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合与超越:对图书馆2.0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反思

2013-04-29高斌

现代情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图书馆用户信息

高斌

〔摘要〕图书馆2.0的概念源自Web2.0,受到谷歌等商业力量影响,重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缩短图书馆和用户的距离。本文旨在对图书馆与谷歌图书对用户信息服务的竞合,进而指出若将图书馆2.0的使用局限于技术,则易落入技术垄断的泥沼;其超越之道在于回归以人为中心,关注提供知识、凝聚社群与终身学习等核心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2.0;竞合;技术导向;技术垄断;以人为中心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10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7-0047-05

Co-opetition and Beyond:A Reflection on Public

Library in the Era of Library 2.0Gao Bin

(Library,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Library 2.0 is inspired by the idea of Web 2.0.Influenced by the commercial forces like Google,it valued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in order to reduce the gap between libraries and users.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o-opetition between libraries and Google Books to further contend that if the use of Library 2.0 was only oriented toward technology,it might be trapped in the myth of technology.To move beyond the entrapment,Library 2.0 should evolve around humanity,and put emphasis on the human-centered core values such as knowledge supports,community cohesion,and lifelong learning.

〔Key words〕library 2.0;co-opetition;technology-oriented;technology;human-centered

随着信息社会未来发展,信息素养强调人们都应具备判别信息需求,以及在文化和社会关系中查找、评估、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由此终身学习成就“个人、社群和国家的目标并协助所属机构面对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挑战”[1]。尽管目标远大,强调个人信息能力与国家发展相关之余,却怎样在公共图书馆落实这些目标有所帮助,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大洋彼岸开始兴起“图书馆2.0”,此概念发展于Web2.0、改变了社会成员信息使用习惯,图书馆界应思考该如何来应对这个潮流。英国图书馆系统整合商Talis出版《图书馆2.0》白皮书直言:“图书馆的信息提供者王冠正在滑落,与亚马逊、谷歌等运用网络为基础的服务相比较,图书馆则显得过时”。它们提供“高品质、易于使用和发现信息的方法”,用户上网便可获取大量信息;图书馆必须应对“网络链接的生活方式”与对信息“自由/免费的需求”[2]。

“图书馆2.0”提出后,用户善用信息技术获取、创造能力不可或缺。图书馆应满足需求,甚至使之成为参与者,在其终身学习过程中搭建知识平台。此技术既是背景也为核心,这不仅是图书馆2.0的主要元素,更是达成该目标的最好工具[3]。然而问题在于,大家信息需求未必全指向图书馆,专心技术创造的服务,对读者来说仍有心理落差,况且技术是图书馆实践社会使命的工具,手段与目的不可混为一谈。所以,“图书馆2.0”可能充满了伪善,所谓的概念更是搞错重点,因此并不认为公共图书馆是人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或寻求信息时的首选,它只是尽力满足人们信息需求。

不同论述凸显“图书馆2.0”概念分歧,同时也点出图书馆界对其不同认识。从古迄今,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储存流通、分类编目和提供学术研究资源,其角色功能与专业性不曾衰减。然而外在的技术浪潮确实对它产生冲击,2008年大英图书馆与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发布调查报告指出:“谷歌时代”极度仰赖搜索引擎,有89%的大学生以此进行信息搜索,而且相较于使用实体或在线图书馆的经验,对前者评价可谓“近乎完美”;虽然大学生仍会上图书馆,却比例却愈来愈低[4]。因此不能忽略用户对信息内容使用、修改和流通的需要逐渐成为趋势,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对于博客、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各种平台与素材内容,其信息搜索和使用方式已和以前大不一样。是以本文认为“图书馆2.0”所引发反思,不在怎样定义类型,而是从时代差异现象产生的,关注与图书馆功能产生“竞合”的机制,特别是“谷歌”搜索引擎,近年所推出“谷歌图书”、“谷歌学术”,与图书馆既有服务重叠,那么从“竞合”角度其意并非相互取代、而在价值互补,进而思考“技术导向”的工具使用对解决问题的帮助与限制,以超越技术垄断。

