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并不意味着一切
2013-04-29李前
李前
钱多并不意味着能拥有一切,智慧才最重要。在欧洲,中国投资者的竞争对手并不少,任何一项投资背后都可能有多个投资人在跃跃欲试。如何获得信任,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及以何种方式投资,都是除了钱之外,走向欧洲的必修课。
欧洲人的想法
A CAPITAL创始人兼董事长和执行合伙人龙博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有中国投资者说‘我们能够帮你们进入中国市场时,一下子,房间里的所有人就都开始认真听。”
显而易见,欧洲人愿意被中国企业收购也是有所图的,中国企业背后巨大的中国市场才是他们更看重的东西。中国企业现在急需品牌、技术和渠道,而欧洲人很聪明,即使是在危机泥淖中,也不忘盘算市场。那些优质欧洲公司,更是难啃的硬骨头。而恰恰是这些优质的欧洲公司,能带给中国企业优质的品牌和技术。
实际上,从中国企业这么多年投资欧洲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比较青睐投资那些优质的企业。投资优质企业,获得的回报也是优质的。通过一项投资,中国企业可能从默默无闻,突然名声在外。
而抓住欧洲人渴望开拓中国市场的心理,能增加中国企业投资成功的筹码。不仅如此,投资之后中国企业所表现的出来的经营能力和开拓能力,也将吸引更多欧洲合作伙伴的目光。
少一些的好处
有时候,少有少的好处。大比例的股权收购,往往会引起欧洲企业和员工的恐慌。吉利、三一重工、华为等众多中国企业,在投资欧洲时都曾遭遇过来自当地的阻力。
动不动90%,甚至100%的股权收购,使欧洲人担惊受怕:中国企业是要购买欧洲吗?收购之后,会不会裁员、福利没有变化、管理者是谁等,都是当地监管者和企业员工比较关心的问题。由此,阻力可想而知。
而现在,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更具有智慧。A CAPITAL分析指出,2012年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少数股权收购增长迅速。这是因为中国企业意识到,即使在中国很有名气,在欧洲也并不一定为人所知,大股权收购很难获得信任,特别是在一些敏感的领域,而一口吃个胖子未必是件好事。
为防止监管机构阻止导致收购失败,更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少数股权投资,比如长江三峡集团向葡萄牙电力公司的小股权投资、潍柴动力向德国叉车制造商凯傲集团的小股权收购等,都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当然,并不是说大比例股权收购不好,而是要考虑自身需要的是什么、所在领域,欧洲的监管程度,当地的税收、法律、劳工制度等一系列因素之后,来决定投资方式。大股权投资之后,如何实现融合和互补,如何管理好欧洲公司和员工,如何吃透当地的税收和法律,以及如何扭亏为盈,都是考验中国企业能力的一道道坎。
欧洲是一块投资宝地,去投资时,不要只带着钱。不妨去细细理解这个市场的文化底蕴和经营理念,如春风化雨,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