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习中启发学生质疑的方法

2013-04-29王丽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年7期

王丽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就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不是主宰,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需要主导,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疑促教。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听到有学生议论:“张冠李戴”“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伯父会说他的记性好?这位教师对学生的议论充耳不闻,而学生又慑于教师的威严变得默默无语。当老师提问学生:“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看书‘囫囵吞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的含义是什么?”时,尽管老师百般动员,学生还是缄默不语,课堂上鸦雀无声,老师只能无奈地“自问自答”了。倘若当时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议论,逆向切入,引发质疑:“如果‘我能流利地给伯父讲《水浒传》的故事,那么,伯父对‘我的态度会怎样?”这样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学环节不但没被打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了,甚至能实现学路、文路、教路的“三合一”。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无疑可质”的问题。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以下方法颇为有效。

一、逆向质疑法

从课文结论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这种质疑方法打破了正常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但逆向质疑法最后还是要通过课文的结论来验证,这样,学生对原结论的理解和认识将更深更透。逆向质疑的形式是:对现成的结论提出挑战。如,寓言《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比喻某些人孤陋寡闻而妄自尊大。可引导学生这样逆向质疑:井底之蛙久居井底,虽然所见所闻不如天上的小鸟,其所言相当可笑,也有自不量力之嫌,但是,如果这井底之蛙历来就在井上生活也不至如此,而且虽然它暂时没有跃到井上的可能,但它毕竟有了这个强烈的欲望,这不正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吗?这样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课文,认识也更加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有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如果当时曹操向草船射的是‘火箭,诸葛亮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学生这一逆向质疑非常可贵,老师大加赞赏,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天气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思考,学生恍然大悟,更加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

二、矛盾质疑法

抓住句子中违反日常规律之处进行提问。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同一事物情况不能同时肯定或同时否定。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有“自相矛盾”的描述。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矛盾”问个为什么,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在教学《景阳冈》一文中,我让学生找到店家夸赞酒好,三碗不过冈的句子,再读读武松说喝了三碗怎么一点也不醉的句子,然后质疑:“这两个内容是否矛盾?”这时,我引导他们去读、去思考,从课文中找依据来说明是否矛盾。由此可见,教师抓住“矛盾”质疑,能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活跃思维。

三、联系质疑法

指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从中提出问题的质疑方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两个“幸福”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四、情感相悖质疑法

让学生从疑惑处找出与自己情感相悖的地方的质疑方法。如,《母鸡》一文开篇交代“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却写道:“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学习时,可首先引导学生细读首尾句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又不讨厌母鸡了呢?作者最后为什么说“不敢”再讨厌母鸡,难道有谁强迫他不成?

五、经验相悖质疑法

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与自己生活经验相悖的地方引发质疑的方法。句子所描述的现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悖,会使学生认为描述是虚假的,不符合实际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虚假”处去质疑问难。在理解《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深刻含义时,应当先引导学生谈谈平时自己爬山的感觉,再把自己的爬山感受与这个句子相对比而提出质疑:为何把“五岭逶迤”比作细浪?“乌蒙磅礴”怎能像走泥丸?使学生通过质疑和共同分析讨论,真正领悟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在教学中,只要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正确掌握质疑的方法,他们在自主阅读课文时就能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怀疑,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砀山县砀城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