1图书馆与谷歌的竞合

“图书馆2.0”概念脱胎于Web2.0,Web2.0被解释成“企业网站用以和用户互动、分享知识与信息”的“参与者架构”,以及“网络平台”的“策略定位”[5]。换言之,Web2.0强调用户参与,其经验或意见可通过网络平台与企业互通,而后者也能从中撷取群体智慧进行创新,并提供更优化的服务。

竞合与超越:对图书馆2.0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反思1.1谷歌:Web2.0的标杆

以网景和谷歌为例,来对比Web1.0和2.0。网景是1994年上市的网络浏览器,其产品开发策略旨在将浏览器变成商品的获利模式,很快就不敌微软把操作系统与IE结合销售策略,到1998年被美国在线收购。至于1996年成立的谷歌,一开始就定位成是网络应用,不销售软件,却使用户直接或间接地向其服务付费。谷歌搜索所用的网页排名虽有复杂运算逻辑,其类似文献索引概念,让用户进行资料搜索与阅读时,把每次点击链结当成对某议题或页面票选;用户无偿地从中获得检索结果,但同时也协助对每个网页内容重要性进行排序,参与人数越多,越能提供符合多数人需求的检索结果。

因此在Web2.0时代,软件的价值与其能对资料进行管理的规模和动态性成正比,所以谷歌了解用户所需,并提供完全对应的信息。既全面收集所有关键字查询,更提供个人专属页面以记录信息足迹。当检索越有效率,用户能够点击和浏览的页面就越多,也就相对能够收集和分析何种信息具备商品价值,同时给予专属个人化信息服务。谷歌最杰出的创新,首先是其搜索演算法,其次则是植入广告的拍卖系统,这为公司创造极大收益。当用户借此搜索工具进行检索,面对大量信息时,很少有人会留意信息有无能力过滤,也不在乎所列结果暗藏许多广告信息。谷歌除将分散于汪洋网海的信息聚拢在屏幕狭小方框内,创造时空压缩错觉外,还试图将全世界书籍数字化。建立全球图书馆对读者和作者而言,所产生的影响不只在个人信息素养或市场经营层面、而成为图书馆所面对的新课题。

1.2谷歌的伟大计划

谷歌在2004年12月宣布将对主要研究的五个图书馆的书籍数字化扫描,使其内容可被检索,一个全球图书馆将实现。该项目媲美人类登月的活动,当时命名为“谷歌出版品图书馆计划”,与纽约公共图书馆、以及密西根、哈佛、丹佛、牛津等大学图书馆合作,目的在建立全球所有图书的完全索引,让用户能在线检索阅读。

脱离纸本而漂浮于超链中的文字与页面,就像网络四散通往其他文本。这对用户的好处是在任何一部电脑前,按下键盘即可穿古越今、网罗文献;但缺点在于个人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都靠自觉性,忽略知识积累。而且快速大量的浏览能否积累成具有深度的见解犹在其次,更为关键的,从此我们可能再无能力完整阅读书籍,对每个字词意义的好奇,使我们就像“注意力缺陷障碍”(ADD),陷在无数链结中无法解脱。

此举会对用户知识积累造成何种影响,则不是谷歌所关切的,技术能带来何种效益才是重点。对于“谷歌图书”作为,图书馆界同样反应两极化。前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主席M.Gorman就认为此举是把书籍“原子化”,将书籍化成段落与句子而去除关系,实际上并无意义,因为读者要了解书本立论依据,得花时间心力深入文理,可是谷歌却简化为关键字输入,虽可能找到惊人数量的参考资料,可是分立的字词语意能否一致却是另一回事。不过,最早参与谷歌计划的密西根大学图书馆员J.P.Wilkin却持相反意见,图书馆的收藏不只是书籍,而是用户与信息的联系。我们虽有相当多的电子资源可供用户使用,但出人意料的是来图书馆的人数却持续增加,停留时间也更久[6]。

