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实录
2013-04-29张晶
张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会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运用.
难点: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教师不断设置思维台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猜、折、画、证等探索性活动,自己主动“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引导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的同时逐步向逻辑的合理性推理跨越,这样做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探本求源,让每位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用具】
墨水涂抹后的等腰三角形,直尺,圆规.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实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哪位同学来叙述一下?
生: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师:很好.下面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左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用黑纸遮挡,如图1右所示),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在家试试看.
(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略作思索,然后独立画图.画好以后,同学间相互交流画法,教师在全班巡视,参加同学间的议论,最后请两名学生口答画图的方法.)
生:先用量角器量出∠C的度数,然后以BC为一边,B为顶点画出∠B=∠C(图2略).
生:取BC边上的中点D,用三角板过D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得到一个交点A,连结AB(图3略).
师:很好!刚才我看了一下,同学们大都想出了上面两种画法,第一种方法,用角的相等来画.第二种方法,过一边中点作垂线的方法画.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吗?
生:是.
师:到底是不是等腰三角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板书.)
要判定刚才作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应当加以论证.我们先分析第一种画法,这就是说,在两角相等的条件下能否判定画出的是等腰三角形?大家想一想,在这里已知是什么?求证又是什么?请同学回答一下.
【评析:第一种画法正好可以得出这节课要学的判定定理.第二种画法则是今后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事实基础.据了解,当时学生还有将残余图形对折的第三种画法,而这又是等腰三角形对称的体现.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于初学平面几何的学生来说,选择适当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这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不是由教师给出,而是让学生先凭经验画图,那么画出的图形究竟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产生了问题,然后从问题是出发,得出判定定理.这样做,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状况,因此,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高.】
生:已知:在△ABC中∠B=∠C,求证:AB=AC.
师:考虑一下,这个题目怎样来证明.现在告诉我们的是两个角相等,要求证的是两条线段相等,而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什么方法?
生:三角形全等.
师:图上有吗?
生:没有.
师:那么怎么办?
生:添辅助线.
师:同学们动笔做做看,怎么添辅助线?又怎么证明?把主要证明过程写一写.
(学生认真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待全班学生基本完成证明之后,教师又要求学生相互议论还有哪些不同的证明方法?全体学生对不同的画法很感兴趣.接着,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证明的.)
生:作∠A的平分线AT,交BC于T(图3略).在△BAT和△CAT中,
∵∠BAT=∠CAT,∠B=∠C,AT=AT,
∴△BAT≌△CAT(角角边)
∴ AB=A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师:这位同学添了∠A的平分线,通过角角边来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AB=AC.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过A点作AD⊥BC,垂足为D(图4略).
∵AD⊥BC,∴∠ADB=∠ADC.
在△ADB和△ADC中,
∵∠ADB=∠ADC∠B=∠C AD=AD
∴△ADB≌△ADC(角角边)
∴AB=AC.
师:这位同学是作了BC边上的高AD,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然后得到对应边相等,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作BC边上的中线AM(图5略),用边角边证全等.
∵AM是BC边上的中线,
∴BM=CM……
(这名学生发现不对,停顿不讲了,不少学生纷纷指出她的错误.)在△AMB和△AMC中,∵BM=CM,AM=AM,
∴ ∠B=∠C,
这是“边边角”,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评析:由于这节课利用学生的画图经验导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因此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兴趣很浓.课上出现多种证明的方法,虽然第三种画法是错误的,学生在证明的中途发现问题,但这种错误尝试可使学生吸取教训,增长解题的能力,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少走“弯路”,避免盲目尝试.在这节课上完之后,有学生还提出,不添辅助线的证法:如用反证法,假设AB与AC不相等,根据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道理, ∠B与∠C也不相等,与题设矛盾,所以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学生能想出如此多样的证明方法,可见兴趣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追求和探索知识的迫切性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
师:经过证明我们知道,刚才大家通过画图获得的那个几何例题是正确的.它可以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同学们能不能用语言来正确叙述一下这条判定定理?
生:“有两个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教师板书.)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在没有说明它是等腰三角形之前,能不能讲“底角”?
生:不能!
(教师擦去“底”字,定理变为“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集体朗读课本上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师:课本上讲的和同学们讲的似乎有些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上面讲的等腰三角形是哪两条边相等.课本上讲清楚了,是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所以这条判定定理又简称“等角对等边”.第二种画法能不能判定画出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去考虑.有了这条判定定理,今后我们证线段相等,又多了一种方法,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角相等了,就可以得到边也相等.下面我们一起应用这条定理来研究一些题目,先看第一个题目.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想一想,题设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如何写成已知、求证的形式?
