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90后大学生信息认知风格的实证研究
2013-04-29王欢祝阳
王欢 祝阳
〔摘要〕90后大学生的成长打着网络时代的烙印,网络渗透到学习、生活、交往和娱乐等方面,该群体早已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悄然改变着该群体的信息认知风格。基于对“认知过程”与“信息方式”概念的认识,依托342份调查数据,分别从对网络自身的认知、对网络影响的认知、对网络信任的认知3个层面,剖析90后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方式。重点解析了整体型与分析型、形象型与语言型、齐平型与尖锐型、场依存与场独立4类认知风格。采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探索了90后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概况与影响因素。
〔关键词〕网络;90后大学生;信息;认知;风格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03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7-0012-06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Age Information Cognitive StyleWang HuanZhu Y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Abstract〕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growth imprint Internet age feature,network penetrate to learning,living,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the groups have long been accustomed to getting information from network,which quietly change the groups cognitive style.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processes and“Way”and relying on 342 survey data,the paper analysed post-90s students network cognitive style,from the aspects of network cognitive,network affect,and network trust.The paper analysed four types of cognitive style:integral-analytical,image-linguistic,flush-incisive,field dependence-field independence.With methods of descriptive analysis,analysis of variance,correlation analysis,non-parametric test,the papers explore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ve style overview and influence factors.
〔Key words〕network;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information;cognitive;style
90后大学生是指出生于1990年之后并且接受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学生群体。90后大学生好奇心强,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生活方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高校是中国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阵地。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充足的自由空间,网络空间由“另类”转为“日常化”,上网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构成现实行为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网络以时空压缩与时空延展并存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和知识场域,对90后大学生的知识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
认知心理学家D.Dodd等认为,认知包括适应、结构与过程,认知即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判断、推理、问题求解、学习、想象、概念形成、语言使用等相关活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信息认知方式呈现新的特征,思考该问题,助于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完善,为相关部门针对问题灵活应变与科学管理提供借鉴。
1实证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定性研究方面看,查阅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认知学等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实证定量研究方面看,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和对象抽样,采用合理的调查方式和调查工具,并对结果进行全面处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从衡量认知的维度出发,设计单项选择题,旨在了解90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与行为的认知;从认知风格类型的角度出发,设计具体的情境,采用“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差不多”、“4-符合”、“5-非常符合”的5级打分选项,计算每类题目的平均分,判断所属类别的认知风格。
调查涉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三峡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34所高校的在校学生,根据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原则,确保样本反应问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次调查以网络在线填写方式为主(www.sojump.com/report/1279668.aspx),本报告将研究对象范围缩小,在回收的1 000份问卷中,90后大学生的达到342份。其中男生188份、女生154份,大一121份、大二60份、大三72份、大四49份、研究生40份,理科专业217份、文科专业125份。对收集得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和整理,运用SPSS16.0、EXCEL等统计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网络时代90后大学生信息认知风格的实证研究290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方式的认知分析
