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细节描写

2013-04-29杨小英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神父小女孩痛苦

杨小英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情感”单元里的一篇课文。它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歌颂的是超越道德的伟大母爱。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加上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情感抒发所采取的节制的方式,学生读完这篇课文后的触动并不是很大,情感理解也不是很到位。对很多细节都有疑问。因此,我认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很多细节是值得好好品味的。

一、母亲的动作

在整个去祭拜儿子的路途中,火车上的母亲有一个动作:“她一直是直挺挺的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 母亲由始至终挺直的脊背,紧紧抓住包包的手,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自尊的女性,让人觉得她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若不是眼中流露出对贫穷的安之若素,很难想象她是在贫困生活中摸爬了许多年的还有一个曾经是拳击手的儿子的母亲,母亲的内心是备受煎熬的:她肢体的僵硬,是要压抑内心汹涌的情感。就算是去祭拜被人们认为是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她依然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坚强。

二、母亲对女儿的言行

在下火车之前,母亲对女儿的提出了要求:“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为什么母亲要对女儿这么严厉?为什么不许哭?甚至不许喝水?其实从小女孩随意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什么都不明白,可是母亲却严厉的要求她不许哭。其实这句话是母亲对自己的警告,是对自己的心理暗示。临近小镇,心中悲痛又矛盾,用命令的口吻克制自己的脆弱,所以在语调上显得特别强硬。这也说明,母亲此时是十分难过的,也许换一种环境,也许不是这个礼拜二,她的眼泪就已经夺眶而出。也可以设想,也许小女孩哭了,母亲由着这个契机就再不能压抑住自己的情感。因此,母亲对女儿近乎粗暴的态度,实际上是对自己内心汹涌情感的压制。

三、女孩的脱鞋

文中一共三次写到小女孩的脱鞋。

第一次提及,是母女俩在火车上。她们衣衫褴褛乘坐简陋的三等车厢,所携皮包漆皮剥落,鲜花枯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越来越热,小姑娘“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

第二次是在神父家里,因为等得太久,“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

第三次提及,是在母亲签完字后。“小姑娘拿起鲜花,趿拉着鞋走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三次提及,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说明:“神父的脸红、冒汗,小女孩看似无聊地把鞋脱去的细节,都在暗示着母亲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女孩脱鞋怎么就暗示了母亲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教师教学用书未作任何解释。从文本描述的情形看,小姑娘脱鞋,赤脚行走,或用脚趿拉着鞋,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天太热,脚有些难受。稍作推论则可知此乃家贫所致,她那个哥哥被打死时还“光着脚”呢。女孩平时少鞋穿,因而有了习惯性的“光脚”行为。小女孩的脱鞋、穿鞋,不经意间透露了母亲一家的艰难境况,也为表现母亲的严格教子设置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小女孩的第二次脱鞋还暗示了母亲在神父家所待的时间有些长,时间越长,就意味着母亲更多的难堪和痛苦,因为母亲并不想把自己的情况诉之于人。然而12岁的小女孩并不解母亲的意图,在神父家里终于还是因为天热、无聊、习惯而脱鞋。从而也就加深了母亲的痛苦。

四、特定时间的设置

课文把时间定在了礼拜二午睡时刻。从课文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这个时间既是确定的,又是模糊的,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把事件发生的中心时间定在午睡时刻呢?

作为一个特别看重尊严的母亲,在知道会面对小镇上自以为有着道德优势的世俗的人们时,选择当地人的“午睡时刻”去给儿子上坟,想要轻轻地来轻轻地走。

母女俩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天气还不太热”,“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待我们看清了母女俩的外貌后,时间已到“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而火车“加足了水”经过三个“一模一样”的镇子后继续前行,开进了一个比前面几个大一些的“然而也更凄凉”的镇子,经过漫长的旅途奔波之后,她们下了车,走在树阴下的便道上,那时“快两点了”,“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好一个炎热而安静的世界!母亲要的就是这样的环境,她不希望镇上有太多人对她进行道德的审判。

然而,不管母亲愿不愿意,在经过跟神父的交涉之后,就在母亲即将出门拜祭儿子之时,炎热而寂静的小镇早已发生了变化,本应在慵懒午睡的小镇人们都已悄无声息的聚拢,为的是围观小偷的家属。此情此景,母亲将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与痛苦,作者如此设定情节为母亲情感的爆发积蓄力量,更加突出母亲在接受人们道德的谴责时内心的悲痛与隐忍的坚强。从而推动小说情节达到了高潮。

五、母亲对儿子的评价

作为“小偷”的母亲,在面对神父“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的质问时,母亲的回答是“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很听我的话”,而且还用儿子当拳击手的故事告诉神父儿子还是一个能吃苦的人,用回忆来克制自己的痛苦,读来让人心酸。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因为家庭贫穷,这样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优秀的,然而就是因为贫穷儿子才死于非命,我们已经无法去判定儿子到底算不算小偷,但在这个镇上的人眼里他的身份是确定的。而母亲就是小偷家属也是无疑的。也正因此她要接受镇上人们的道德审判,使自己遭受屈辱。尽管如此,作为母亲,她的心里对儿子只有满满的爱,哪怕受尽屈辱,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护儿子的尊严。

在儿子这里她就是母亲,也只是母亲。她要用她的慈爱,她的坚强来维护源于贫困的自尊与高贵。面对苦难的生活,母亲拥有一种宽厚无比的忍受能力与有力的抗争精神。

当然,课文中还有很多的细节描写,比如写母亲向神父报告自己的身份时的不动声色,以及在跟神父交談时的不卑不亢,神色自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痛失爱子却不能放肆的发泄自己感情的母亲,在如此巨大的悲痛面前却要强作坚强的维护源于贫穷的尊严;又比如课文中的神父在知道母亲身份后深色的变化,以及后来几次劝阻母亲去墓地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神父对母女的关切,那是源于善良和同情,加上被母亲感化而生出的爱心。

可以说,这篇课文就是通过细节描写来支撑情感发展的,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也见证了一份沉重的无声的母爱。这份爱超越了道德,超越了伦理,震撼人心。

猜你喜欢

神父小女孩痛苦
降低“支付痛苦”
谁痛苦,谁改变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分担痛苦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摔跟头
痛苦力
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