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启蒙?歌声

2013-04-29陈若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乐歌学堂音乐

陈若华

从中国歌曲教育史上看,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种特殊体裁的歌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文情并茂、清新俊逸的乐歌至今还为人们所传唱。从三个个方面谈了学堂乐歌的发展状况和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认识学堂乐歌,了解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时代 启蒙 意义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当一个民族开始关注音乐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民族即将开始走向新的文明。”这个新文明的进程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我们中国的学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设音乐课的呢?不错,就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一批进步人士正开始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制度。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章程,在学校设立了音乐课,在当时称“乐歌课”,从此中国开始步履沉重地走向新时代。学堂成了开启明智,传播现代文明的最重要的据点……

一、什么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的是清末明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是新的文化变迁的开端,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代表着中国音乐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阶段的结束和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二、学堂乐歌的产生和特点

1.“拿来”主义的产生途径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中摘录了康有为1898年上书清廷《请开学校折》中的两段话:

“进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今国之学,莫精于德,国民之义,亦倡于德;日本同文比邻,亦可采择。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俯县乡兴学。”

从这段史料中可看出,当时的维新派已经看到日本强于我国是因为学科全面,有艺术类的科目,还提出学制应仿效日本。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当时维新派的提倡和出于对振兴救国的探求,才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东渡日本学习音乐的“浪潮”。而学成归来时,他们带来了留洋“拿来”的曲调,填上文白兼用的歌词,便成了学堂乐歌。

2.“时代”烙印鲜明的特点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有留学背景,虽然最初并非音乐专业,但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创作和传播之中,为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创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学堂乐歌鲜明的时代特色:

(1)学堂乐歌——“励智”之作用

《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是沈心工的重要作品,也是历史上第一首学堂乐歌。歌中唱到:“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歌曲旋律简单,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多以简谱记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乐歌具有极大的励志作用。同时,在歌中找寻到了早期学堂乐歌的源头——日本。也让我们看到了早期学堂乐歌的歌创作特点:采用的“拿来主义”曲调多来自于外国,直接填上文白兼用的歌词。

这首学堂乐歌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传唱,极其简单的曲调(5 5 6 6︱5 5 3)却蕴含着人们追寻新文化的渴望。李叔同在当时我国第一本音乐杂志所刊登的《昨非小录》中谈到:“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挥手5 5 6 6︱5 5 3之曲”,可见当时学堂乐歌的影响力。

(2)学堂乐歌——“图强”之精神

接受着西方文明的新一代,坐在崭新的阶梯教室里,学着化学、物理、英文、音乐,新知识让他们欣喜。然而古老的中国接触到现代文明的过程,也伴随着外来列强的坚船利炮,运输来租借、不清等条约、巨额贸易逆差和屈辱。这时的学堂乐歌也记录了国人“抵御外侮”“誓不战胜终不还”,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和学习现代文明的紧迫感。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懦弱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保持中立。在日本留学的湖南诗人杨度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诗作《黄河》。沈心工为《黄河》谱写了曲子,这是第一首由中国人自己谱曲的学堂乐歌。歌中唱到:“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歌曲沉重的基调,让我们聆听到了国人当时的心声:积弱以久的中国,新文明的步履沉重,炎黄子孙要让中华文明的血脉不断延续,国人必须自醒、自强、自立!音乐创作上的特点让也体现着学堂乐歌的发展变化:丰富的音乐变化表现歌曲丰富情感层次。

(3)学堂乐歌——“自由”思想之乐土

江浙一带是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土壤,也是自由思想的乐土,音乐的天空也格外灿烂。李叔同——一位对这个时期学堂乐歌有着深远影响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一百年来,这些旋律成了许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烙印。

《春游》是中国第一首多声部合唱歌曲,作者李叔同当时正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他的音乐创作也进入最辉煌的阶段。这首乐歌开创了中国多声部合唱创作先河,大大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层次。歌中有如诗的歌词:“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荠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音乐用美丽的如诗的语言诠释音乐,提升音乐美,而不只停留在简单旋律的表面,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堂乐歌影响着当时新一代的成长,也影响着中国新文明的步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创了“新音乐”创作的先河;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培养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结语

吕骥曾说: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的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学堂乐歌,这些传唱了一百多年的歌声,至今仍然飘荡在我们的记忆里,并成为永恒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乐歌学堂音乐
古稀之年上学堂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音乐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