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其著作首次提出“信息方式”的概念[1],将信息方式概括为以电子媒介为传播途径、建立在语言学和符号基础上的交流方式。“虽然每一个社会都包含着一种信息方式,伴随着高速发展了的技术的当代社会是以一种全新的信息方式的出现为特征的,而且这些社会中的信息方式预示着社会构型的巨变。[2]”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信息传播范围扩展、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丰富,增加了信息的交互性,个体不再局限于信息的索取,更有意识地去表达和交换信息。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美国心理学家G.A.Gilbert认为:认知是一个人了解客观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包括感知、领悟与推理等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个体心理活动是个整体,是认知因素(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和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的辩证统一,需考虑情感偏好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Norman模型(图1)指出控制系统和认知系统之间是情感系统,感觉输入与运动输出都与控制系统相联。
从本能的感知信息,到有意识地认知、存储信息,再到积极地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认知的进化与根本性转变。对信息“质”的真伪、准确与否的判断使信息认知一方面,对信息“量”的不足与多余、充足与过剩的控制是
图1Norman模型
另一方面[3]。通过认知系统加工,情感系统参与和过滤,实现对控制系统的影响: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
网络信息方式的认知,是指个体依托网络获取和传播信息时,知觉、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偏好和态度。网络信息已成为信息方式的主体,90后大学生已从过去单纯依靠书本或印刷为主要的信息方式转变为依靠互网络等数字媒体。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信息方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方式,对其信息接受习惯和认知方式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网络时代的开放度高、随意性强,加剧了信息社会的复杂度,弱化主体的自律意识并干扰认知能力水平。从对网络自身、对网络影响、对网络信任的认知,分析90后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方式。
2.1对网络本身的态度
如唐·泰普斯科特所言:网络时代正在迎接数字革命的到来,接受数字革命的洗礼,这场革命彻底改变当前社会所有的倾向。所谓的网络态度,是指建立在道德观与价值观基础上,对网络的评价及行为倾向,由内在感受、情感与意向的三方面要素构成,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加深对网络的感受,产生喜恶的情感并强化某种意向。以数字化存在的多媒体信息为内容,以实时性、快捷性、交互性、非线性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为基础,以接触感官的多重性、虚拟实践的现实感为特征的信息形态,90后大学生潜意识里已对网络本身形成认识。在对使用网络新词的态度:6%的表示不会用、23%的很少会用、8%的表示无所谓、46%的有时会用、17%的会经常用,表明多数对其态度是正向的。
2.2对网络影响的认知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种媒介,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上,媒介发挥着塑造和控制作用。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网络进入社会流程后对社会成员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网络娱乐舒缓学习生活的压力,是情绪释放的平台;作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丰富的资源拓宽视野,助于知识结构的新建构;新型的人际互动模式使归属感的实现成为可能,加快社会化的进程;网络联结实质是人脑与人脑的联结,单位个体间的交流碰撞能擦出创新的火花。作为“双刃剑”,网络兼具负面性: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侵害、信息鸿沟。通过网络对现实沟通有何影响的结果分析,90后大学生已意识到网络对现实沟通产生冲击,部分学生已意识到负面冲击的存在,自我反思网络这种新型社会化工具的裨益与害处是极其必要的。
图2网络对现实沟通影响认知
2.3对网络信任的认知
McKnight提出网络信任理论模型[4],引入外界环境因素,重点区分信任信念和信任意图。信任意图是指尽管可能出现不好的结果,主体仍愿意依赖关系人的意志选择行为;信任信念是信任主体认为关系人是有能力、善意的、诚实的和可预测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模型认为,信任主体的信任行为由主体的信任信念和信任意图进行控制的,主体自身表现会受到个体信任倾向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图3McKnight的网络信任模型
信任分为人伦信任和契约信任,以特殊情感为基础而确认的关系视为人伦信任,以契约(或明或暗)和法律准则为基础和保证而确立的关系为契约信任。网络过滤掉非言语交流信息与社会身份信息,模糊对人际信任的认知。信任建立在虚拟环境基础上,弱化人际信任。似乎陷入到一种人际交往怪圈:不信任网友,但又渴望与网友交流,从而陷入矛盾,通过撒谎的方式来保护自己,9%的表示网络聊天中尽量不说真话、67%会偶尔说谎、7%会经常说谎、17%的从不说谎,体现出对网络交往的不信任感。信任主要建立在道德自律层面,难以避免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
390后大学生的信息认知风格解析
认知风格亦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和一贯的方式(Tennant,1988)。认知方式位于能力和人格的交叉点上,又独立于能力和人格,控制个体对事件的反应和经验的思考方式,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很少表现出变化(Riding,1998)。