生:题设是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结合这张图(图6)具体说一下.
生:已知:AG∥BC,∠DAG=∠CAG.
求证:AB=AC.
师:这个题目是证明一个三角形中的两条边相等,应该怎样证?
生:只要证两个角相等.
师:题目已知的是∠1=∠2,能不能使已知的两个角和要求证的两个角相等发生关系.思考一下,请同学回答.
生:∵AG∥BC(已知),
∴∠DAG=∠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AG=∠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AG=∠CAG(已知),
∴∠B=∠C(等量代换),
∴AB=AC(等角对等边).
师:很好.这题要证明△ABC的两边AB=AC,其实只要证明∠B=∠C,由已知的角平分线∠DAG=∠CAG,通过平等线性质就容易证出,接下来,我们研究第二个题目.
如图(图7),△ABC中,∠B=∠C,BD=CE,求证:∠ADE=∠AED.这个题目是证明两个角相等,看清∠ADE和∠AED在图中的位置.请同学们画一画、想一想,如何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图7
生:要求证∠ADE=∠AED,就必须有AD=AE;要得到AD=AE同,我是通过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解决的.
师:哪两个三角形?
生:△ABD和△ACE.
师:你用什么方法证它们全等?
生:我是用边角边的方法.AB=AC,∠B=∠C,BD=EC.
师:条件中并没有AB=AC.
生:这在△ABC中由∠B=∠C可得.
师:这位同学根据已知条件∠B=∠C,利用刚才学到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得出了AB=AC,再结合已知BD=EC,∠B=∠C,用这三个条件推出了△ABD和△ACE全等,于是AD=AE,最后在△ADE中用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得出∠ADE=∠AED(教师边讲边板书下列思路).
方法一:
BD=CE
∠B=∠C →△ABD≌△ACE→AD=AE→∠1=∠2.
AB=AC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要证∠ADE=∠AED.可以用等角的补角相等来证.就是先证∠ADB=∠AEC.
师:∠ADB=∠AEC怎么得来?
生:是用三角形全等,就是从△ABD≌△ACE得出.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是:(边讲边板书)
方法二:△ABD≌△ACE→∠ADB=∠AEC→∠ADE=∠AED.噢!还有其他方法.
生: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来证.
师: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ABE和△ACD.
师:这两个三角形为什么全等?
生:因为BD=CE,所以BD+DE=CE+ED,就是BE=CD,加上∠B=∠C,AB=AC,所以三角形全等.
师:对,很好!这位同学先由等式性质得出BE=CD,然后根据∠B=∠C,结合今天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AB=AC.最后利用边角边得到△ABE与△ACD全等,马上得出对应角相等.(边讲边板书下列思路.)
方法三:
BE=CD
∠B=∠C →△ABE≌△ACD→∠1=∠2.
AB=AC
很好!这道题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第一种方法:把∠ADE、∠AED理解为同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有“等边对等角”的思想,结合三角形全等得到.第二种方法:通过等角的补角来证,也是结合三角形全等得到.第三种方法:是把∠ADE和∠AED直接看作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证出.想出的方法很多,能够从不同的途径去考虑.
【评析:这两道基本例题安排得很好.第一道题比较容易做,是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但编排在练习的开头,让所有学生都通顺利完成,由浅入深是必要的.第二道题则进了一层,证明时既要应用判定定理,又要应用性质定理,绕了个弯,而且可有几条证明途径,例如直接从△ABE≌△ACD能简捷地证出∠1=∠2,这又可以看看学生灵活运用以往学过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配置合适的习题,并且有效地利用它们,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独立、积极地进行认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引起注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三个题目:在△ABC中,已知∠ABC=∠ACB,BO平分∠B,CO平分∠C,请同学们自己画图.请同学们想想看,在这张图上,由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导出什么结论?
生:可以得出∠OBC=∠OCB.
师:能不能从道理上说明一下?
生:因为∠B=∠C,BO平分∠B,CO平分∠C,根据等量的一半相等,可以得到∠OBC=∠OCB.另外还可以得到OB=OC,理由是“等角对等边”.
师:好!现在我把这个题目变化一下,大家看清楚.就在这张图上,过O作一条直线EF和边BC平行,与AB交于E,与AC交于F,请同学们自己画图.考虑两个问题:(1)仔细寻找一下,这张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为什么?(2)添上去的这条线段EF和图中的线段EB、FC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的话是怎样一种关系?