由此看来,谷歌与图书馆的纠葛并非孰存孰亡的游戏。谷歌既无建立“全球图书馆”能力、其志也不在此,2010年推出“电子书服务”就可看出书籍销售才是主要经营目的。可是话说回来,提供用户信息服务正是谷歌与图书馆功能重叠之处,谷歌仰仗图书馆提供藏书转化成数字商品,图书馆则借谷歌接触多样化使用群体而给予服务,彼此既是竞争又是合作。

更进一步来说,当面向新时代用户信息搜索方式的改变,竞合提供的不是两败俱伤的双输思维,有时双赢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而欲达此目的,便得思考如何互补。

为具体勾勒出互补关系范围,在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价值网”须引入“用户”、“供应商”、“竞争者”与“互补者”4种角色(见图1),以思考其交互影响的关系。

价值网的垂直面是用户与供应商,两者是对称性角色,

图1图书馆的价值网

创造价值的重要性不分伯仲。对图书馆而言,前者是服务的使用对象、故广义来说社会大众都属于;而后者则是图书馆提供服务来源,如出版社、数据库的提供者、开发图书馆信息系统的系统业者、乃至国家行政部门、或者图书馆内部职员,都视为供应商。对图书馆评价是由用户向供应商流动,所以顾客至上被奉为原则。不能忽略的图书馆服务恰恰是由供应商向用户反向行之,故供应商意见也应该受到重视。

价值网水平面是竞争者与互补者,两者扮演的是镜像角色。基本上,竞争者和互补者同样都对参与者提供资源,差别是前者会降低图书馆的吸引力、而后者是加强。所以若从提供信息服务过程观察,当顾客关注信息查找的便利性时,“谷歌图书”便成为竞争者,而博物馆、档案馆、或某些专门图书馆则是互补者。价值虽由顾客开始向各个参与者流动,并不代表角色固定,相同参与者在价值网中扮演多重角色是常态。

要扭转图书馆与谷歌竞争局面,首先得了解自身附加价值。毫无疑问地,谷歌强项在于速度与庞大资源,供顾客易用、便利与互动服务;不过图书馆精于知识的准确性与深度,这对某些期望降低摸索时间、获得专业建议的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其次则是尝试改变,数字化是书籍阅读形式的选择之一,但不代表纸质印刷从此被取代,因此图书馆可考虑提供电子书以扩大服务范围,同时借助谷歌搜索链结到图书馆,将其转变为服务的互补者。最后要注意的是,图书馆有其公益性,运用数字技术意义在于馆藏、服务与信息整合,并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用;但谷歌看重商业利益,不管开发出来的技术工具有多令人惊叹,但引擎找书永远不会比公司获取利润的速度快。企业对数字化图书的热忱,最后是由它们的利润决定。

2超越技术垄断

借由图书馆与谷歌竞合局面,旨在转换“图书馆2.0”的印象。早年定义强调“无所不在”、“没有障碍”、“邀请参与”、“运用弹性优质系统”等原则,尊崇“技术导向”,能否符合大众需求或考虑符合图书馆资源基础,尚待商榷。至于所勾勒的“用户为中心”、“提供多媒体经验”、“丰富的社交性”与“共同创新”等要素,虽凸显用户经验分享与互动,却未深刻思考技术和人之间关系,特别是文中指出运用博客与维基、社交网络、标签、RSS种种技术[7]。严格说来,营利是企业擅长的。我们意识到新技术的利弊不会恰好均等,有赢家就必输家。那么面对许多以技术为尊者夸夸其谈,“图书馆2.0”不应困在“用或不用”的二元框架,而是回归“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哲学——即在满足社会各阶层需求前提下,超越“技术垄断”。

