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非正常行为辅导与矫治的几点思考
2013-04-29吴德星
吴德星
学困生普遍存在一些非正常的行为,其辅导与矫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教师的爱心、细心、耐心是实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教育网络的建立,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自信的恢复、自尊的树立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梯级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学困生 非正常行为 辅导 矫治
一、前言
学困生的出现是一种不和谐社会教育的综合反映。学校对学生的衡量标准的单一化,教师对学生关注程度差异;学生家庭背景的复杂性,父母关爱的严重缺失;社会环境复杂而多变,不良社会现象的耳闻目染,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教育网络的建立尚不成熟等,导致了学困生这一普遍现象。学困生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非正常的行为。如说谎、好动、贪玩、过激、拖沓作业、自暴自弃等,家长头疼,教师焦虑,学生茫然,社会危机潜伏。因此,学困生非正常行为辅导与矫治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爱心工程。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文×,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随母住在现在的家,家中有一七十多岁的老祖父,后又新添一弟弟。
孩子每天从家到学校上学要走三里多的山路,有祖父每天接送,一天一来回,中午饭是从家里带的。鲁老师经常看到,同学们陆续走完了,而他还在教室里晃悠。一天,鲁老师问:“你怎么不吃饭?”他面无表情地回答:“我从家里带了饭,等会儿吃。”一次,看到他吃的饭后,鲁老师问他:“冷饭,你怎么吃?”他嘴一咧,说:“能吃的成。”鲁老师默默的、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平时老师只能看到他不爱学习,贪玩,只是喜欢摆弄一些东西,却跟学习不挨边儿,还有一个毛病是拖拉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好说歹说,甚至训斥他,他都没有一句解释的话。
家长会的前一天,鲁老师终于见到了他的父亲,那是个专横、独霸的父亲:戴墨镜,手提一根长棍,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慢慢踱步到校园。他的到来引起了小小的骚动。有的学生小声告诉老师,那是文×的父亲。鲁老师用余光扫过文×的脸,意外发现了他的脸上有一丝慌乱的神情,很不自在的样子,老师揣摸:孩子怕父亲,父亲对他的要求一定很严。
初次接触,他的父亲向老师了解了文×在学校的一些情况,鲁老师有许多未知的事情在交谈中也逐渐明白了,孩子三年级时曾有过偷盗的恶习。老师只告诉他的父亲,孩子很聪明,也没发现他拿别人的东西,学习基础差,有些跟不上。孩子每天在路上奔波很累,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导致他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最后鲁老师问他:“能不能让孩子住校,使他能安心的学习,也不用吃冷的饭菜了。”两周后他的父亲采纳了老师的建议,让文×住校了。
由于在学校呆得时间长了,鲁老师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他、了解他了。他由不爱说话变得胆大了,拖拉作业虽时有发生但转好了许多,在班上“小帮手”的帮扶下,也逐渐改掉了坏毛病,他的成绩由原来的40多分渐渐升到60多分。虽然成绩不高,但它确实进步了,脸上也多了一些笑容。他的转变改变了全班同学对他的看法,朋友多了,话也多了,笑容也甜了。他自己高兴,老师也乐在其中。
经历了这个过程,老师也深深体会到:只要努力了、抓紧了、关心了就可以改变一个坏习惯,就可以唤回孩子学习的动力。用爱心浇灌,用耐心去帮扶,学困生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转变过来的。
案例二:阳光灿烂的九月,新学期开始了。张老师有幸成为四二班的班主任。随着与孩子更深的交往和接触,她发现了一位瘦小,还有点顶舌的男孩。孩子叫钟××,是从桂花乡转来的。由于说话顶舌,他显得很自卑,上课从不主动发言,即使叫到他,他也缄默不语,平时也很少和同学交流,口语表达能力差,阅读能力差,学习成绩更差。以张老师多年的经验,这样的孩子最缺少的是关爱。于是,张老师决定先从关爱开始,每周钟××都要回家,由于路途遥远,他需要乘坐摩托车。遇到中学放大周,他姐姐会来接他,张老师就不必操心了,否则,张老师一定会把他送到桥头,和摩的司机协商好价钱,叮嘱他路上注意安全。一来二去,孩子渐渐愿意接近张老师了,每次星期天来到学校,他都主动把带来的钱交给张老师保管。四个周后的一个下午,他主动到办公室要求背诵课文,虽然背得不怎么流利,老师还是表扬了他,并鼓励他继续努力。他的表现,让老师看到了希望。后来他竟然在一个自习课上当着同学的面背诵《鲸》这篇课文,尽管和他一起背诵的同学,听到他的发音,受了影响几乎无法背诵,当他背完时,老师还是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同学们也将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同学们笑了,他也憨憨地笑了。从这以后,他变得大胆了,早读时,你总能听到他那特殊的读书声。四年级第一学期测评,他的语文成绩由原来的30多分,提高到50多分,数学成绩也有明显提高,看到他的进步,老师很高兴,经常抽出课余时间与他交流,询问他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有哪些不适应或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等,当知道他很羡慕那些办手抄报的同学,张老师便鼓励他也参加。孩子担心自己的字写的不好,也不会画图,老师告诉他,万事开头难,只要努力去做,会成功的。私下里,老师又安排班里几个手抄报办的好的同学,让他们帮帮钟××。这次办手抄报的经历,大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到了四年级第二学期,老师把他的座位又重新作了调整,由一个被帮扶者变成一个帮扶者,他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如有不懂得问题他能主动请教,期末考试,他的语文成绩甩掉了不及格,数学成绩也提高不少。
案例三:小强是五年级上学期转来的。大大的脑袋,胖胖的身体,笨笨的手脚,是他给你的第一印象。自从接触到他之后,数学老师才真正“领教”了什么叫动作慢:别人20秒就能将上课的一切准备妥当,而他几分钟后还在忙碌;别人1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他1小时也未必能完成。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也只能每天盯在他屁股后面,不停地摧着、看着。可怜的小强,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晚上回家作业做到10点多,早上5点半又要起来补作业。就这样,他在沉重的作业压力下,渡过了漫长的一年。老师们都很理解,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善良、正直,平时从不惹事生非。他不是不愿学,也不是不愿意做作业,只是手脚太慢,实在来不及。转眼到了六年级,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他欠下的作业也越来越多,怎么补都补不完。不断堆积的作业一点点吞噬着他对学习的信心。
怎么让他重新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呢?老师苦苦思索着。
首先,老师教他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抽屉变的有条理,学会做作业时不想别的事情,学会比较合理的分配做作业的时间。一次数学测验,他居然考了71分。在老师报出他的分数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为他鼓起了掌,向他表示祝贺,他的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灿烂的笑容。这次,老师不仅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还把他叫到跟前,仔细帮他分析了试卷,指出他的一些错误都是由于粗心引起的,如果稍微细心点,分数还要高呢!