(学生各自思考几分钟后,教师要求他们相互讨论,顿时气氛热烈.有些学生认为有两个等腰三角形;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共有5个等腰三角形,还高兴地把自己的理由说给其他同学听.在讨论线段EF时,不同意见更多了,有的说O是EF的中点,因此EF是EB或FC的两倍,还有的说EF等于EB、FC的和……教师在各个讨论组之间来回巡视,并参加一些小组的议论.)
师:讨论到这里,请同学们发表意见.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生:有5个.
师:哪5个?
生:△ABC、△OBC、△AEF、△EOB、△FOC.
师:请你再讲讲理由,△ABC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生:因为∠B=∠C,“等角对等边”,所以AB=AC.
师:△OBC刚才已证过,△AEF呢?
生:因为EF∥BC,所以∠AEF=∠ABC,∠AFE=∠ACB,因为∠B=∠C,所以∠AEF=∠AFE,所以AE=AF.
师:△EOB为什么是呢?
生:因为BO平分∠B,所以∠EBO=∠CBO,因为EF∥BC,所以∠CBO=∠EOB,所以∠EBO=∠EOB,所以EB=EO,同理可得△OFC也是等腰三角形.
师:很好!大多数同学都看出是5个等腰三角形.第二个问题,添上去的线段EF和EB、FC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的话是怎样一种关系?
生:有关系的.EO、FO、EB、FC这4条线段都相等.
师:讲讲理由.
生:有两个三角形△OEB和△OFC中,因为BO、CO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所以∠EBO=∠CBO.∠FCO=∠BCO,因为∠ABC=∠ACB,所以∠CBO=∠BCO,又因为△O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OB=OC,因为△AEF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EF=∠AFE,利用等角的补角相等得出∠OEB=∠OFC,所以△OEB≌△OFC,得到EO=FO,EB=FC,再因为EB=EO,所以EO、FO、EB、FC这四条线段相等.
师:大家听懂没有?这位同学是用角角边证△OEB≌△OFC得出EO=FO,EB=FC,再由EB=EO,证出4条线段都相等的.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请同学们回去思考.除了这四条线段都相等外,还有其他结论吗?噢,他还没有讲完.
生:EF是EB或FC的2倍.
师:很好.四条线段都相等了,EF就是EB或FC的2倍.
生:还有,EF等于EB+FC.
师:对!还可以得到EF=EB+FC.
师:我把这个题目再改变一下,原来∠B、∠C是相等的,现在变成不等,但是角平分线不变,BO、CO还是∠B、∠C的角平分线.平行线还是不变,EF∥BC,再认真想一想,这个图形中还有没有等腰三角形?有的话又有几个?EF和EB、FC之间还有没有关系,有的话又是怎样一种关系?
生:没有等腰三角形.
师:他认为这图上没有了.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
生:有.
师:是哪个?
生:△OEB和△OFC.
师:理由?
生:因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EOB=∠OBC,因为BO是角平分线,所以∠EOB=∠OBC,所以∠EOB=∠EBO,△EBO是等腰三角形.△FOC的道理是一样的.
师:还是有等腰三角形,不过是由5个变成了两个.第二个问题,这条线段EF和EB、FC之间还有没有关系?
生:只有EF=EB+FC这个关系.
师:他认为只有一种关系,在等腰三角形△EBO中,EB=EO,在等腰三角形△FCO中,FC=FO,合起来就是EF=EB+FC.这个题目,从原来两个角相等,变成了不等,但是角平分线和平行线这两个条件没有改变,△EBO、△FCO还是等腰三角形,所以EF=BE+FC的关系还是保持的.
【评析:这道讨论题比前面的两道题目要求更高些.第一,它要求学生能根据已给条件自行推测可能的结论;第二,通过图形的变化、引申,让学生在条件发生改变时观察论证结论的变化.这些做法,可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转换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课后,我们曾以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当堂效果测验.平均分为89.51分,可见适当的变式练习,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解题技能技巧的有效措施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第一,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它与前面我们学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都是同一个三角形中边角间的一种相依关系.即在一个三角形中,边等可以得角等,角等可得边等.今天初步应用判定定理研究了一些题目.第二,这个判定理是同学们通过画图、估计,然后加以证明自己得出来的.在证明定理及应用定理时,同学们都注意从几种途径来思考,得到了多种解法.在第三个练习中,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自行推测可能的结论,而且还能在已知条件发生某些改变时,观察结论的变化,这些都是训练我们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请同学们在平时作业中也要多作这种尝试.(作业略.)
总结:本节课除了前面已经评析过的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以及组织尝试练习等特点外,还采用讲、议、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练习过程、随时回授、调节教学方法,尽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与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