2.1技术垄断文化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者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对技术与人类文化的探究,颇值得借鉴。他指出文化可分3种形式:第一种“工具使用”形式,技术并非独立自主,而是遵从社会或宗教系统的管辖,因此像工匠打磨刀剑、犁田器具,或窑工制作陶瓮水缸,工具实质用途与文化世界观高度整合;第二种“技术统治”,工具扮演了文化思想世界的核心角色,一切皆须让路于工具发展,社会和符号象征世界开始增加对其发展的需要,所以望远镜打破了“地心说”的神学宇宙、印刷术助长书本普及,机械化商品生产与经济发展使工具开始攻击文化,并企图取代;至于第三种的“技术垄断”,可通过泰勒(Taylor)的《科学管理原则》的思想勾勒出预设情况,这包括:“效率是人类劳动和思想首要目标;技术运算优于人类判断;人类判断受困于松散、模棱两可和不必要的复杂而显得不可信赖;主观性是清晰思维的障碍;无法测量的既无存在必要也无价值;公民事务最好由专家来指导管理”[8]。

技术发明当然为解决问题而生,但其隐含的工具偏见却非总是一目了然。若说印刷术打破修道院支配的知识体系,却也促成报纸、书籍等传播媒介成为新的知识象征,但面临电子媒介挑战,前者隐含的线性、序列理解方式,也逐渐被图像、跳跃叙事方式影响。可是根本问题在于技术垄断是种文化状态,也是种心态。这是将技术神化,也就是文化在技术中寻求认可、获得满足并且接受其指示。那么当电脑开始以汇流姿态、整合各种形式内容时,信息浮现成为一种标示社会的特征,作为知识前沿的图书馆,也不得不思考数字化。因为通过电脑管理,完全符合泰勒的预设。因此也无怪乎Cushing Academy 这所美国学校,率先将超过20 000本藏书扫地出门,校方认为“书本是过时技术,就像古代的卷轴”,因此将传统图书馆改建为学习中心,购置液晶电视、咖啡机、电子书阅读器、电脑,我们将建构虚拟图书馆让学生可接触数百万本的书籍[9]。

现实例子投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部分人热烈拥抱电子数字技术,那么图书馆可能就像超大型的星巴克,用浓浓咖啡香和无数电脑摆满公共空间,而主要馆务工作则转变成煮咖啡、排解信息设备问题以及提供在线咨询;另一部分人则是竭力拥护传统印刷技术,不断地扩充馆藏、设备与空间,企图建造类似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笔下的通天塔图书馆(The Library of Babel),却仅能吸引有限的用户上门[8]。不论走向何方,看来都前景堪忧,因为“技术歧视”是技术垄断所导致最严重的危险,后者还助长它;同时技术垄断也助长麻木,使人看不清在获得新技能过程中所遗失的东西。至此,不妨回头再看“图书馆2.0”所强调的:“社交网络提供图书馆与顾客之间新的机会,让信息更平易近人”[10],当用户有信息需求时,通过社交网络向馆员询问,会更有效率、获得更清楚解答吗?而维基,百度百科作为协作工具,可以让图书馆员有效沟通、集体工作并创造动态内容,也可能形成另类负担,又或者延长工作却压缩品质?大家参与产生的信息能是用户所需答案吗?另外,类似谷歌的搜索引擎,让用户每次检索转变成大数法则,甚至提供较个人化服务,图书馆有无办法创造类似功能?结果能否契合所需,又或者是在无法获得专业咨询下、退而求其次的接受?诸如此类,皆是对“技术导向”的质疑,不过技术垄断时期我们受生活驱使,追求方便的信息,但却不会追问为何目的、有何限制,我们既不会思考、也不习惯提问,所以无数的即时动态信息从网络铺天盖地而来,就连图书馆也得赶上这波潮流,因为鼓吹者强调这是项简单易用但却非常有力的工具,能为用户定制信息,并持续获得他们所感兴趣的素材与服务。

