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掉“官衣”的“国大师”
2013-04-29
“官办”改“民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放权了。这项评选不再由工信部“官办”,而是交给了协会性质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这么做,从政府部门讲是为了简政放权。从客观上看,毕竟是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顶帽子降低了规格。从收藏领域的角度,如何对这一改变进行研判呢?
一直以来,“国大师”的头衔是工艺美术创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至高荣誉。这些年,它也成为了市场价格的催化剂。被加封“国大师”,意味着身价倍增。原先只卖几万元的作品,一下子能蹿到几十万元。显然,巨额的利润差别是推动“国大师”评选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当下,许多人买作品看的是头衔,而不是艺术价值。曾见过一个老板,想投资当代瓷器,点名就要“国大师”的作品,说是“买着放心”。这种心理也驱使一些创作者拼命往“大师”的路上挤,把更多心思花在了拉关系上。可以说,现在“国大师”的含金量已经打了不小折扣。这种情势下,评选的规格降低一点点,如果能给头衔降降温,未必是坏事。
另外,现在工艺美术领域的另一个大问题是颁发“大师”头衔的机构太多,有的在比较严肃地评,有的就不那么严肃,有的索性根本不评——给钱就卖。有的还算名正言顺,有的则是于法无据,有的根本就是非法活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旗下国字头的协会多多,评选大师的协会也不止一家。如果能在轻工联合会体系内就此适当理顺大师评选,也算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个八成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真正做到难之又难。
最令人担心的是,如前所述,不少工艺美术创作者为了得到“国大师”的头衔,现在已是无所不用其极。评选的机构规格高一点,客观上总是给拉关系设置的难度大了些。现在规格降低,会不会变得铜臭泛起、大师泛滥呢?如果领导们的条子批下来、短信发过来,协会的耐压度会比部委更强还是更弱呢?
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公正合理的评选,不过,那些设计巧妙、用量上乘、工艺精湛的“玩意儿”却一定能被人们世世代代呵护、珍爱。人们当然期望“国大师”评选在改换门庭之后能够更加健康,可是头衔本来也没那么重要,特别是从收藏的角度说,作品好不好才是最为重要的,大师不大师的,仅供参考才对。