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进行试卷讲评模式初探
2013-04-29莫楚婴
[摘 要] 在教学中,发现不少老师存在这样的误区:他们往往会精心设计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然而,在考试后,却忽视对试题进行认真地讲评。只是张贴答案或简单的向学生说出答案。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试卷讲评课无关紧要,课前不做准备,上课拿起习题就讲,无的放矢,信口开河,想到哪儿讲哪儿,讲到哪儿算哪儿。学生在不经思考、毫无积极性的情况下,只是充当了答案的速记员。这样的试卷评讲并没有使学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能力,使考试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着重阐述自己针对以上误区,尝试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试卷评讲,在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评卷效果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 小组合作;积极性;有效
试卷讲评课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长期以来,试卷讲评课的模式单一,老师喜欢自己唱“独角戏”, 学生缺乏参与,难以达到期待的效果。
因此,我尝试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来进行试卷讲评。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这样,试卷讲评课才真正起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熟练技能、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揭示规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引发焦虑、激发动力
大脑适度的紧张,促进大脑保持必要的兴奋状态。对答案是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这种学习方式,也只能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的学习方式,无益于提高效益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提高。但我发现学生考完试,往往只是了解一下成绩,就等着教师给答案了。而在试卷讲评课上也不如考试时紧张和聚精会神,认为反正老师有正确答案,只要记住,多抄几次就可以了。学生的这种“焦虑不足”,对知识的补救、能力的提高效果就可想而知。
针对以上情况,在试卷讲评前,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语文测试小组情况分析表》。让学生通过填写分析表,达到“引发焦虑、激发动力”的目的。在《语文测试小组情况分析表》中,要清楚地填写:①每个不同层次的小组成员每一个考点的得分、得分率;②年级、班级、小组每一个知识板块的平均分;③每一个小组成员完全过关的考点的数目等。以上学期期末试卷基础题板块为例:
在填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提示、对比,放大了每一个组员的优劣、差距,真正对自己此次考试的情况有更全面、具体、清晰地了解。只有在认清自身不足,找到知识的“缺漏点”后,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焦虑意识”。而且组内那些名次靠前或成绩提高幅度较大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甚至是优越感,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信心和动力;名次在后边或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的学生,也会因此而深切地感受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从而产生奋起直追并赶超别人的愿望和情绪。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在试卷讲评前已经引起学生极大的的重视,再进行试卷讲评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让学生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愉悦感。
二、“标本”排序、理清思路
如果说上面的步骤是“把脉”,下面就要“开药方”了。我决定这个“药方”依然要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来开。即那些得分率在50%左右的习题。我会预先将这类题从学生试卷中抽出三个答案作为“标本”。三个答案分别是满分答案、及格分答案、低分或不得分答案(每个答案后面不标注得分),用PPT准备好。试卷讲评时,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按给分的高低,对三个“标本”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然后,公布得分,让满分学生解说自己的答题思路,其他学生补充,从而达到理清这类题解题思路的目的。
例如:月考卷现代文阅读《外婆和鞋》第13题:“说说你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复返。这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此题的得分率为40%。要回答好这道题,必须在把握全文内容,明白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全面概括。而学生对文章不同范围的理解,就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得分。我选取的学生答案“标本”分别是:A外婆对我很温柔,但已经去世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得1分)B常帮我洗鞋,很爱我的外婆去世了。(得2分)C外婆很爱我,帮我洗鞋,但她已经去世了,这些回忆都成为了美好的记忆。(得3分)答案看上去都大同小异,但通过学生地排序、质疑、讨论,最后,大家理清了思路:只有C答案才是抓住了“遥远”、“ 温柔”、“ 一去不复返”三个重点词来全面答题的。
因为语文学科是“重在运用、重在理解”的学科,所以,在试卷讲评过程中,仅让学生知道题目答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所以然。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和原因,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灵活、深入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试卷讲评的效率。让学生在“开药方”的过程中有“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成就感。
三、对比参照、思考提升
全班出错率较高、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需重点讲评。但这类题在讲评时,不能以题评题,要站在较高的角度审视试卷,以点带面,让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宽、加深,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我也不会直接将答案给学生,而是要他们通过理解—对比参照—思考,最终达到能力提升的效果。具体操作是:学生先理解、消化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并以小组写出这道题的讨论答案。然后对比、参照教师展示的答案,思考、完善自己的“缺漏点”,进而提升这类题的解题能力。
以上学期期末试卷现代文阅读《一滴眼泪》第13题为例:“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初一的学生大多不清楚环境描写该从什么角度进行解题,以至很少有完整、简洁又准确的答案。讲评时,教师可以先列出以下题目让学生思考:景物描写告诉了我们这是怎样的季节?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环境描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环境描写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让学生争议、讨论,然后对比参照教师展示的答案,让学生思考、归纳与“环境描写”有关考题的不同答题方法和角度,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最后,学生共同得出“‘环境描写”答题的几个角度:即交代背景(深秋季节);渲染气氛(凄清气氛);结构(为下文写雏燕感受母爱做铺垫);内容(暗示雏燕食物和蜗居)。这样,根据题目特点和学生错误类型,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模式,多种评讲方式灵活交替使用,不仅把握本题的正确答题思路,同时也触类旁通,与之相关的问题也能明确答题方向,收到了良好的评讲效果。
四、设计矫正、形成技能
评讲试卷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牢固掌握正确知识和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试卷订正后不再出现类似错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些矫正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是一种不错地尝试。常用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课本为范围,针对错误设计指定类型的矫正试题(并提供小组讨论的答案),小组间交换互测、互改、互教。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首先,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出试题和答案,是对未掌握知识的一次复习。其次,在批改别人的答卷时,要进行内容地筛选、判断。而互教则是促进学生“再学习”,思维活动“再深入”的方式。是对已掌握知识的多次强化。实践证明,多次练习的确可以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组测验实际情况,完成《语文测试小组情况分析表》的“目标”、“措施”板块。根据“目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小组内互帮、互教、互测,让每个组员过关。比如,A小组因为两个组员“病句”不过关,将病句过关作为小组的目标,然后设计一些病句的矫正练习,通过互教、互测,最终实现每个组员都过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接受和转换知识信息产生重要影响。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看来老师还是“懒”点好,少讲精讲,我们追求的是能像张僧繇画龙的一点,又像西门吹雪的剑,准确,优雅,效果好。
我坚信试卷讲评不是结束,而恰恰是一个更好的开始。
作者简介:莫楚婴(1973—),女,学历:本科,职称:语文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