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提问六要诀
2013-04-29王俊卿
王俊卿
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效已经成为高效课堂的首要任务,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施教者长期探讨的问题。提问是实施教学的必要手段,有效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科学教学中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自主探究的方向,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同时又促使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手段。当然,有效提问需要施教者精心设计问题,并根据课堂教学动态改变提问的策略,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提升科学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讲究策略。
一、激发思考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动力,在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需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能力。在讲授《我们的小缆车》时,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见到过的车子是怎么运动起来的。这一问题与学生兴趣相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回答有:自行车是靠人力,马车是靠牲畜的力,小轿车是靠发动机驱动,火车是靠电力,电动车也是靠电力,还有高级轿车是靠混合动力(汽油、电力、太阳能)等。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自然进入本课。车可以用不同的动力,缆车是用钢丝绳子拉动前进的车,可以轻松爬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由于小缆车是用绳子拉的,学生很好奇,再加上学生对小车本来的喜爱,就积极地投入到小缆车的探究当中,学生先进行小缆车的设计和制作,然后开始研究拉力的大小与小车的关系。学生通过增减垫圈的个数,得到了拉小车的绳子上钩子放的垫圈越多,小车在相同的距离用的时间越少,最后学生得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就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就越慢的结论。这节课的顺利完成,是和学生的高效探究离不开的,这正是由于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动脑思考。
二、联系实际生活
科学教学的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利用相关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在探究“铁生锈”时,笔者让学生就“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时,可以引导学生:“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物体容易生锈?你猜测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说你猜测的理由。”这样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猜想。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积极交流,有的学生认为铁生锈的原因可能与水有关,理由是铁锅里面有水或铁制刀具沾水后容易生锈;有的学生认为铁生锈的原因可能与大气、光线、风有关,理由是操场上的篮球架油漆脱落后风吹日晒就生锈了;有的同学则认为铁生锈可能与酸、碱有关,理由是把汤勺放到醋里后,过一段时间会发现铁勺生锈了。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测,是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有效解决问题。
三、符合能力水平
实施教学时,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根据基本学情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学时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低于能力水平的问题不利学生的发展,高于能力水平的问题无法将教学开展下去,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够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通过思维加工和教师的引导去解决问题。例如,关于光的传播问题,对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问:“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光是直着走的吗? ”学生一:“夜里,我和小伙伴们游戏的时候,当手电筒对着我的时候,伙伴能发现我,说明光走的是直路。学生二:射击瞄准时就是三点一线。当然对三年级的学生只要求能找出光走的是直线就行。对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问:“为什么说光是直线传播的?”需要进行实验去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学生学习层次不同,教师提问的深度也要不一样。只有做到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符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探究学习。
四、保证思考时间
由于小学生具有自身年龄特点,当教师的问题刚提出时,就有众多的小手举得高高,看似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这些立即举手的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少。这些学生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冲动、爱表现、控制力差、不加思考,结果回答的结果不是跑题,就是不完整,以致干扰了其他同学的思考。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可以采取“激励——有效回答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可以采取加分的方法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了得分、得荣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要耐心思考,确保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五、拓展思考空间
没有思考就没有发明和创造,思考是一个过程,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都要给予思考的空间;当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更需要给人一个思考的过程。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不去分析所教育的对象,从主观方面出发,不给学生思考的过程,当学生不是迅速地答出此问题时,教育者往往就代替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开放课堂。例如:在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时,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到河边去看看,或者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实践,学生来到河边发现上游有大石块,中游有很多鹅卵石,而到了下游堆满了细沙,学生进而明白了河流可以侵蚀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在下游形成了沉积。这样比在课堂上用几张图片展示让学生回答河流对土地有什么作用的效果更好、更有说服力。把课堂转移到教室外,拓宽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六、注重探究提问
科学是一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科,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而探究提问是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注重探究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问题1:老师这里有两个杯子,如果将马铃薯放入烧杯中,根据你的经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2:那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下,把马铃薯放入两个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发现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产生疑问)
问题3: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学生积极思考、认为两个杯子的溶液不同)
问题4: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液体,我们从外观上能看出这两种液体的区别吗?如果真有食盐溶解在水中,我们有什么办法证明它的存在呢?(问题有难度,教师给予合理的提示)
问题5:再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见液体中确实溶解了一些物质?(引导学生分离溶质)
问题6:如果液体中溶解了一些物质,在加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没有呢?通过这个办法,我们能不能比较出两种液体的不同?(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液体加热后金属片没有发现残留物质、另一杯液体有白色的物质,证明了液体不同,白色的物质为食盐,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应该是食盐溶液)
问题7:(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食盐真的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学生猜测:可以。
实验过程:取15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巡视指导:指导学生不能一下子把全部的食盐倒入杯中(一下子倒进去,不能确定是否能够溶解,不利于实验观察),并注意实验的安全(玻璃仪器容易碎裂伤人)。
汇报交流:收集数据,大部分的小组放入了24克左右的食盐,马铃薯浮起来了。
问题8: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改变了液体就改变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这样就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师通过设计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思考、质疑提问、猜测、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
总之,教师的有效提问将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是技术,也是艺术,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使之达到最优化,并让有效的提问贯穿于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提问技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动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学会思考和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河南省息县第一实验小学 4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