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2013-04-29翁云骞
翁云骞
说起旅行,你会想到什么?人满为患的名胜古迹,令人垂涎的美食,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还是陈绮贞那首《旅行的意义》?
又是夏天了,很多同学都在计划利用暑假出行。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几件最近发生的、跟旅行有关的小事。说不定你会有些不一样的感触。
依依的鼓浪屿之行
厦门,鼓浪屿,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可对于江西女孩依依(化名)来说,今年初夏的这趟鼓浪屿之行,却有着别样的意义。
依依是一名初二学生,今年13岁。4月30日下午,母亲做完饭,和往常一样喊依依下来吃饭。但叫了很多声,女儿都没有回应。最后,父母在依依的房间里找到了一封“绝笔信”。
信纸是从一本笔记本上撕下来的。依依说,她已经离开了,让父母不要找她,即使被找到,她也要“自杀”。原因是:“班上的男同学说我长得很丑很丑,见到我都跑得远远的,还时不时骂我……”
依依原本计划到离家不远的鹰潭转转,上了火车后,她遇到了一名陌生的姐姐,姐姐很热情地和她聊天,还告诉她自己是到厦门看男朋友的。听姐姐说厦门很好玩,还有大海,依依就改变了主意,决定去厦门。
下火车后,依依开始在厦门“转悠”。5月1日,她上了鼓浪屿。当带出来的300多元钱几乎被花光之后,依依只好到鼓浪屿派出所的轮渡岗亭求助。很快,在警察的帮助下,依依和父母团聚了。
有些熟悉的“剧情”,不是吗?受了委屈离家出走,在依依这样的青葱年纪,我们许许多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念头,原因理直气壮,“既然你们这么不理解我,不喜欢我,我还在这里干什么呢?我要走!”
敏感,自我,叛逆……这些字眼,都是成长的符号。没错,我们都渴望被关心、被爱护,可是,理解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的,倘若我们选择把自己的心门紧紧地锁起来,又怎么能奢求从别人那里找到钥匙?
陌生姐姐的热情,鼓浪屿的美妙琴声,大海的广阔胸怀……相信这一趟计划之外的厦门鼓浪屿之旅,一定会成为依依生命中一份值得珍藏的回忆。
拉着老母亲走遍中国
我们大概已经习惯被父母带出去旅游,或者,正憧憬一次“一个人的旅行”。可是,有没有想过当一次“领队”,带老爸老妈出趟远门呢?最近,一支特殊的“人力车队”从上海出发,沿着国道一路向北,而车里坐着的,是5位年纪已经很大很大了的老妈妈。
对领队王锐来说,这样的举动已不是第一次。6年前,他和哥哥就用自制的“房车”带着81岁老母亲,从老家黑龙江出发,帮助母亲完成了生前周游中国的心愿。
时隔6年,一个规模更加庞大的车队诞生了——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的几个家庭自愿报名组团,他们拉着各自的老母亲 (其中最年长的102岁) 以“徒步旅行”的方式游览中国。
这或许是世界上旅行者平均年龄最大、行进速度最慢的车队,却可能也是最快乐、最富有温情的车队。一路上,大家陪着老人说说笑笑,累了,在公园或者广场歇歇脚,晚上嘛,就在车里吃饭、休息。沿途,有不少热心人给车队送来吃的喝的。
所有人的精神面貌都很好。怪不得90岁的老母亲徐美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连声说:“很舒服啊,不晕车!天气好,空气好,心情真是舒畅得很啊!”
这趟有些特殊的集体出行,让全体车队成员感触良多。“百善孝为先,只有首先对自己的长辈好,才可能推己及人,福及周边的邻居、同事、朋友,对社会有益。”王锐说。“给母亲再多的钱不如给母亲一个笑脸。我要让母亲走得最远,笑得最开心!”车队另一名成员谢淑华女士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这么写道。
现在的我们,或许还没有办法像王锐先生这样带着父母满世界跑,那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买个贴心小礼物?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还是偶尔帮他们洗个脚捶个背,做做家务?……这个问题一定还有很多答案,交给你来想。
坐上公交去杭州看西湖
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爆了全民的怀旧热潮,同时,也让年轻人产生了干些“疯狂事儿”的冲动。也对,就像李宇春唱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这不,浙江义乌24岁小伙子何华洲“头脑一热”,用搭乘公交车加步行的方式从义乌逛到了杭州。
5月5日一大早,何华洲背起双肩包,带上雨伞、相机和一瓶矿泉水,出发了。在倒了6趟公交车、花费8个小时之后,当天下午3点半,何华洲抵达杭州,来到西湖边。
一路颠簸,何华洲却乐在其中。“谈不上辛苦,路上风景很好,比如,义乌大陈到浦江郑家坞,一路青山绿水,萧山一带公路旁是整片的稻田,风吹秧苗,泛起阵阵绿色涟漪。”
除了领略沿途风光,何华洲还有一些别的发现。“义乌的公交车是最会赚钱的,”他说,“车厢里有很多广告,这样的情况杭州就少多了……还有,杭州的公交乘客和这座城市一样,特别婉约,从公交车就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算下来,整个行程大约143公里,何华洲花了26块钱。与60元的汽车费以及40.5元的动车费相比,省了不少钱。“也不是省钱的事,坐普通火车更便宜呢,主要是可以多一种人生体验。”何华洲说。
说得多好!旅行,大概就是寻找和丰富生命体验的过程。作为人类最具开放性和自由度的活动之一,旅行的意义只取决于你的心态,而与距离、花费、经验和出行方式等统统没有关系。无论你是憧憬“在路上”的洒脱、浪漫,还是渴望像影视、文学作品里描绘的那样,感受一次奇遇,旅行总不会让你失望。出发吧!
·有话说·
【本期新闻话题】在珠海南水中学,学生违纪面临怎样处分,将不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由13名学生组成的仲裁委员会决定。
学生违纪仲裁委员会主要模仿欧美国家的司法陪审团制度。一旦学生违纪达到警告处分及以上程度,即由教师提出动议,随即成立由12名普通学生和1名学生会干部组成的仲裁委员会。学生会干部除了负责主持,也参与最终投票,13人中得票超过半数,则判定该同学违纪。如果违纪学生对于仲裁委员会的处罚结果不满,可当场申诉,由仲裁委员会再次磋商决定。
参与讨论:锐角网“新闻海报”圈子
欢迎登录锐角网(www.ray-joy.com),搜索“新闻海报”,参与话题讨论。
林戈尔:
作为同龄人,由于更了解违纪同学的心理,会做出更合理的“判决”。另外,这真的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是什么?不正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么?由学生来管理一些学校事务,我觉得有必要。
龙二太子:
有些“热血青年”因为第一次无知而犯错,校方就处分,直接通报全校批评,认定他们就是坏学生,这样很容易把他们的逆反心理激起来。学生仲裁制度可以更有效地从根源上达到教育的目的。
小小小根号三:
那些“小小陪审员”通过不断地参与“仲裁委委员”的实践活动,模拟法院判决的流程,能够有效地培养起民主、法制意识以及主人翁责任感。要是我们的学校有这样的制度就好啦!
wmy19941002:
我不反对这个制度,只是担心:1.这样做惩戒力度弱,时效性差;2.有些学生可能会有侥幸心理;3.浪费人力;4.仲裁机构人员如何选择,公正性怎样保证?5.这样的做法能坚持多久?
贞栗子:
其实,我们班也有类似的做法,如果某同学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班主任会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陈述自己的所作所为,完了让全班同学投票,决定如何处置,是回家反省还是继续留在学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