以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为参照框架,Miller研究了认知风格对记忆、注意和推理过程的影响,提出了认知加工模型[5](图4):垂直维度代表在认知加工中的不同阶段,即感知(模式识别和注意),记忆(表征和组织)与思维,在每一段都能识别出不同的认知风格。
图4Miller的认知加工类型模型
Grigorenko和Sternberg以认知为中心、以人格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维度划分认知风格。以认知为中心的观点侧重基本认知过程的风格特征,以场依存——场独立与冲动型——思虑型两种分类影响较大。以人格为中心的观点侧重认知风格在人格中的反应与作用,以心理类型论与能量理论为主。以活动为中心的观点侧重对认知风格的动态认识,以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影响较大。基于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质,重点研究以下4种类型的认知风格。
3.1认知风格类型解析
3.1.1整体型与分析型
Riding和Cheema提出的认知风格聚合模型,从整体——分析与言语——表象两个维度分析,实现学术界对认知风格研究的突破。整体型的人倾向于领会情境的整体,重视情境的全部,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整体;分析型的人倾向于把情境看成是部分的集合,把信息组织成轮廓清晰的概念集,倾向从各个局部把握联系。整体——分析维度与结构和控制有关,学界探索此类认知风格与行为的关系:Wigley发现整体型学生的精神病性分数显著高于分析型学生分数[6];Burton发现此类认知风格与不当的行为如言语打岔、干扰他人、攻击等存在显著关系[7]。
3.1.2形象型与语言型
形象——语言型是认知聚合模型的另一维度。形象型的人在思维的过程中倾向于以表象的形式来表征信息;语言型的人思维过程中倾向于以“词”来表征信息。基于形象——语言维度,学者进行深入研究:Harvey(1961)提出抽象化——具体化的认知风格,即个体对抽象化水平的偏好能力;Paivio(1971)、Riding和Taylor(1976),Richardson(1977)提出语言化——视觉化的风格,即按照表征知识和思维过程中使用语言或表象的策略程度。
3.1.3齐平型与尖锐型
Holzman与Klein于1954年提出齐平——尖锐型[8],衡量的是个体将信息迅速内化到个人记忆中表现出的差异。齐平型个体下意识排除差异,关注的是相同之处,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模糊对象间的差异。尖锐型个体偏好寻找差异,倾向于记忆事物间微小的差别,甚至夸大差异。
3.1.4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Witkin通过镶嵌图形测验发现环境的独立程度与记忆、思考、学习、交流、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Ellis、Skehan、Brown、Chapelle等国外学者与朱中都、洪云、光锋等国内学者对以认知为中心的场独立——场依存的认知风格做过诸多研究。所谓的“场”指周围的环境,泛指能够从中感知到相关环节的思想、理念和感情。场依存者倾向根据外在的社会参照确定行为和态度,表现为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场独立者倾向参照内在来确定行为和态度,表现为对抽象的理论更感兴趣。从认知角度看,场依存者把整个环境看做是联合的整体框架,很难将个体从整体中分离;场独立者善于从复杂的背景中识别出独立个体,分析某要素不受相关要素干扰[9]。
3.2实证结果探讨
基于对上述4种类型认知风格的深入分析,采用5分制对特定情境打分,分别计算每类情境的平均分,根据分值高低对认知风格强弱倾向归类,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归纳上述数据,分析得出90后大学生信息认知风格的基本情况:
(1)分析型认知倾向学生明显多于整体型倾向的学生,接受海量信息的90后大学生思维前卫、观念超前,思考问题时观点深刻且逻辑严密,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多数学生倾向用分析型思维来认知信息。
(2)齐平型倾向的学生多于尖锐性的学生,说明多数90后大学生更在意信息间的差异,更倾向将内化的信息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3)语言型认知倾向的学生明显多于形象型倾向学生,说明语言比文字对90后大学生更有吸引力,不难理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却不太愿意读书的原因。
(4)多数同学有场依存的认知风格倾向,且不存在强场独立的认知倾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以群居为主,同龄人有相似的阅历、价值观与文化背景,彼此间会相互影响,在认知身边事物过程中,势必会参考周边的人与环境。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而并非单一的,个体针对不同情况或任务选择不同的认知方式。对统计得到的每类认知风格数据进行分布分析(图5),观察值紧贴正态概率线分布,说明每类认知风格都符合正态分布。在每类认知风格中,多数学生分布在综合型认知风格倾向附近,说明90后大学生的认知风格更多元,善于用多种认知方法分析问题。图590后大学生认知风格正态概率分布图
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在场依存与场独立(F=4.994,Sig=0.026)、形象型与语言性(F=5.331,Sig=0.021)两类信息认知风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两类认知风格差异性不明显。斯腾伯格心理自我控制理论认为:认知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形成个人的认知方式,并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由于认知方式是社会化的结果,因此认知方式是可以培养的。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各个年龄段中,这种倾向性与个体的性格、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笔者探索某些因素与90后大学生认知风格存在相关,但相关的显著性不明显,需进一步探索。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影响认知发展有3个经典因素,即成熟、物质环境、经验与社会环境的传递,皮亚杰在此基础上,提出第4种因素:平衡化因素,也称调节因素。定性分析影响90后大学生认知风格的因素。
(1)成熟因素:成熟是指在遗传程序控制下,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逐渐发育成长的过程。皮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对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智力必然依赖一定的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基础,成熟不是决定条件,只能决定某一给定阶段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90后大学生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完成,感知、动作、语言等初级心理机能已形成;90后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处理问题容易冲动,思维方式更感性,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受环境因素与成熟因素动态交互的影响。
