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口语交际的渠道,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2013-04-29许进兰
许进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在校大学生做一项非常著名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在实际工作中,读、写、听、说这几项技能,你用得最多的是哪几项?训练最少的是什么?你测试得最少的又是什么?”然而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80%多的受调查者都说出“听与说”这一答案,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两个层面的认知:一是“听与说”是人们走向社会所运用的最多的技能;二是我们对“听与说”的关注与训练还不到位。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口语交际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为此,我们要改变教学思路,关注口语交际,丰富口语交际的渠道,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最终实现让学生“说”出精彩的希冀。
一、营造“说”的氛围,让学生乐于说
“情境教学法”的创始人李吉林曾说过:“语言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为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语言生成的规律,整合语文教学的渠道与资源,营造适合“说”、利于“说”的氛围,从而使学生都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去。
苏教版第二册语文课本中的“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的口语教学。此口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己喜欢动物的模样,喜欢吃什么,玩什么,怎样生活,以及与小动物之间有趣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习惯。为此,我在教学时,分三个步骤: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学生特别喜欢的动物画面,让一年级的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从而产生一种“亲切”之情;接着,我从学校的饲养处领来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并将它呈现于学生面前,在学生们欣喜若狂之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观察,叙说着眼前的这个小动物;最后我再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们去说说其他的小动物。
二、丰富“说”的渠道,让学生有话说
口语表达,重在“说”,离开了“说”,就如同学游泳的人离开了水一样。因此,我们要本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原则,既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口语表达的机会,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
我们可以创设“话说见闻”平台。即每天上课开始,安排一个“话说见闻”环节,让学生将每天所见、所闻、所想用两三句话给表达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能力。我们也可以创设“各抒己见”评议活动,即针对学生身边的一些重要事件或某种现象,让学生进行阐述观点,以此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创设“角色互换”活动,让学生变换自己的角色,如,“扮老师”“扮父母”“扮朋友”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三、提供“说”的方法,让学生说得好
当我们创设了“说”的情境,丰富了“说”的渠道后,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氛围和话题对学生进行“表达技巧”的训练,从而让学生乐于说、有话说、说得好。如何让学生说得好呢?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认识“所表达内容”,使他们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程度,其次还要帮助学生进行组织语言,使之呈现一定的规范性与条理性,最终实现“说得好”的希冀。
“找春天”的口语教学。“找春天”的口语教学是通过让学生“找春天”后,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春天,从而达到丰富见闻,增加感受,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提高的口语表达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却发现,尽管“找春天”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感性认识,尽管学生关于春天的表象丰富多了,但他们却只能说出“山啊、树啊、河啊”等,这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结果。为此,我们教会学生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表达,提炼出他们脑海中关于春天的关键词,如,树、山、河、花等等。其次引导学生丰富这些概念。如,这棵树是什么颜色?这座山是什么样的形状?这里的河有什么东西?再次引导学生提炼春天的特征,在这些概念中,哪些最能反映春天的特点,哪些最能反映春天的美。最后再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组织语言,使学生既感受到春天的美,又体验到运用语言的窍门。
口语交际的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系统有序地进行训练与教学。也唯此,学生才能“说”出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仁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