在以后的几次考试,小强的成绩有起有落,当他一有进步,老师就抓住机会鼓励他。在一次百分数应用题的测验中,试卷上出现了一道较难的题目,老师看了好多同学的解答,都没能做对,心里也估摸着这道题恐怕没人能对了。可是,当他走到小强身边准备催他快点时,忽然发现他那道题的解题思路完全正确!老师惊喜万分,课后连连夸道:“小强真聪明!这道难题其他同学都没能做出来,只有小强做对了,真了不起!”不时的鼓励和表扬,给他增强了不少学习的信心。
后来,这位老师在自己的教育叙事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深深感受到,要使学困生得到转化。首先,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因为学习成绩差,长期不被老师和同学认可,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很少。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跟同学的关心和尊重,只有解开他们的心锁,才能让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其次,要给他们客观的鼓励。比起一般的学生,后进生们更渴望认可与鼓励。我们对后进生应多表扬,多鼓励,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后进生的表扬的客观性,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同学们不认可,后进生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这就起不到表扬应有的激励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其三,教给他们一些简单、实用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分配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等。”
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有些片面,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以上三个案例,至少说明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但是如果你要用全优的标准来衡量那也是不实际的。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我们要努力“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但一定要在对他们公平的“立脚点”之上。“千里之行,积于跬步”,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全身心地投入,学困生非正常行为辅导与矫治工作一定会取得可喜成绩的。
三、辅导与矫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1.教师的爱心、细心、耐心是实施辅导与矫治工作的前提和条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学困生这个弱势群体中,有单亲家庭的,也有父母齐全但背景复杂的;有远离父母的,也有生理缺陷的。长期以来,他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变得自卑、颓废、焦虑、畏难甚至对立,需要爱心的呵护和温暖;他们不善言表、敏感、多疑,需要细心的观察和了解;他们退缩、反复、贪玩还时不时地来点小插曲,需要老师用平常心待之,用足够的耐心去扶持。文×等三人的转化故事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爱心、细心、耐心必定会为学困生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2.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教育网络的建立,是辅导与矫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
孩子的成長离不开家庭,更离不开社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锦上添花,也完全可能使学校教育化为乌有。在我们收集的案例中有两个不成功的案例:一个是回族家庭的孩子,家长完全不重视孩子的正面教育,对孩子娇惯、纵容、包庇,学校对这个孩子的辅导、矫治得不到家长的支持,直到现在,孩子扯谎、打架、骂人的毛病都无法根治;一个是留守而且离异家庭的孩子,家长长年在外,由八十多岁的多病的爷爷照顾,孩子经常和社会上的地痞混在一起,爷爷管不了,爸爸管不上,在学校好好的回到家就闯祸。事实证明,没有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学困生的非正常行为辅导与矫治只能是空中楼阁。
3.恢复自信,树立自尊,是辅导与矫治取得成效的关键
外在作用是外因,本能的释放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就是它实现转化的内因。学困生大多是自尊和自信受到伤害的孩子。让孩子恢复自信,树立自尊,是辅导与矫治取得成效的关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也正是在这一次次“渴望被肯定”过程中,久违了的自信、自尊才又回到了孩子的身上。钟××(案例二)因为有老师的一次次表扬激励,所以才由一个被帮扶者变为帮扶者;小强(案例三)也因为有老师的一次次表扬和鼓励,所以才从一个什么都慢的孩子成为能解数学难题的孩子。不要小看一次小小的表扬,一个轻轻的微笑,对于这些学困生来说那是迈出成功脚步的动力。有了它,便有了自信和自尊。有了自尊和自信,便有了成功的渴望。有了这渴望,成功还会远吗?
4.梯级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是辅导与矫治取得成功的保证
学困生有了成功的渴望,并不一定能走向成功,因为这种渴望,随时都有可能夭折。谁来为他们保驾护航呢?那就是“梯级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所谓梯级目标,就是给孩子们前进的目标上设置一些小台阶,别让孩子感到那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让他们时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当他们登上顶峰之余,回首走过的路,有一种“我原来是这样成功的”的感慨。梯级目标的确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注意起点的确定。如矫治学生拖拉作业的习惯,就可以按“能做作业——完成作业——按时完成——能做正确——能做整齐——形成习惯”或“按时完成——正确整齐——形成习惯”分别不同情况确定目标。目标一定要和学生一起确定,一旦确定,立即督促逐步实施,切忌放空炮。
四、结语
学困生非正常行为辅导与矫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失败,也可能产生更多新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美丽的彩虹一定就在风雨后。
参考文献:
\[1\]《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2\]陈得名.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症结及矫治\[J\].内蒙古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