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门诊
2013-04-29
问题1:孩子上兴趣班离不开家长,怎么办?
Q:
我儿子5岁,非常喜欢画画。但是给他报了兴趣班后,他就是不肯单独上课,一定要我们陪着,根本离不开我们,该怎么办呢?
A:
2~3岁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这正是他情感和认知发育的一个必然阶段,是进步的表现。
但是随着他生活经验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到了5岁,他还继续这种情况,显然应引起重视。关键是家长的处理方式和态度。
如果父母每次送他到兴趣班,欢快地与孩子道别,说完“再见”后干脆离去,他一开始肯定会哭闹,但日复一日地道别仪式和家长的畅快果断的态度,加上事前的交待(一会儿我们肯定会再见面之类的话),孩子就会慢慢形成习惯,逐渐接受这个事实。
孩子的状态往往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大人忍受不了与孩子的暂时分离,孩子当然会哭闹不休。
另外,在平时,应注意:一方面,家长不要对孩子的黏人举止表现出任何不快、不高兴的情绪,高高兴兴地陪孩子玩;另一方面,一旦有机会让孩子独自玩耍,或到一个群体中去玩时,家长则应果断地告诉他:“你长大了,可以自己独立去玩了,我在外面等你,一会儿见。”当他认为安全感依然牢靠,分离只是暂时的,他会适应这种分离的。
问题2:孩子在家很任性,总是大声说话,在课堂上却不敢发言,怎么办?
Q:
我家孩子7岁,上学了。在家,她很任性,总是大声说话,在学校却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老师提问,她从来不敢回答,就算老师点名问她,她也不说话。老师没有办法,跟我们反映,我也对她讲了多次,让她改正,她从来不听。平时,她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和同学交往少。我该怎么办?
A:
这是典型的在群体活动中的退缩行为。主要源于平时缺乏社交能力的锻炼,平时和同龄人相处的时间过少。
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可以挑选两三个比较合得来的家长和孩子,互相到家里拜访,周末一起外出游玩,让孩子之间互相熟悉,在接触中观察并意识到对方的需求和情绪,通过这种交往,孩子会受其他伙伴的态度和处事方式的影响,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榜样诱导”的作用。对孩子而言,同龄人中的“榜样诱导”比父母的“淳淳教导”更有效。
另外,可以在家里采取“最低限度辅导法”的教育方式,即先鼓励孩子为家庭成员表演节目,如唱歌、朗诵、跳舞等;然后偶尔增加一两个其他人,如上门作客的亲戚朋友;接着再增加多一点客人,并且逐步减少家庭成员的数量。这样,不知不觉,孩子会感到面对其他人照样可以表现自己,并不存在不安全的现象。
此外,对她目前的退缩行为,你们也不必着急,可以暂时“忽略”它,放宽心,接纳这种现象,一般说来,孩子的退缩行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有所改善。
坐诊专家: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少儿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