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冬子:给西部农民送张全家福
2013-04-29安琪
安琪
自从拥有了第一架自己的照相机。她就没有停止过为遇到过的一个个家庭拍照。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故事,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看到一张小小的照片为一个家庭带来的快乐,使她再次出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大学时拥有了第一台照相机
焦冬子出生在河南的一个乡村,2005年考上了大连工业大学摄影系。大二的暑假,冬子用得到的奖学金买了一台照相机,这是她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架照相机。带着崭新的相机,冬子回到了老家。她开始为村子里的邻居们拍照片,单人照、全家福、刚出生的宝宝……全部收入自己的镜头。
听说邻居五保老人松爷和毛爷被送到镇上的敬老院,冬子就骑自行车去养老院看他们。老人们看到有人来为自己照相,高兴得合不拢嘴,有的老人还特意回房间换衣服,拉着冬子的手不停地说谢谢。那天养老院里的气氛像过节一样,现在回忆起来她都感觉很温馨,“这些老人之所以这样高兴,不仅仅是因为你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还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想不到还有人专程来给他们照相。”
暑假结束,冬子带着乡亲们的盼望回到了学校。母亲来电话说,家里总会有人来问照片的事情,让她及早寄回去。冬子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出一部分,把照片一一冲洗,再寄回家乡。就这样,每年的假期冬子都用自己的相机为乡亲们拍照,对她来说,冲洗照片是一笔不菲的费用,但每每看到乡亲们快乐的笑容和感激的目光,冬子就觉得这个付出是值得的。
大学毕业后,冬子来到北京,在一家网站做摄影师。工作期间,她曾前往青海、甘肃等地拍摄。工作之余,她还是喜欢为当地的居民拍摄照片,在一些贫困地区,有的家庭甚至从来没有拍过照片,没有过一张全家福,当冬子给他们拍照时,他们害羞而又腼腆,面对镜头有些局促,但是会认真地梳洗打扮,悄悄地换上自己最好的衣服,镜头中是每个人灿烂的笑容。这些情况给她很深感触,每次给别人拍完冬子都会认真记下他们的地址,计划着回到北京将照片冲洗出来寄给他们。
在青海泽库的草原上,冬子曾遇到过一家正在放牧的女人和孩子,蓝天白云鲜花盛开的草地上美丽的藏族女子,就像一幅画,她不停地按着快门,被拍的女人看到照相又害羞又高兴,把孩子抱到小牦牛身上,希望可以让孩子和他们放牧的小牦牛留张影,拍完后他们兴奋地要看照片,但是当时她使用的是胶片相机,所以没法看。冬子要他们留下地址,他们茫然地摇头。这些游牧家庭没有固定住址,过几天又要换草场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下一个停留地会是哪里。冬子带着遗憾和内疚离开了那里。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那时候我就想,要是能随身带一台打印机,拍完立刻就打出来交给他们,那该有多好啊。为他们拍的那些照片至今没有寄出去,每次看到这些照片,都觉得很遗憾。”
西海固的故事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至今仍然靠水窖吃水,贫困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孩子被迫辍学。2006年冬子从广播上听到了《马燕日记》,讲了西海固地区的同心县一个小女孩儿想上学的故事,就想去那里看一看究竟,直到2009年寒假拿到了5000块钱的奖学金,她决定出发。
冬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却遭到强烈反对。从未见过大山的中原人很难想象偏僻的大西北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朋友说那里有狼,更是吓坏了冬子的母亲,她不放心女儿一个人跑到那么远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在冬子的各种软磨硬泡下母亲终于同意,春节前,她一个人踏上了前往宁夏的火车。
曾在当地支教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利华,已经热心地帮助冬子安排好了一切,冬子对这位当时素未谋面的朋友心怀感激。利华的学生少龙把她带到了自己的家中,并且带她到村里的家庭去走访,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状况。在西海固,冬子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善良和热情,也使她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拍摄方向。
