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激起学生心海的浪花
2013-04-29白红艳
摘 要:这是一篇关于作文新理念教学的短文,以古诗《游子吟》为引子,借古喻今,更加生动地说明了让作文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刻道理。本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其一,导入意境,启发共鸣;其二,心灵碰撞,情感交流;其三,拓展迁移,观念认同。采取分层递进的手法,以《游子吟》为题材,对本文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诠释。文章虽然篇幅不大,但作者突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究和尝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催生学生的想象力和亲和力,使作文教学发生迁移默化的影响力,让学生思想上释放出更多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从而使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同学们的心灵,激起更为绚丽多彩的心海浪花。
关键词:作文新理念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而且应该说是重要的一部分。语文名师彭尚炯曾经提出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的教学理念,我同样觉得应该让作文教学也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此,我不妨以脍炙人口的《游子吟》为题材,浅谈让作文教学激起学生心海的浪花。
其一:导入意境,启发共鸣
这是作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意境就是一种意识氛围。有了意境才能启发人的思想共鸣,而只有在思想发生共鸣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激发创作的激情。这里,我们就以《游子吟》古诗为例,来诠释本文的主题。在解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向学生首先播放一段有关亲情的乐曲,因为悦耳的音乐把人们带入亲情的温馨意境。同学们听着旋律美妙的乐曲就会忽然觉得一种精神的回归被托起,一种播撒的真爱被传递,一种本真的人性在凸显。现在,我们共同来阅读《游子吟》这首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这首诗短短六句,将母爱亲情油然纸上,淋漓尽致。在这里,重读这首古诗,就是为了要在学生心灵的海洋中激起母爱的浪花,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命题在学生的心灵中默默萌生。
其二:心灵碰撞,情感交流
这是思想交流,情感融合的重要过程。在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自己解读《游子吟》,针对《游子吟》这首诗,教师可以对学生适时进行如下点拨。《游子吟》这首诗写的是母子亲情,实际上讲的是两个方面,诗中既有母爱又有子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第一句是写“线”,第二句是写“衣”,线在慈母手中,衣在儿子身上,一一对应,密切相关,自然和谐。“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又把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牵挂、担忧和期盼和盘托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而另一个方面写的是子孝。第五六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儿子被博大、深厚、温馨的母爱所打动,觉得自己寸草之心又何以报答母亲春晖之恩?用比喻和反问的方法表达了儿子感恩和愧疚的双重心理和感叹。这首诗虽然出自古人之手,但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不乏其力。我们做如上的点拨和解读,就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教学不单纯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深层的思想观念问题。使学生确立和弘扬血浓于水,爱深于海的高尚思想和传统美德,鞭打、唾弃那些为了瓜分父母财产对簿公堂,更有甚者虐待、遗弃老人的恶劣做法和犯罪行为,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人间真、善、美、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明确,成为一种浓厚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增强对母爱无私,子孝忠诚的深切感受,从而产生和形成明确的写作主题和强烈的写作冲动。
其三:拓展迁移,观念认同
这是关于写作的讨论,也是思维拓展,观念认同的重要阶段。作为教师,在这里要对学生明确的指出,我们的讨论并不是追求唯一的正确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是要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获得各自有益的启发,进而达到理性的认知和观念的认同,把这种母爱子孝的民族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时,学生可能还有许多想说而没有说或不便于直说的心里话。那么,老师就应要求学生勇敢地拿起笔来随心挥洒,一吐为快。至此,同学们可以撇开文本,以回忆我们的家,放视我们的社会为话题,记叙自己的故事或讲述别人曾经感动过自己的故事,借以赞美母爱的崇高和伟大,表达子辈感恩回报的激情和感想。我们相信学生这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会是有骨有肉,有情有感的好文章。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心中之情与笔下之文融为一体,作文不再是古板的叙述,却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泛起层层浪花。
今天,之所以我们拿著名古诗《游子吟》为题材来阐释作文教学是如何走进学生心灵的,是因为这首诗最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而在课后要求大家写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是要通过典型故事的感召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催生学生的想象力和亲和力,使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发生迁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潜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受到感动和教育,懂得什么是母爱,什么是子孝,应该如何珍惜母爱,做到自觉回报。当然,关于母爱的作文命题只是一个侧面。就作文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宽泛领域,大家可以针对不同范围、内容、对象,选择不同文体来尝试这一关于作文教学新的理念的运用,解决更为深层的观念问题,使大家思想上释放出更多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同学们的心灵,激起更为绚丽多彩的心海浪花。这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作者简介:白红艳(1984-),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