2.2从“以人为中心”出发

“图书馆2.0”确实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只不过更适切说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因为若从技术关系思考人的问题,很容易落入工具理性而不知道。甚至将焦点放在理想化的“用户”,忽略大多数“人”。这可从网络调查机构Forrester Research资料略窥端倪,2010年美国的成年人网络用户仅23%属于内容的“创造者”、欧盟地区则只有14%;绝大多数为从事阅读浏览“旁观者”(美国的比例为68%、欧盟是54%)[11]。先不论“创造者”比例偏低,我们常误以为网络信息的流通撷取,就能转化为有用知识,实则不然,化学家兼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指出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两者,能在线讨论呈现的极大部分皆为显性知识,可是若缺乏隐性知识配合,便会造成理解上的缺失。因此期望有限的“用户参与”带动知识分享,虽有一定意义,却可能效果有限。况且有赖图书馆服务者,也不都擅长信息技术,那在回答问题时,是否得再罗列相关指南供其参考阅读?

尽管如此,也不应以片面的“技术无用论”否决一切,根据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确定“促进信息技术发展和电脑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使命之一,只不过技术使用当以人为主体、也应以现有服务功能为基础,那么“图书馆2.0”要思考的价值核心,在于作为提供知识场所,要满足的是不同阶层群体阅读需求。即使新时代信息搜索都以网络为主,书籍数字化也渐成趋势,但变革伴随着契机,数字化意味信息能在线能广泛传播,也不至于因一人使用而产生垄断。首先,“谷歌图书”既为图书馆合作伙伴,那除了共同致力于扫描工作,也应善用其搜索功能转变为竞争的“互补者”,目前谷歌虽可提供书籍与就近典藏图书馆,但主要页面仍以网络书店为主,图书馆信息并不显著。第二,当人们走向图书馆借阅馆藏,说明对信息有高度需求,数字化可让读者在纸本之外有不同选择,并避免无书可借窘境,而有些已失版权保护或具历史意义珍贵文件,甚至可考虑借数字形式在线广泛流通,扩大信息分享。第三,馆藏借阅应提供参考资料,此虽老生常谈,然而对比目前查询系统仅显现关于该书或作品的书名、作者/出版商、索书号等制式化信息,“谷歌图书”列出文字云、或者网络书店推荐相关书籍作法,也可考虑参照。

其次,图书馆也可作为凝聚社会群体的场所,故关注范围应从馆务,扩及面向各阶层成员、提供知识与协助解决问题。1997年英国图书信息委员会发布报告《新图书馆:人民的网络》,文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协助人们利用和提升新科技能力的理想媒介”,并且定位“对社会的价值,即在于成为地区知识中心”[12]。因此技术功能扩张之余,该思索如何实践共通价值,那么类似“社交媒体”、“即时信息”的工具应用,即可思考以群体关系基础而向外延伸,特别当初因应阅读推广活动而成立的读书会,能借此产生虚实人际情感互动,进而促成小群体间阅读经验分享,远则扩大成为改革信息获取的能量。

最后,强调图书馆是终身学习的场所,呼应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所宣示:“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换言之,当前图书馆所处的信息流通环境错综复杂,既受类似谷歌等充满商业意图的力量影响,还得与非商业性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博客等知识含量参差不齐的数字平台角逐,以及传统资料库、出版商动辄借法律主张产权保护,昂贵订阅费用限制了深入服务可能。此亦无怪乎“谷歌时代”重视搜索引擎所给予的答案,方便使用,满足用户“有限的”自由,至于信息准确与否反为次要。基本上,要期望企业营利转化成公共目的,无异望梅止渴,社会大众的“终身学习”若委由其负责,估计难以乐观。那么现有Web2.0技术不仅可为馆际与跨国串连信息框架,全球公共图书馆合作体系下的资源流通共享,以及专业人士运用信息分享平台,将有利于创造一个更丰富与公益的信息环境,进而应不同社会成员需要,帮助持续不断的自我学习[13]。