(2)经验因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形成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物理经验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抽象过程从客体本身引出的,逻辑数理经验产生于主体客体所施的动作及协调。90后大学生主要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经历的事情少,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是片面不完整的。尽管已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但在社会价值的是非判断上仍存在误区。经验多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认知,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社会生活、教育、学习及语言等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于政治、经济、文化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生活条件和社会大环境优越,独生子女获得更多的关爱,是改革开放的完全受益者。成长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学习速度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社会环境因素熏陶着90后大学生群体,认知风格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
(4)平衡化因素:生理成熟因素、经验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协调和调节,构成了平衡化因素,即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利用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同化的表现,结果可能是不成功的,新刺激在被主体同化的认知格式吸纳的同时,会使原有的认知方式发生顺应式的改变。90后大学生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熏陶,结合自身情况,会不断地调节个人的信息认知方式。
4结束语
信息时代,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呈现出新的特征。90后大学生的认知风格随着成长而趋于稳定,形成过程受经验、环境、平衡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实证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的认知倾向符合正态分布,能综合运用认知方式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本文仍存不足之处:在理论方面,对认知方式的认识是抛砖引玉式的,深入其理的程度还不够;在实证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不足会影响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参考文献
[1](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Mark Poster:Critical Theory and Post structurali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30-132.
[3]邹序明.论网络时代的信息认知[J].图书馆:1999,(4):11-14.
[4]McKnight D H,Chervany N L.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an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2,6(2):35-59.
[5]Miller,A..Personality types,learning styles,and educational goals[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1,(11):217-238.
[6]Wigley S,Riding R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style and personality in further education students[J].Personal Individual Difference,1997,23:379-389.
[7]Burton D,Rees C,Sharratt M.Congnitive style,gender and conduct behavior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Research in Education,1998.
[8]李寿欣,宋广文.西方认知方式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9,(1):19-24.
[9]李志雪,李绍山.国内场独立/依存认知风格与外语教学关系研究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65-70.
[10]顾斌.青少年网络认知途径及网络行为分析[J].当代传播,2007,(5):61-63.
[11]贺雯.认知方式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2001,(5):631-632.
[12]史忠植.认知科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圈效用的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13-04-11
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基于移动通信网的手机文化研究”(08JA84000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多元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BJZ2011ZL01);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网络社会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NCET-10-0264)。
作者简介:王欢(1965-),女,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互联网络文化及社会治理,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