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白·蓝”的那二十年

2013-04-29韩斌

音乐爱好者 2013年7期
关键词:基耶普莱斯洛夫斯基

韩斌

兹比涅夫·普莱斯纳是一位电影配乐界的奇才。1955年生于波兰,在克拉科夫的Jabielonian大学学习历史和哲学。有趣的是他从来没有接受过作曲教育,他的电影配乐知识据说来自于听唱片。总的来看,他的电影配乐是所谓新浪漫主义的,特别适合于文艺片,事实也正是如此,他擅长的配器,喜欢的乐器,无不透露出那种深切的人文情怀。普莱斯纳曾获得过1997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1995、1996年两次获法国凯撒奖,1992年、1993年两次获金球奖。

从普莱斯纳的作曲生涯来看,他是一位个性鲜明且坚持自己信念的音乐家,比如1994年之后的普莱斯纳就已经是电影配乐界的大腕,却仍然很少为过分商业化的电影配乐,他喜欢文献纪录片和文艺片。1994年,他为BBC的二十六集文献纪录片《人的世纪》(Peoples Century)谱写了史诗般的片头音乐,恢宏大气。1998年,普莱斯纳还谱写了一首《我朋友的安魂曲》(Requiem for My Friend),这首作品也是他献给两年之前去世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挽歌,他们之间的合作止于1994年的《红》。近年来,普莱斯纳的配乐数量不减,2003年为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的首部英语影片《一切为了爱》(Its All About Love)的配乐深获好评,最新的一部作品是2013年为印度电影《Gaadha》所作的配乐。

这次上海夏季音乐节《红·白·蓝二十周年纪念音乐会》的演出阵容很强大,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女高音艾热别塔·特沃妮茨卡(El bieta Towarnicka)独唱(《欧洲统一之歌》),还有竖笛演奏家雅采克·奥斯塔谢夫斯基(Jacek Ostaszewski)的独奏,康拉德·马斯蒂沃(Konrad Masty o)演奏钢琴(《白》里有钢琴独奏的片断)、亚当·克洛采克(Adam Klocek)演奏大提琴(《探戈》里有大提琴独奏)。

整场音乐会将分成上下半场,上半场涉及四部电影:《十诫》(Decalogue)、《关于杀人的短片》(Short film about killing)、《关于爱的短片》(Short film about love)和《红》,都是作曲家普莱斯纳的早期配乐代表作。《十诫》拍摄于1988到1989年,也是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一共是十个发生在现代波兰的故事,暗合《圣经》中“十诫”的数目,导演(同时也是编剧之一)为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设计了难以面对的困境,他们或为情所困,或兄弟萧墙祸起,或有不伦恋情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对《十诫》的挑战。不同的故事,当然需要作曲家风格迥异的配乐,像这次音乐会上将要演出的《十诫·八》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小提琴甘甜的音色透出的怀旧腔调和《十诫·九》中的《水仙女》里女高音警示般的预言式悲叹就有着霄壤之别。和《十诫》同年完成的《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的短片》其实都是《十诫》的余韵,《关于杀人的短片》来自于《十诫·五》,《关于爱的短片》来自于《十诫·六》。

上半场的结尾是《红》里的“秀场”(Fashion Show),因为讲述的是女模特儿瓦伦丁的故事,所以,她走秀的这段音乐也就成为了全片的贯穿性主题。标准的普莱斯纳风格配乐、张力十足的弦乐组、如歌的旋律、木管乐器淋漓尽致的发挥和鲜明的节奏感,现场的效果肯定会非常感人。

下半场则紧扣音乐会的主题——“红·白·蓝三部曲二十周年纪念”,作曲家选撷了三部影片中的配乐片段来完成这属于他和听众们的音乐记忆。

“红·白·蓝三部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兰大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生的主要代表作,其寓意取自法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蓝色象征自由,白色象征平等,红色象征博爱。

《蓝》(那时候还翻译成《蓝色情挑》)上映的时节大陆还没有电影院能放,我是在音乐学院图书馆底楼的学术厅看的内部片,三块钱看两部,能消磨一个晚上。那时,只要你有时间,且冬不怕冷夏不怕热(开空调还不够票钱),那么就可以花上一杯茶的价格恣意消磨四个小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朱丽叶·比诺什红得很,大学生们大多知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毁灭》(Damage,也是普莱斯纳作曲)等等。不过,《蓝》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沉闷,现在能记起来的,还是沉闷,但今天再看的时候,发现,很耐看。

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逝去的作曲家的故事,因此普莱斯纳的配乐倒不至于很难构思,给人印象深刻的那首《欧洲统一之歌》(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就是根据《圣经·哥多林前书》第十三章的希腊文本谱写的合唱。片中朱莉的丈夫未能完成的遗作就是这首合唱,而故事的开展也是从寻找和续写它而产生的。《欧洲统一之歌》是这次夏季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之一,这首女高音、合唱与乐队的作品节奏上是葬礼进行曲般,但又有英雄的气质,是非常另类的电影配乐之一。还有就是竖笛的那一段,电影原声里这段竖笛的solo出现过两次,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的solo出现是朱莉在咖啡馆里呆着,偶尔看到窗外艺人卖艺,吹着竖笛;随后,就是那杯咖啡充满了画面,日影转圜,渐渐西沉日落,一气呵成的镜头,让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份寂寥。《蓝》获得第五十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等奖项。

