓擦20分钟,让叶汁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用水洗净。每日数次,连擦1周。

4、生姜切片磨擦常患冻疮处,每日1~2次,连擦1周。

5、红花10克、桂枝15克,煎汁擦洗易冻伤部位,每日1次,连用5天。

6、鲜茄根50克,水煎浓汁后待不烫时洗擦患处,每日1次。

过敏性鼻炎

阳女士患有过敏性鼻炎10余年了,每到冬季就喷嚏连连、清涕如水,常常因为鼻塞难以入眠,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多家大医院诊治过,当时症状好转,过段时间还是照样复发。后来阳女士听说中医有冬病夏治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某中医院进行了敷贴治疗和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一年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率也减少了。治疗第三年,阳女士的过敏性鼻炎大为好转。

过敏性鼻炎多发于春秋季节,而不是最寒冷的冬季,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这就要从过敏性鼻炎的本身说起,第一,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多属于阳虚寒盛体质,他们怕冷,遇寒就容易发病,冬天常会感觉到四肢尤其是手脚冰凉,冬天不愿意活动等。第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如流清鼻涕、鼻痒、喷嚏、鼻粘膜苍白,遇寒多发或加重等都是寒证的体现。虽然冬季不是过敏性鼻炎的最高发季节,但过敏性鼻炎却是典型的冬病。

敷贴疗法是过敏性鼻炎使用最多的冬病夏治方法,常选用辛香、逐痰、温阳、驱寒的中药,比如白芥子、竹沥、地鳖虫、生姜汁等中药,结合现代远红外技术和透皮给药技术制成膏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天突、膻中、肺俞、心俞、膏肓、大椎、百劳、大杼、定喘等穴位作贴敷治疗。

为了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在日常饮食中,可多食清淡之品,少食鱼、肉滋腻之品,避免辛辣烟酒刺激之物,以防止痰热内生而诱发外感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此外,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食疗药膳服用,对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改善症状也将会起积极作用。

颈肩腰腿痛

冯先生从事广告设计工作,整天操作电脑,工作十分紧张,下班后,又迷上“打网游”,每日在电脑前长达十几个小时。

去年冬天冯先生感觉整个颈椎部位酸胀僵硬,疼痛难忍,甚至出现肩背手指麻木症状。因气候寒冷,虽多次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冯先生听说冬病可以夏治后,于今年夏天到中医院治疗。

颈肩腰腿病痛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疾病,常出现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其原因主要由于身体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近年来该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有:职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电脑职业病,缺少一定的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空间;最关键的一点,颈肩腰腿痛大多为夏天贪凉,冬天挨冻,风寒入骨所至。

颈肩腰腿病痛最适宜“冬病夏治”。夏季阳气旺盛,医生通过有针对性地给病人内服中药,实施推拿疗法,配合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小针刀、刮痧、火罐、浮针等方法,皆可帮助病人解除疾病痛苦。下面是几种常风的颈肩腰腿痛的冬病夏治方法。

肩周炎:该病又叫“五十肩”、“冻结肩”,其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肩周疼痛,且伴有肩关节外展及其外旋功能受限。中医认为,该病多因人体的肾气不足、气血渐亏,加之长期劳累或受凉而形成。在夏天,一般对该病患者可采取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可将独活寄生汤加减后用水煎服。其主要方药有: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同时,患者还可采取外治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取葱汁、姜汁、蒜汁各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然后将药膏分别贴敷于患者患侧的肩髃、肩髎及曲池穴上,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膝骨性关节炎:该病是人体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该病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时期较重,而在夏季较轻。在临床上,患者可在每年的夏季用中药热敷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取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苏木、海桐皮各20克,嫩桑枝、威灵仙各15克,红花、鸡血藤、白芷各12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秦艽、全当归各9克。先将上药用布包裹后放入锅中,加入1000克的清水煎煮40~50分钟后取出药包,然后将两条毛巾浸于药液中,待药液温度晾至38~42℃时,取出毛巾将其敷于患处。每次敷30~40分钟(要保证药液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8~42℃)。患者每日可敷1~2次,每治疗一周后,要间隔2天时间,21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每剂药可连用2~3天。

风湿性筋骨痛:该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颈肩、腰背、肘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等处。患者主要有关节酸痛的症状。治疗该病应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可在夏天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治疗:取生首乌、生川乌、山奈各2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后置于棉垫上,再将棉垫敷于患处并用胶布固定,然后用热水袋在棉垫外热敷。

总之,夏季是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最好时机,不但有治疗作用,还有预防意义。

“冬病夏治”禁忌需知晓

冬病夏治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中医疗法,随着人们对冬病夏治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医院治疗,甚至出现治疗扎堆的现象,但以下人群不宜冬病夏治。

湿热体质者。简易判断有内火、湿热体质的人的方法是,观察分泌物和舌苔。如果痰或鼻涕为黄颜色,且比较黏稠;舌质发红且舌苔干燥,或舌苔黄腻(舌面上有一层像黄油般黏腻的苔),这种人就不适合来做贴敷。相反,如果分泌物为白色且比较稀,舌淡红,舌苔薄白者则属于虚寒体质,适合做冬病夏治。

瘢痕体质、虚弱怕痛、支气管扩张、正在感冒发烧者及血糖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虽然贴敷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有点微热感,但本疗法可能有10%左右的起泡率,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起泡、痛痒难忍的状况,所以不适合瘢痕体质的患者。对那些长期咳嗽,甚至有咳血病史的人,建议最好先去拍肺部CT,如果确认是支气管扩张患者,最好不做贴敷,因为这类病人多是湿热体质,不适合做冬病夏治。至于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敷贴后则会加重病情。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未能控制良好,则皮肤一旦破损很难愈合。

特殊人群。如果患有非虚寒性的疾病如痔疮、湿疹、咳血、发烧、痰黄等或体质阳热,敷贴效果就不明显。另外,孕妇、肺结核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过敏体质者是敷贴的禁忌人群。

同时,治疗期间,还要注意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贴敷的要避免电扇直吹,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洗澡,尤其不能在局部用力搓擦。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不要吃海鲜等“发物”。

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觉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主要了解一下药性,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的治疗。

若皮肤起泡,泡内的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

有个别患者可能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十余天后色素可自行消退。所以,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治疗时,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

“冬病夏治”药物贴敷疗法多在夏季7~9月进行,尤以三伏天为佳。每年头、中、末伏第一天或前后二天各贴一次,连贴三年。

其次,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出汗,出汗的话固定药饼的胶布会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的用电扇微风吹吹。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

猜你喜欢

经络鼻炎过敏性
过敏性鼻炎别再吃冰了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不可小觑过敏性哮喘
说说过敏性紫癜
谨防过敏性休克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葱汁治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