在那个小山村里,冬子遇到一些让她至今难以忘记的家庭。其中一户人家,她去的时候主人的母亲病危,看到冬子拿着相机,他们希望能为老人拍一张照片作为遗像。另一户人家的孩子患软骨病,长年卧床,乡里要给她办残疾证,她都没有一张一寸照,主人请她为孩子拍张照片,就在窑洞的炕上,在父母的扶持下,女孩儿勉强坐起来一两分钟,拍了一张证件照。回到学校冬子给照片换上了标准证件照要求的红色背景,洗出了两版一寸照寄给他们。
2009年夏天,冬子和朋友再次前往西海固,这次她甚至有一种回家了的错觉和冲动。村里人看到她纷纷高兴地打招呼,告诉她寄来的照片收到了,热情地请冬子到家里坐一坐。朋友很惊讶,“他们怎么都认识你?”那个女孩儿家人特地来请冬子一定过去坐坐,和他们聊了很久,每次想走的时候男主人都极力挽留,请她再坐一会儿。最后,只见一直未露面的女主人端出来了两盘炒仔鸡块,原来他们宰了自家还未长成的小鸡来招待冬子,看着两个眼巴巴盯着鸡肉的孩子,冬子不忍心动筷子,她象征性地尝了尝,让两个孩子把其余的吃完。
冬子和西海固的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萌发了要为大家多做些事的想法。那位拍遗像的老人在收到照片前就去世了,未能亲眼看一看自己的照片,“在西海固,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拍过几张照片。也就是从那里开始,我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让拍张全家福不再成为奢侈的事
2012年,冬子发起了“我们在一起”项目,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为中国西北、西南边远山区的人们送全家福,给70岁以上的老人送张单身照。这是她从西海固回来后就开始的念头——让这些辛苦的家庭、辛勤劳作的父母与儿女,有一张可以记录团圆的照片,一个可以给后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经历的记录。
她的想法是,带一台打印机去现场将照片打印给他们。她计划第一要给他们送全家福,家庭成员全部在家的家庭,用A4打印,原木框装裱;第二要给70岁以上老人照片,也同样是A4打印,原木框装裱。
为了专心做好这件事,冬子辞去了工作,“如果上班的话每天回到家就八九点了,累得一点都不想动,周末只休息一天,就想好好补补觉,如果不辞职这件事很难成。”好在有她的爱人支持,虽然他认为这件事冬子不一定能办成,但同意试试,就算不成也可以死心了。
冬子第一期的计划是给西海固地区600个家庭送照片,预计需要资金4万元。项目最大的开销在打印照片上,所以她计划先找一些照相器材公司,寻求他们的帮助和合作,但——联系后,寄出的项目计划书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离预期的项目开始时间越来越近,可筹款的事却迟迟没有着落,冬子很苦恼,周围虽然有支持她的朋友,可反对的声音也不少。
就在她感觉一片黑暗的时候,有位朋友告诉她在“点名时间”可以发起自己的项目,寻求网友们的支持。冬子将自己的计划和之前拍摄的照片发到网上,“点名时间”规定两个月内如完成计划内的筹款则算成功,如果完不成则所有的捐款都要退回。为了能顺利完成项目,冬子将项目帮助的家庭定在了300个,筹款金额2,5万元。如何回报愿意捐助的好心人成为冬子最困惑的事,她只有手中的相机和自己的摄影技术,好吧,就为捐助人拍照来感谢吧。
一周过去了,网上的捐助没有消息,冬子有些失望,也许这并不是达到目标的途径。但就在第七天,冬子看到了一笔2000元的捐款,捐助人事先并没有向她咨询任何项目的事情,就慷慨地捐出了这笔钱,这让冬子感动不已,也增加了做下去的信心。
这时又有一位老师告诉她,可以参加一下在深圳举办的首届全国公益项目大赛,让她去试试看。抱着贵在参与的心态,冬子在网上提交了项目申请资料,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多月后主办方竟然通知她的项目获得本次大赛银奖,并邀请她前往深圳参加决赛,最终获得了金奖。
冬子说,自己是一个简单的人,喜欢行走,喜欢文字和影像,喜欢三毛和阿甘。作为一名摄影师,她深深感激自己的拍摄对象,是他们成就了自己的影像。她也希望能通过影像的手段实实在在为他们做些事情,而作为一个非著名摄影师,自己力所能及的也许就是送一张照片,为偏远地区的家庭保留岁月的痕迹,让他们在想念亲人或者被亲人想念的时候能够有哪怕只是方寸的慰藉。
现在的冬子已经顺利完成了“我们在一起”项目,正在忙着为当初给予她支持的网友们制作相册。她说,“也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开始,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继续支持我,只觉得若自己喜欢又何必藏在心里,去尝试了,努力了,尽心了,不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