《白》(当时也较为恶俗地翻译成《白色情迷》)是三部曲的第二部,拍摄于1994年。这是一部有点黑色幽默的影片,讲述男女之间再寻常不过又最难解决的纠结——平衡。在一段婚姻或者恋爱过程中,究竟谁控制谁更多一些?男主人公卡罗尔和法国小妻子多明妮之间的恩怨、卡罗尔对多明妮的迷恋,以及受到伤害之后的有点无厘头的报复等等,不过是以夸张的方式来解读婚姻。

幽默感,是《白》给我的深刻印象,充满了那种欧洲式的冷幽默、阴差阳错、夸张的带着泪的笑等等。同时也接续《蓝色》,比如法庭离婚那一段,朱丽叶·比诺什穿着《蓝》中的服装走错门进来后马上给请出去;还有就是男主人公卡罗尔在大街上瑟瑟发抖的时候,看到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头儿到废品回收箱去投一个瓶子,这个桥段也是《蓝》里的,朱丽叶·比诺什在大街上也曾痴痴呆呆地看过这个场面,不过投瓶子的是位连路都走不动的老太太。这些都让曾看过《蓝》的观众会心一笑。

音乐方面,普莱斯纳的那种浪漫主义表达得十分尽兴,无论是《多明妮回家》里的木管、《最后的家》里的钢琴独奏还是那首有名的《探戈》,莫不如此。特别是《探戈》,让我想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爵士组曲》,而且这段音乐在电影里的出现,第一次是卡罗尔穷困潦倒回到波兰的时候,当时的狼狈样子和舞蹈毫无关系,完全的音画对位,滑稽得很,效果也好得很。

《红》(这部译名倒是可以接受的《红色情深》)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同样也完成于1994年。一位退休在家、孤独无聊以窃听别人电话为乐趣的法官、一位和男友两地分居纠结不已的女模特瓦伦丁、一个戴绿帽子的理想主义者奥古斯特,他们通过电话这个代表了现代社会的符码来阐释关于信任的问题。

与《蓝》的悲剧性和《白》的黑色幽默不同,《红》是充满了希望的,音乐上也显得生气勃勃。音乐会下半场要演的《今天是我的生日》就是一段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音乐,在弦乐的背景上,竖琴的拨奏让人有片刻的陶醉,但弦乐随即转入哀伤的悲叹,音乐显得有些支离破碎,让人有不祥的不安感觉。等竖琴那如歌的旋律回归的时候,一切又都变得美好,但更像是对往日岁月的回忆。另一段在音乐会上将要演奏的片段是整部影片的终曲,单簧管演奏的主题(就是上半场《秀场》的主题音乐)的浪漫呈现,随后转到弦乐声部和合唱之上,变成一段波莱罗舞曲风格的音乐,豁然开朗,充满希望。

《红色》结尾,也是整个三部曲的结尾,和音乐一样带有希望。暴风雨过后,老法官看到电视上发布的消息:一艘客轮发生海难。一千四百多名乘客中,只有七个生还者,他们是《蓝》里的朱丽叶·比诺什、安东和奥利佛,《白》里的卡罗尔和多明妮,《红》里的瓦伦丁和奥古斯特。这也是三部曲的主人公们,劫后余生,他们都还存在,这或许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想法,他们都是越过痛苦而摆脱了道德焦虑的人。

下半场的另外三首乐曲出自1991年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的影片《两生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一部讲述前世今生悠然心会的电影。两个都叫维罗妮卡的少女(都由后来《红》里的女主角伊莱娜·雅各布主演),一个在波兰,一个在法国,她们有着双生的容貌、年龄、爱好。波兰的维罗妮卡猝死在舞台上时,身在法国的维罗妮卡突然感到难过。直到有一天,活着的维罗妮卡发现了那个已经逝去的和自己如同孪生的少女。普莱斯纳虚构了一位中世纪的音乐家叫Van den Bundenmayer,以他的竖笛协奏曲来贯穿全剧,这首杜撰的作品使电影产生了强大的穿越感和表现力,或清新、或愁绪、或明快,变化虽小但细腻。

电影中的那句话,大概也是不少人心中所想的:“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如果这样想的话,是不是会让人快乐起来呢?

猜你喜欢

基耶普莱斯洛夫斯基
“毕竟我们是为人而写作”
普莱斯和普莱斯公式及其证明的代价研究
像弥赛亚一样
美国“最好”老板?放弃百万工资给雇员加薪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有学问的莽夫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
森林遇险 蟒腹余生
蟒腹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