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沟背:创世神话的摇篮

2013-04-29王源源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3年7期
关键词:王屋山创世神彩石

王源源

很早就听过女娲补天的故事,早到似乎和儿时初始的记忆同时存在。但是,从没想到,这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神话,发源地竟离自己如此之近,近得几乎就在身边。

济源小沟背景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位于济源市西北部晋豫交界的邵原镇境内,总面积50平方千米,西与华北地区仅存的原始森林景区毗邻,东与王屋山景区接壤,是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

初夏的一个周末,我慕名来到了小沟背风景区。

小沟背,初听其名,似乎应该是一条偏僻落寞的小山沟。但是不承想,在这个貌似平淡的名字下,处处奇峰飞瀑,怪石兀立,信步其中,领略到的,是回归大自然的妙趣。

整个小沟背风景区由银河峡、鳌背山、待落岭三部分构成。

踏入小沟背的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从大山深处奔腾而出的河——银洞河。说是“河”,其实更像小溪,水不大,也不深,但很清冽,潺潺的,循着山势,一路欢歌,一路蜿蜒而去。河水奔腾跳跃于乱石嶙峋之间,遇坡成瀑,遇洼成潭,潭瀑相连。急流、浅滩、暗河、飞瀑、跌水、幽潭随处可见。触目所及,每一处都是浓缩的精致的风景小品,而这林林总总的无数的“小品”又错落有致地构成了一幅宏大的风景巨作,令人目不暇接。

更奇的是那满沟五色斑斓的彩石。

那满沟的五色石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绚烂而又浓烈,似随意的色彩泼洒,又像刻意的精致彩绘,层叠着、交错着,伴着奔腾而去的河水,向远方延伸。五色石奇在色彩,还奇在姿态。这些彩石大的如楼宇,小的似鸟卵,石裹石,石搭石,奇石与碧水映衬,飞瀑与清流交织,似跳动的音乐又似流动的画卷。

不仅仅是沟底,站在狭长幽深的山谷中仰望,苍天一线,两边群峰壁立,也遍布着千姿百态的五彩石,当地有句民谣说:“天上银河星星稠,地上银河彩石谷。”因而,银河峡又被形象地称为“彩石谷”,谷边的小沟背村则又名“炼石村”,意为这里就是当年女娲补天的炼石场。

有资料说,在7800年前,这里曾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造山运动。也正是在那次洪荒灾难之后,这里成了先民聚居的重要区域和中心地带,被称为“古邵州”。就在这海拔800多米至2000米的高山上,在这10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山水林泉验证了中国神话之源。女娲补天、伏羲创世、黄帝祭天、神农采药,以及断鳌足立四极、斩黑龙以济冀州、共工逃出不周山等古老的传说和神话都发生在这山上山下。

2000—2006年,一大批专家学者来到王屋山中的古韶州,重新挖掘和认知这块神秘的土地。2006年9月18日,王屋山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小沟背成为重要的地质公园。2006年11月20日,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在这里正式挂牌,

遍布小沟背的五彩石佐证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也是王屋山能评上“世界地质公园”的“头号功臣”。在地质学上,这种五彩石叫“砾岩”,巨厚的砾岩层正是地壳抬升的有力证据,据专家考证,这是数万年以前海底的火山喷发形成的奇特景观。

循着流水漫步前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奇石随处可见,小沟背的坦诚和率真初露端倪。悬崖高耸处,一只“孔雀”高挂架上,雀屏下垂一水帘,被称为“凤尾串珠”;山道转弯处,一只“石龟”匍匐于地,水流至此,飞珠溅玉,被称为“灵龟吐珠”,还有“大禹饮马池”、“蝴蝶石”等,姿态各异。

在小沟背这创世神话的摇篮,几乎每一处奇石也都有着神秘的传说。

相传,“点将台”是轩辕黄帝点将收兵的地方,“龙漕凤石”是女娲伏羲栖息沐浴之所,“凤凰岭” 是从天外飞来的凤鸟落栖于此,“太极石”则是混沌开天、伏羲演八卦的见证……

一路前行,因山就势的悬空栈道、朴实典雅的各种小桥、和小沟背的山山水水相映成趣。拾阶山涧,踏足吊桥,走过古栈幽潭,栈道尽头,是溪流清浅的沙滩,有游人挽了孩子的手,如蜻蜓点水般踏了水中安放的一绺石块蹦蹦跳跳地前行,孩子不时的惊叫和咯咯的笑声传得很远,和着飞瀑鸣谷的声音,疑为天籁。

恍然,有一种时光凝固的错觉,好像自混沌初开到现在,这里的一切都不曾为谁而改变。也许,这就是心灵和自然和谐的感觉,也许,这就是脱离尘世繁华的寂静。

有人说,顽石有了水就多了灵气,清泉有了石就有了生命。在小沟背,能够更确切地理解这句话的精辟。是呀,这里是小沟背,创世神话的摇篮,这里有8000年的文明,那就是说,在这8000年来的日日夜夜,这里的流水浸润滋养着女娲补天留下的这些五彩石,这些五彩石也装点着这日夜不息的流水——浸润装点成我们不曾预料过的惊喜,滋养装点成我们生命深处的期待。

溯着峡谷而上,一路观赏着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奇石,一路感受着这山山水水蕴藏的古老的神话传说,不觉已到峡谷深处。山重水复之处,便是整个小沟背的收篇之作——娲皇始祖庙。

庙宇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是后人为纪念女娲在此“炼石补天”而建。站在庙宇之前,回首银河峡和满沟的五彩石,俯拾皆是的传说和故事,无不与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有关,这些传说和故事在此处也越发演绎得淋漓尽致。

眼前最高的那座山峰便是鳌背山,它是王屋山中最高的山峰之一,从华北高原逶迤而来,横空出世,貌似神龟。因山其背平坦如神龟之背而得名。多少年来,鳌背山演绎出了多少神话和传说。据传这里是女娲断鳌足立四极之所,这山便是其神龟的化身。山顶上水草茂盛古木参天,神农在这里尝百草而救黎民,药王孙思邈在此采药行医,所以先人们又把它叫做“药柜山”。

鳌背山有一山岭,名曰“待落岭”。相传当年后羿射日射出的神箭从这里飞过,看上去似落非落。人们为了纪念后羿射日的功德,就把这座海拔1700米的山岭叫做“待落岭”。这苍苍茫茫的大山是华北地区唯一遗存的原始森林,野山、野谷、河道,到处弥漫的是密密麻麻的丛林和数万年来的古树老藤。

待落岭的一处崖壁上,布满了浅黄色的直条状细砂岩,好像大批的泥浆喷溅而成,酷似一大群赤裸裸的泥娃娃在攀岩嬉戏,这就是著名的“娃娃崖”。据传说,“女娲初时揉泥捏人,后来嫌其慢,甩动树枝溅起无数泥点,成就芸芸众生。娃娃崖可作为甩泥造人的依据。”

水的柔情,山的秀美,石的奇韵,置身小沟背,面对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感受着充溢其中的神奇色彩,心情,也沉浸在诗情画意里。自然、历史、文化,都在肆意地张扬和放射,这,就是演绎中华创世神话的小沟背,这里永远充满着神奇,到处是中华古文化的写照。

猜你喜欢

王屋山创世神彩石
王屋山大葱特色产业发展与对策
陆上丝绸之路
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
美石鉴赏
祈 祷
养儿防老
王屋山下“大讲堂” 人大履职“加油站”
比较文化视阈下的中西创世神话探析
君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