3结语

从“提供知识”、“凝聚社群”与“终身学习”三者来定位公共图书馆并非伟大创见,只是与其将“图书馆2.0”通过技术关系摆在一起,设想如何利用工具拉近图书馆与大众距离,倒不如思考从现有资源基础与人的角度发展改变动能。因为若依以前的方法,图书馆始终存在束缚,商业力量一旦开发新工具或服务,就得随之升级,由此伴随教育培训与资源投入,是个不见终点的无底洞。然而时至今日,公共部门对图书馆预算越来越紧缩,精确成本和利益平衡是主要考虑,那么该如何取舍,全赖公共图书馆彼此间合作,可先运用社交媒体、博客等诸多技术,以及实体相关会议讨论,由底层促成凝聚共识与对话交流,再通过社会政治活动诉诸公民参与,动员政府力量,图书馆既有绝对合理性,也应为公共建设而有所作为。

另外,上述观点并非排斥或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对抗,而是试图将其角色转变为“互补者”。无数类似谷歌、亚马逊、数据库或出版商,由于盈利原因使其必须维持对利益的追求,正基于此,而对某些技术和知识带来卓越创造力。为避免“双输”困局,图书馆思考相互合作关系是必然的,只不过前提不是为某个商业公司带来巨大利益,而是为提供最大多数社会成员更为丰富多元的服务,并让知识可以跨越种族阶级、国家疆域自由流通。

参考文献

[1]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C].http:∥www.ifla.org/en/publications/beacons-of-the-information-society-the-alexandria-proclamation-on-information-literacy,2010.

[2]Chad,K.& Miller,P.Do libraries matter?The rise of library 2.0[EB/OL].Birmingham,UK:Talis,2005:4-8.http:∥www.capita-libraries.co.uk/downloads/whitepapers/DoLibrariesMatter.pdf.

[3]Casey,M.E.,& Savastinuk,L.C.Library 2.0:A guide to participatory library service[J].Medford,NJ:Information Today,2007:6.

[4]Rowlands,I.,Nicholas,D.,Williams,P.,Huntington,P.,Fieldhouse,M.,Gunter,B.,…Tenopir,C.The Google generation:The 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J].Aslib Proceedings,2008,60(4):290-310.

[5]OReilly,T.The architecture of participation[EB/OL].http:∥oreilly.com/pub/a/oreilly/tim/articles/architectureofparticipation.html,2004.

[6]Gorman,M.Google and Gods mind.Los Angeles Times[EB/OL].http:∥articles.latimes.com/2004/dec/17/opinion/oe-nugorman17,2004.

[7]Maness,J.M..Library 2.0 theory:Web2.0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braries[EB/OL].Webology,2006,3(2).http:∥www.webology.org/2006/v3n2/a25.html.

[8]Postman,N..Technopoly: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M].NT,Vintage Books,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1993:24,51,120.

[9]Abel,D.Welcome to the library.Say goodbye to the books.The Boston Globe[EB].http:∥msl1.mit.edu/furdlog/docs/bglobe/2009-09-04bglobecushingbooklesslibrary.pdf,2009.

[10]Mathews,B.S.Library 2.0 and beyond: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tomorrows user[M].London,Libraries Unlimited inc,2007:75-89.

[11]Croteau,D.,Hoynes,W.,& Milan,S.Media/Society:Industries,images,and audiences[M].London,UK,Sage Publication Inc,2011:81.

[12]UKOLN,New library:The peoples network[R].http:∥www.ukoln.ac.uk/services/lic/newlibrary/,1997.

[13]Vaidhyanathan,S..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and why we should worry)[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202,205-206.

猜你喜欢

图书馆用户信息
图书馆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飞跃图书馆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